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關於望帝是哪個朝代

關於望帝是哪個朝代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52W 次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這樣一羣人:他們有着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無比堅強的毅力。他們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為後世的人們作出了表率,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他們的名字為後世所知,人們永遠記着他們。這,就是名人。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望帝是哪個朝代,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望帝是哪個朝代

望帝是哪個朝代

商朝

神話故事

遠古時代的蜀國,第一個稱王的,是蠶叢。他曾經教導當地百姓如何養蠶。在蠶叢的帶動下,四川的養蠶業逐漸發達起來。蜀字的本義,就是蠶的意思。蠶叢這一族人,眼睛生得很特別,是向上直豎的。他死後,用石棺埋藏,百姓也都仿效他的做法。後人稱這種用石棺埋藏的墳,叫叢目人家。蠶叢死了以後,由柏灌當王,然後由魚鳧當王。在魚鳧領導下,蜀國百姓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魚鳧後來打獵時得道成仙。關於古代蜀國,人們所知道的,基本上就是這些了。

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逝。不知過了多少年,忽然有一個青年男子,叫杜宇的,從天上降了下來,成了蜀國的國王,號望帝。望帝當國王的時候,很關心老百姓的生活,教導老百姓怎樣種植莊稼,叮囑人民要遵循農時,搞好生產。他熱愛百姓,因此百姓對他十分擁護。

那時蜀國經常鬧水災。望帝也想盡各種方法來治理水災,但始終不能從根本上根除水患。有一年,忽然從河裏逆流漂來一具男屍。人們見了感到十分驚奇。因為河流上的東西總是順流而下,怎麼這個屍體卻是順逆而上?好事者便把這個屍體打撈上來。更令人吃驚的是,屍體剛一打撈上來,便復活了,開口講話,稱自己是楚國人,名叫鼈靈,因失足落水,從家鄉一直漂到這裏。這個消息讓望帝知道後,望帝便叫人把他叫來相見。兩人一見面,便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覺。望帝覺得鼈靈是個難得的人才,便任命他為蜀國的宰相。

鼈靈到來不久,一場大洪水爆發了。這場洪水之大,和當年堯時候的洪水幾乎不相上下。老百姓深受其害,死的死,逃的逃,國家陷入一片混亂。蜀國人口鋭減了百分之六七十。鼈靈受望帝的委任,擔任治理洪水的任務。在治水上,鼈靈顯示出過人的才幹。他帶領民眾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使水流從蜀國流到長江。這樣,使水患得到解除,蜀國人民又可以安居樂業了。鼈靈在治水上立下了汗馬功勞,杜宇十分感謝,便自願把王位禪讓給鼈靈,鼈靈受了禪讓,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望帝死後,靈魂化成杜鵑。他生前愛護人民,死了仍然惦念百姓的生活,每到清明、穀雨、立夏、小滿,就飛到田間一聲聲地鳴叫。人們聽見這種聲音,都説:這是我們的望帝杜宇啊!於是相互提醒:是時候了,快播種吧。或者説:是時候了,快插秧吧。人們因此又把杜鵑叫做知更鳥、催工鳥。

杜宇傳帝位給鼈靈,鼈靈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來,他們又把首都遷移到成都。當時強大的秦國,常想吞滅蜀國。但是蜀國地勢險要,蜀話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兵隊不容易通行,硬攻顯然不是辦法。三國演義中,鄧艾兵隊進攻蜀國,也是用偷襲才得手的。狡猾的秦惠王便想出一條妙計:叫人作了五頭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後面擺上一堆金子,謊稱石牛是金牛,每天能拉一堆金子。貪婪的蜀王聽到這個消息,想要得到這些所謂的金牛,便託人向秦王索求,秦王馬上答應了。但是石牛很重,怎麼搬取?當時蜀國有五個大力士,力大無比,叫五丁力士。蜀王就叫他們去鑿山開路,把金牛拉回來。五丁力士好不容易開出一條金牛路,拉回這些所謂的金牛,回到成都,才發現他們不過是石牛,方知上當受騙。蜀王后來託人狠狠地罵了秦國國君言而無信,並把這些石牛運回秦國。秦王聽説金牛道已打通,十分高興。但十分覬諱五丁力士,因為其力無窮,不敢馬上進攻。於是又生出一計,託人向蜀王講:金牛是沒有,但是我們有五個天仙似的小姑娘,比金子還珍貴,如果蜀國國王要的話,願意無私奉獻。秦王的本意,想用美女計,來迷惑蜀國國王。美女計,比三十六計還靈,英雄難過美人關。蜀王本是好色之徒,聽了以 後,欣喜若狂。再次叫五大力士到秦國去一趟,要他們把五位美女及早接回來。五丁力士帶着五位美女回家路上,經過梓潼這個地方,忽然看到一條大蛇正向一座山洞鑽去。五丁力士中的一位,趕緊跑過去抓住它的尾巴,一個勁地往外拉,企圖把蛇殺死,為民除害。但蛇很大,一個人拖不動,於是五個兄弟一起過來。這時蛇頭已進入洞內,蛇尾巴正在洞口。他們幾人聯合用手技去拖蛇的尾巴。過了一段時間。巨蛇才一點點地從山洞裏拖了出來,弟兄們十分高興。忽然妖風作怪,只聽到一聲巨響,地動山搖,大山崩塌下來,剎那間五個壯士和五個美女都被壓死了,化為血泥,一座大山化為五座峯嶺!蜀國國王聽了這個消息,悲痛欲絕。他是做夢也想得到這五位美女,供他尋歡作樂啊。他親自登臨這五座山,進行厚顏無恥的悼念,並且命名這五座山為五婦 ,至於死了五位壯士,卻一點也不心疼。人民對這個昏君的行為十分看不慣,他們十分熱愛這五大力士,便稱這五座山為五丁 。

秦王聽説五丁壯士已死,蜀道已通,知道進攻蜀國的時機已經成熟,不由得心花怒放,就派大軍從金牛道進攻蜀國,很快便消滅了蜀國,並把蜀王殺死了。這時那望帝魂靈變化成的杜鵑鳥,眼見故國滅亡,內心十分痛苦,每當桃花盛開之際,便一聲聲地叫喊着;不如歸去,不如歸去。蜀國人民一聽到這個聲音,就知道他們的國君又在思念自己的故國了。

典故

世人皆知李商隱之《錦瑟》晦澀難解難懂,其實不然,倘是有心之學識者反反覆覆地朗誦以及在古人詩詞上多下一點兒功夫地話,《錦瑟》一詩也是極為容易進行解讀地,而解讀《錦瑟》一詩至為關鍵的要點之一卻是在於:要將《錦瑟》一詩當中地詩句進行拆分,逐句逐句地進行解讀,方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唐宋那時地許多詩人以及詞人當中,皆多都是有着湊句子進行創作的愛好地,因此在同一首詩詞當中所使用的詩句也不大可能會是在同一個時間裏面得以被創作出來,而身為讀者的我們倘若是對此一無所知地話,則多半會流於形式上的學問而不能盡得唐詩宋詞地精義。

在李商隱地《錦瑟》一詩當中,有如是一句道“望帝春心託杜鵑”,此一句“望帝春心託杜鵑”的詩句當中隱藏有着一個關於古蜀國君主望帝杜宇的典故以及故事,然而有關於古蜀帝杜宇啼血化身為杜鵑地傳説,於古籍的記載當中卻存在着兩種不同地版本,較早以前地一個傳説的版本是這樣子來地:

傳説古蜀國的君主望帝杜宇是一名從天而降地君主,深愛着其子民們地擁戴,有一日蜀國的河流當中漂流來了一個人,由於他是逆水直上源頭的,所以被古蜀國的國人們深以為神異,打撈上來後還活着,自言名字叫做“鼈靈”,是楚國人,由於“鼈靈”的學識淵博因此也便被望帝杜宇封為宰相而參予治國,後來的古蜀國發生了洪水,於是鼈靈便帶領着蜀人疏通河道,將洪水給引入了長江當中。就在鼈靈將洪水給引入長江之後,望帝杜宇也便將其的國土給禪讓給了鼈靈,自己一人隱居到山林當中去了,後來的鼈靈也就成為了古蜀國的最後一名君主,其也同樣地深受着其子民地擁戴,人們都將鼈靈給稱之為“開明帝”或者“從帝”,然而古蜀國到了鼈靈統治的期間卻又給莫明其妙地滅亡了,於是隱居在山林的望帝杜宇也就變成了一隻杜鵑,在自己曾經的國土上空悲啼着。

當然,傳説總是會有着無數個版本地,這就正如另外的一個望帝杜宇的傳説那樣子,據説就在望帝杜宇最為信任自己所救起的人鼈靈的時候,卻又被鼈靈使了詭計給暗算了,於是鼈靈也就篡奪瞭望帝杜宇的國土以及杜宇的兩個妻子,被鼈靈所殺死之後的望帝杜宇因為思念着自己的妻子,於是也就變成了一隻杜鵑在古蜀國的上空啼血悲鳴着。

在李商隱的詩歌《錦瑟》當中,很顯然,“望帝春心託杜鵑”一句所特指的有關於望帝杜宇的典故,也即是蜀帝遇害而化為杜鵑的那一種版本,由此我們似乎又是可以推測到許多地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在唐朝那時,也曾經是經歷過了一番改頭換面地擴充,而唐朝那時的古代神話傳説,也應該是處在於一個全新創作的高峯期,當然,我們還可以這樣子地認為着:蜀帝杜宇之死,其實也是出自於唐朝那時文人之手的!

那麼望帝又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呢?因為實在太過於久遠,我們只能從零零散散的記載或者民間的傳説當中去還原這樣的一個人。

其實望帝杜宇有這麼多版本的神話傳説,往往是古代社會發展中集體智慧和理想的象徵:

有祖先崇拜思想的影響,將望帝杜宇神話可以藉助其超自然的力量幫助蜀國人民戰勝自然和改造自然,如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以及由動物到神,半人半獸到人性神的發展過程。

社會思想的影響,古代神話在民間傳播,主要表現的是民眾的思想感情,其神話發展必然受民眾情感傾向的影響,在流傳的過程中,民間將望帝杜宇神話進行改造流傳以期更好地表達羣眾的意願。

神話歷史化和文學化,杜宇作為古蜀先王,成為神話主角,不僅經歷了神話歷史化的過程,也經歷了歷史神話化過程,神話文學化這個就更好理解了,杜甫《杜鵑行》“其聲哀痛口流血”,白居易“杜鵑啼血猿哀鳴”等等。

那麼望帝杜宇為何化身為杜鵑呢?

其一,這跟古人鳥圖騰崇拜有很大關係,古人部落崇拜太陽鳥,崇拜鳳凰,崇拜大鵬,崇拜鯤鵬等等,杜宇之前蜀王魚鳧王,名字即鳥名,足見古蜀人與鳥的淵源。

其二,杜鵑具有其原始特殊的意義,杜鵑又稱為布穀鳥,在春耕季節名叫,也稱為勸耕之鳥,杜鵑在古人的眼中具有勸農和報春之意,催人農耕。

其三,悲慼,杜鵑口腔上皮組織和舌頭都是白色,古人認為它是流血不止,啼至流血方止;杜宇借杜鵑來表達滿腹仇恨和哀傷,其實杜鵑的悲慼之感並不是因為杜宇而存在的。

杜宇又賦予了杜鵑哪些意義呢?神話傳説中將杜宇與杜鵑結合,杜宇賦予了杜鵑更多的意義。首先杜宇化身杜鵑是為了表達他的怨恨,在《竇娥冤》中“萇弘化碧,望帝啼鵑”,竇娥以望帝啼鵑來表達自己的冤仇。

其次是離情,杜宇為去國離家而感到滿腹冤仇,化作杜鵑飛在山間表示對故土的戀戀不捨,此後,杜鵑在文學中常被用以表達離情別緒。

此外,杜宇還賦予了杜鵑思園(思念家鄉)和國破的情懷,顧況《憶故園》:“杜鵑啼處淚沾衣”;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化作啼鵑帶血歸”,諸如這些詩句,杜鵑被後世文人看成是思園和國破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