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初中語文閲讀理解考點誰知道?

初中語文閲讀理解考點誰知道?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79W 次

(一)瞭解説明文的特點

初中語文閲讀理解考點誰知道?

1、概念:説明文是以説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或介紹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事物説明文);或闡明事理,目的是給人以知識(事理説明文)的一種文體。

2、與其它文體的區別:議論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記敍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説明文以知授人,知識性是它的主要特點。

3、説明文的分類

(1)從對象上:事物説明文、事理説明文。

事物説明文:如《蘇州園林》,説明“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的特徵。

事理説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學的説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於“海水的鹹度很高”。

(2)從語言上:生動性説明文、平實性説明文。

(二)把握説明對象和特徵

説明對象即文章説明的話題,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具體事物,包括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和特徵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

一篇説明文僅僅明確了説明對象是不夠的,要進一步理解説明文的內容。還要重點把握説明對象的特徵。這是分析一篇説明文的關鍵所在。只有準確地把握説明對象的特徵,才能深入地理解説明對象。以此為突破口,進而理解文章的結構層次、中心內容等。要把握説明對象的特徵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內在的本質。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從分析標題入手。有的標題在指出文章説明對象的同時,也指出其特徵,如《死海不死》:有的標題用陳述句的形式,引導讀者有針對性地把握説明對象的特徵,如《看雲識天氣》;有的標題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的方法説明事物的特徵,如《豬鏈球菌又到人間作孽》。

2、從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紹了有關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徵。然後歸納小結。在文章中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徵、本質的語句。通過對全文的閲讀分析,可以把它找出來;二是文章中沒有全面概括説明對象的特徵或本質的語句,或者雖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過對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來。如《死海不死》一文,圍繞死海的特徵。從三個角度進行説明:先説死海的“死”(現象特徵),再説死海的“不死”(本質特徵),最後又説到死海的“不死”與“死”(現狀與未來發展特徵)。這樣死海的全面特徵便被一層一層地揭示出來了。又如《蘇州園林》一文,圍繞“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一總特點,從五個方面加以説明:亭台軒榭的佈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以及門窗雕鏤琢磨和顏色等。

(三)理清説明順序

1、時間順序:

即以事物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後來安排説明順序,從而寫出事物的發展變化情況。這種順序一般用於人物的生平介紹、科學觀察記錄,説明事物或事理髮生、發展或製作過程一類的説明文。時間順序的語言標誌是表時間的詞語。

2、空間順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間存在形式,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後,或由遠及近依次進行説明。這種説明順序,一般用於説明事物的形狀、構造特徵。空間順序的語言標誌是表方位的詞。

3、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就是以思維的規律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部聯繫成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説明順序。事物的內部聯繫包括因果關係、遞進關係、主次關係、總分關係、並列關係等;認識事物或事理的過程則指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體到局部等等。層層深入,邏輯條理十分清楚。

分析説明順序的方法有三種:

1、認清説明的對象,分析説明順序。

2、把握語言標誌。“讀”出説明順序。

3、分清主次。綜合歸納。

(四)領會“十大”説明方法

巧記方法:分列作下舉,打摹作圖引

1、分類別:要説明事物的特徵或事理,從單方面往往不容易説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方面的異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然後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説明。

作用:有條理地説清楚事物或事理。

2、列數字:數字是從數量上説明事物特徵或事理的最精確、最科學、最有説服力的依據。

作用:其作用是能把説明對象的特點説得更準確無誤,令讀者信服。如《故宮博物院》一文中介紹太和殿“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就是典型的列數字的説明方法。

3、作比較:為了把事物或事理説得通俗易懂,有時可以從人們已有的感性知識出發,利用人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較,從而喚起讀者的想象,獲得一個深刻的印象。

作用:突出説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成因、結構等。如《蘇州園林》一文中作者就將蘇州園林的特點和北京的園林作比較,説明了它極少使用彩繪的特徵。

4、下定義:即用簡明扼要的話對被説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做周全、周密地規定地説明。它用一種基本固定的判斷句式。揭示出這一事物區別於其它事、物的本質屬性。

作用是使讀者對概念有確切的瞭解。能夠科學、嚴密和簡明地揭示説明對象的本質特點。使説明對象更加嚴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對克隆進行了科學的解釋,即下定義為“不僅僅指無性繁殖,凡是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個羣體,都叫克隆”。

5、舉例子:即舉出實物來説明事物。其作用是可達到形象地説明事物,便於讀者理解和認識。如《大自然的語言》一文中為了説明“緯度位置對物候的影響”,作者便例舉了南京和北京的桃花、刺槐花開花的時間加以説明。

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對事物作形象的説明。

其作用是形象生動地説明事物的'特徵。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如《中國石拱橋》中“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瞭解了石拱橋的特點。

7、摹狀貌:就是通過具體的描寫揭示事物的特徵。

作用:有助於把被説明的對象説得更具體、生動。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寫道:“這些石刻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這樣顯得十分生動、活潑。

8、作詮釋:能通俗地介紹或解説事物或事理的特點或特性。能夠通俗易懂地介紹(解説)事物(事理)的性質和特點。

9、畫圖表:這是一種運用直觀的示意圖和表格等形式,説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種説明方法。其作用是能夠直觀、形象地説明比較抽象、複雜的事理,給人以清晰的認識,便於理解和記憶。

10、引資料:就是引用有關資料、故事、名言、詩詞等來充實説明的內容,或者作為説明的依據。其作用是能使文章更有權威性和説服力,也可以增強文章的可讀性。

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即定義的對象與所下定義的外延要相等。並且要從一個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內涵;而詮釋並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內涵就可以了,並且解釋的對象與做出的解釋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詞是能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這個定義,主語與賓語的內涵與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顛倒。即説“能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是詞”也行。而“鈾,是銀白色的金屬”,則是詮釋。其內涵與外延都不相等,“鈾”的外延要小於“銀白色的金屬”的外延,因而主語與賓語不能倒過來説,即不能説“銀白色的金屬是鈾”。作詮釋的語言雖不像下定義那樣要求嚴格,但也須簡明、準確、通俗易懂。

(五)體會説明語言的準確性

説明語言的準確性是説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量、範圍、程度、特徵、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説明的實用性很強,稍有差錯,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特別要注意説明文中使用的術語和修飾限制性的詞語,它們往往體現了説明語言的準確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説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

1、準確:用最恰當的詞把事物的特徵、本質和規律性的東西表達出來。

2、簡明:簡練明晰,用精練的語言把意思表達的清清楚楚。

3、周密:説明的語言要做到嚴密,沒有疏漏,無懈可擊。

要揣摩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重點在於瞭解遣詞造句是怎樣説明事物的特點的。從而理解其作用,領會其妙處。可從以下三點入手:

1、在語境中體會中心詞語的準確性。

2、重視具有修飾性功能的詞語表義的準確性。

3、留心關聯詞語在表意準確性上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