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文言文《六國論》教學實錄(複習課)

文言文《六國論》教學實錄(複習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一、師生見面、致意。

文言文《六國論》教學實錄(複習課)

  二、交往互動過程。

師:今天本來準備教授新課《六國論》,可是大家已學過了,我們就臨時改變一下,把這堂課作為複習課行嗎?

生:行。

師:複習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熟悉一下課文內容,怎麼熟悉呢?

生:朗讀。

師:這篇文章語言精練,篇幅短小,難道我們背不下來嗎?

生:能背下來。

師:那好,請大家做好背誦準備。

學生齊聲背誦一遍,效果較好。

師:非常好,它帶給我們大傢什麼樣的思考呢?大家彼此之間可以交換意見。

教師指名回答。

生:迎難而上。

生:憑實力抵禦外侮。

生:不能恃強凌弱。

師:能不能結合《六國論》中相關論述來具體說明一下?

生:秦朝勢力強大,統一有望,六國滅亡“弊在賂秦”。

師:秦朝與秦國應該辨析清晰。

學生思考。

師:能否聯絡賈誼《過秦論》中的秦亡原因來說明?

生:《過秦論》中秦亡原因是“仁義不施”。

師:大家能夠把學過的文章融合起來進行思考很好。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否“弊在賂秦”?這和我們現在的看法有何不同?

學生思考。

師:可以交換意見。

生:各國不能團結起來,反而各自討好強秦。

生:聯絡宋向西夏納幣,終不能保全自己,說明各國賂秦乃大弊。

生:賂秦有片面性,根本上應強大自己的勢力來侵略別的國家

生:六國並沒有真正認識到滅亡的原因。

師:六國間是否存在真正的朋友抑或敵人?

生:出爾反爾,連橫不行便來合縱,具有兩面性。

師:為何如此?究竟什麼原因?

生:只看到眼前利益,朝三暮四。

生:不思上進,不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沒有統一全國的大志。

另有兩生分別作為補充。

師:秦得到這個結果,原因全在六國嗎?

生:最終的原因就是弊在賂秦。

師:本來相差無多,而秦卻最終統一,是什麼原因?

生:秦的強大,經過商鞅變法,勢力劇增。

教師讓學生背誦文中關鍵一段。

師:國力的強大,為統一奠定了基礎,更因為順應了歷史的潮流。

師:蘇洵是不是個愛國者?

生:他是個不愛國的中國人。

生:是個愛國者,他寫《六國論》目的是讓統治者借鑑歷史,勵精圖治。

師:這麼說來,蘇洵寫《六國論》有其寫作目的,可他有沒有直接表達?

生:沒有。

師:這恰恰反映了古人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借古諷今,表現了我們的民族特色,那麼他為什麼不直說?

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師:所以我們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從古至今,我國曆史上有多少忠志之士犯顏直諫而血灑菜市口。從這個意義上講他也是個愛國者。

師:蘇洵提出的辦法可行不可行?

生:把優秀人才重用,是其可行性。

師:還有不可行性嗎?

生:有猛將,有奇才,可以打敗別的國家,但如果不革除內政弊端的話,最終會被本國的人民推翻。

師:蘇洵僅僅解決了一項任務,能夠意識到社會潛在的危機,他為何不直接犯顏直諫?痛下決心,堅決革除弊政呢?

生:他這樣未必就能達到目的,弄不好會搭上一條命的。

生:遇上明君可以,遇上昏君有可能做無謂的犧牲。

師:非常正確。他重目的,犯顏直諫未必就能達到目的',這恰恰體現了我國古代散文作家的智慧。

  教師總結,分兩步進行。

一、蘇洵代表進步的知識分子,選擇明智,要求學生回憶表現其愛國情懷的詩作。

二、這種愛國精神代代相傳,每一箇中華兒女都應該為自己的祖國貢獻其力量。

“可貴的是,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完全灌輸性的,“獨白性”的語文課堂教學現象,目前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又呈現出一種典型的“問答儀式”。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教師在課堂上連續提問,學生習慣性地舉手,倉促地回答問題。學生被指名回答問題時,教師有時侯還連續的補充追問。對於學生的回答,老師只做簡單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而自己補充講解,再提出下一個問題,這種問答式教學,表面看去,學生似乎是在主動學習,但其實質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思路去代替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師雖然佯裝不知道問題的答案,實際上是以自己預先設定好的答案為最終目標,並以次鎖定學生的思考。”以上內容摘自《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第3期《讓學生從“被追問”的狀態中解放出來》一文。作者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從兩個途徑進入:一、讓學生與教學材料--課文直接對話。二、有效的組織班級集體性的思維。將此論與上面教學實錄加以對照,給了我更深的啟示。

李繼東老師《六國論》複習課教學模式和教學結構概括如下:以誦讀為教學的起始,將學生引入課文--由誦讀引起評讀,在評讀中引導學生品析課文--設計問題,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或作者情感的理解--再將這種深化了的理解通過教師總結表達出來。從課堂教學的表現來看,援引前文所論,似乎可以打入另冊。然而我不敢苟同,從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來看,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教師導引有法,學生思維開闊,裡開外合,深入淺出,有水流千遭歸大海的縱橫捭闔的氣勢。我覺得這也是很有魅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