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蘇教版四下語文《鳥語》教學案例

蘇教版四下語文《鳥語》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鳥語》教學案例一

  教學目標:

蘇教版四下語文《鳥語》教學案例

1.自主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通曉、犒賞、呢喃、應驗”等詞語的意思。

2.聯絡上下文,理解句意,練習說話。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培養學生熱愛鳥類、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視聽匯入

看看畫面,你看到什麼?聽到了什麼?有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從小就愛鳥,愛看鳥兒那矯健的身姿,愛聽他們的歌聲和軟語,於是動筆寫寫下了這篇文章。

板書課題:齊讀

 二、整體感知

1、輕聲讀課文,特別要注意這些詞語的讀音!想想:課文寫了,“我”和哪幾種鳥對話?

2、學習字詞:

通曉

犒賞

呢喃

疏忽

軟語

翩翩飛翔

倍感親切

搏擊風雨

(1)重點理解:犒賞呢喃軟語通曉

你不理解哪些詞?請工具書幫忙——課文中找找——課件演示理解“呢喃軟語”

(2)瞭解“公冶長”

3、學習二、三小節。男生讀2節,女生讀第三節。

4、聽到了什麼,自讀4—10節。用筆劃劃。

  三、重點理解

(一)布穀鳥:

1、預設:布穀鳥會催促塊塊出工。

2、聽布穀鳥叫聲,體會鳥語。它好象在說什麼?

3、指導朗讀,練習對話。

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男女生對話

4、引讀第8節:這樣無拘無束的一問一答……

(過渡:人們把布穀鳥的語言當作一種激勵啊!孩子們——

5、理解句子:

一想起布穀鳥那充滿深情的聲聲催促,我在學習上還真不敢疏忽懈怠!

(1)指名讀

(2)說話訓練:聲聲催促彷彿在說——

過渡:布穀鳥能催我奮進。這是我們和它的對話中感受到的。那麼,從喜鵲的叫聲中你又讀懂了什麼呢?

(二)喜鵲

1、學生交流。“喳喳喳喳……喜事到家,喜事到家”

2、聯絡課文指導朗讀:“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說“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嗎?

3、引讀

4、理解句子:

雖然它的“話”常常不能應驗,但總能給人以希望和安慰,給生活增添不少樂趣。

(1)齊讀。

(2)聯絡前文理解:雖然……但……

(3)指導朗讀。

(4)引讀第10節(聽鳥叫,編對話。)

你聽!畫眉在叫,黃鶯在叫,百靈在叫,還有這寫鳥兒也在叫。發揮你的想象,聽聽鳥語,編編對話!

5、語言訓練,自編對話.

  四、深化感受

1、引讀11節。

2、說話訓練:從————那裡,我————————。

  五、總結全文

鳥語讓你遐想,鳥語讓你快樂;感謝大自然,讓我們找到了又一個“知音”,鳥兒的確是—我們的好朋友哇!

滿懷深情地再讀最後一節:鳥兒的確是我們的好朋友哇!

 板書:

布穀鳥

喜鵲

催人奮進

畫眉

增添樂趣

鳥語

黃鶯

百靈

  《鳥語》教學案例二

《鳥語》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主要講述了“我”與鳥兒交談、傾聽並揣摩鳥語的情景,體現了“我”對鳥兒的喜愛之情,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文章寫的是“我”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中產生的獨特感受,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走進文字,在與文字的對話中體會深深的人鳥情,我做了如下嘗試:

講到“我”與布穀鳥對話這一段時,我創設了一個情境:

師:是啊,跟布穀鳥交流無拘無束,有趣極了。你們聽布穀鳥來了。(圖片,聲音。)

生:聽得很入迷。

師:現在老師就是那隻飛來的布穀鳥,我想跟在坐的同學們交流交流,你們樂意嗎?師模仿布穀鳥叫,學生猜。

生1:老師在說“勤勞刻苦”呢。

生2:老師是說“勤勞教書”。

生3:我覺得老師說的是“勤奮學習”。

生4:我感覺老師說的是“認真教書”。

……

師:同學們猜得真對,你們都是懂鳥語的小“公冶長”。誰想做布穀鳥,叫兩聲讓老師和同學猜猜。生模仿布穀鳥叫,大家猜。

師:我聽懂了,你是說“認真學習”。

生1:我認為他說的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生2:我覺得他說的是“爭取進步”。

……

  評析:小學生的理解往往比較直觀,在這樣一個境地中,我們能體會到某種東西,而學生不在這個情景中了,又很難進入角色,體會不到了,即使有了一點感受,也不能達到深層次的。所以,讓學生處在一個特定的情景中,學生才能讀到點、悟到點。而這種情景的創設也需要教師的靈活把握。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發人深省的話:“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在本教例中,當課堂處於低潮時,我為學生的體驗創設了情景,讓學生進入鳥類王國,感受鳥兒無拘無束的談話,學生在靜聽中,當成了鳥兒們中的一員,更容易引起小朋友與鳥兒的共鳴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此時學生的思維被啟用,情感在心靈萌動,語言的傾吐完全是“有感而發”。學生的知識生長點需要這樣的情境,學生知識的`構建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只有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把學習者已有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生長的起點,學生才易於由舊知實現向新知的跨越。聽鳥鳴,學生平時在這方面不注意,或者未曾思考過,如果此時我一味要求學生想象鳥的叫聲,學生也許因無法想象而進入思維的低谷。而我此時設計這樣一個活生生的場面,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被喚醒,由鳥聲到鳥語找到了知識的新的生長點。學生靜下心來聽鳥兒的聲音,學生這種已有的知識經驗被啟用,在情景中聯絡文字的語境想象鳥語。我想這一次是學生有意識地聽,是聽得最認真的一次。它把學生與大自然的距離拉近了,讓學生對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