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合集六篇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合集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合集六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能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不鏽鋼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體驗探索、發現的樂趣。

2、能仔細觀察,用清晰的語言描述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

3、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不鏽鋼勺子(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

2、幼兒摸箱。

3、ppt

【活動過程】

一、照平面鏡,玩鏡面遊戲,感受平面鏡的成像引入。

師:林老師今天帶來了一面鏡子,待會兒請小朋友們來照一照,,看看鏡子裡的你和鏡子外面的你都一樣嗎?摸一摸,這個鏡子是平的還是不平的的?

二、創設"魔法情景",出示勺子,感受勺子的凹面和凸面。

師:林老師最近向魔法師借了一個魔法寶貝,這個魔法寶貝功能很多,不僅能舀東西吃,還可以用來照,照出來的樣子還不一樣,大家猜猜是什麼呢?

師:這個魔法勺和剛才小朋友們找的鏡子可不一樣,它不是平的,請你們用手摸一摸魔法勺用來舀東西吃的一面,感覺下它是彎進去還是鼓起來的呢?哦,彎進去的這面它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凹面,我們一起用這個凹面再照照自己的小臉蛋,看看我們的小臉蛋是朝上還是朝下呢?哦,原來勺子的凹面照出來的小臉蛋是倒立的'。另一面如上。

小結:小朋友真聰明,發現了勺子用來舀東西的彎進去的那一面叫做凹面,照出來的小臉蛋是倒立的,鼓出來的那面叫做凸面,照出來的小臉蛋是倒立的。

三、鞏固凹面和凸面,摸箱遊戲。

師:老師今天還帶來了一個魔法箱,魔法箱裡有許多小朋友用魔法勺照出來的魔法卡片,待會兒我會請表現好的小朋友從魔法箱裡摸出一張魔法卡片,並要說出這張魔法卡片上的小朋友是用魔法勺的凹面還是凸面照出來的,你是怎麼知道的?答對有魔法禮物獎勵!

四、總結"魔法經驗",結合ppt拓展幼兒實踐運用。

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勺子有這樣的魔法,還有很多東西都有這樣的魔法,小朋友們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用凸面鏡做成的呢?哪些東西是用凹面鏡做成的呢?我們一起去找一找。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瞭解各種各樣的口袋功能,並能作好記錄。

2、能運用手、眼親身體驗,提高幼兒的探索慾望。

3、瞭解這些汙染造成的危害,從此關心周圍環境,增強環保意識。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重難點:

通過實驗瞭解各種口袋的功能。

端正自己的環保意識,正確的對待可回收資源的利用。

活動準備:

1、積攢不同質地的口袋(布袋、紙袋、網兜、塑料袋);

2、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書、乒乓球、水果、豆子、毛巾、水;

3、每人一份記錄表格;

4、事先讓幼兒觀察生活中口袋的存在;

5、PPT《白色汙染對環境的危害》,有關“聚丙乙烯”的視訊。

活動過程:

一、以遊戲“看看我的口袋裡有什麼”引出課題。

1、個別幼兒兜裡有老師事先準備好的小塑料袋一個。

2、讓幼兒通過摸、看、說出口袋的作用。

3、教師依次出示各種口袋,引導幼兒瞭解它的用途。

二、鼓勵幼兒大膽實驗操作,並探索發現。

1、根據教師準備好的材料,先看,先想什麼物體能裝進各口袋中。

2、再請幼兒通過實驗證明,並採用多種材料操作。

3、讓幼兒對實驗結果做記錄。

4、師幼總結實驗結果,網兜不能裝水及細小的物品,紙袋和布袋不能裝水,應為這兩者都具有吸水性。

三、觀看PPT《白色汙染對環境的危害》及視訊,讓幼兒直觀的瞭解塑料袋給環境帶來的危害。

1、請幼兒線觀看視訊,知道塑料袋中含有聚丙乙烯的物質,瞭解它對大自然的危害。

2、播放PPT,切身感受白色汙染的危害。

3、師幼共同討論,如何針對這一現象,又該如何應對呢?

活動結束:

教師小結,應該愛護環境,合理的處理塑料製品,爭做環保小使者。

教學反思:

此次活動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進行,開展這樣的活動是為了培養幼兒的探索慾望和理解能力,初步讓幼兒瞭解科學活動的過程。

A部分:以遊戲開始,通過在個別幼兒兜裡有老師準備的小塑料袋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通過摸、看、說出口袋的作用。通過教師出示各種口袋的引導多數幼兒億初步瞭解口袋的用處。

B部分:幼兒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實驗探索發現口袋的'用處,並對結果進行記錄。通過總結,得到結論,根據口袋的自身特性幼兒都已知道網兜不能裝水極細小的東西,布和紙都具有吸水性,所以這兩種質地的口袋都不能裝水。明確根據《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的要求,體現師生互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是做好引導,幫助幼兒完成。

C部分:通過觀看PPT及視訊,讓幼兒討論白色汙染給環境帶來的危害,且知道“愛護環境,保護大自然,要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幼兒都能積極發言,這種方式不僅鍛鍊幼兒的觀察力,也激發了幼兒的表現欲。

這節活動課結束後,我也在反思,覺得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觀看視訊過程中,有一段沒有聲音,導致幼兒頓時失去觀看的積極性,應該在上課之前對所需的裝置及材料反覆檢查,以免出現漏洞。我覺得應該認真地對待每一節活動,不斷從教學過程中積累經驗,使每節活動能畫一個完美的句號。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瞭解動物不同的生活環境。

學習詩歌,並嘗試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仿編詩歌。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動物”組圖;《小動物的家》詩歌音訊及圖片;《小動物的家》詩歌圖譜。

紙面教具:《小動物的家》。

活動過程

出示組圖“動物”,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說一說不同動物的家。

我們班來了很多動物朋友,看看都有誰?

這些動物的家在哪裡呢?

播放詩歌音訊及圖片《小動物的家》,引導幼兒欣賞詩歌,瞭解不同動物的家。

動物朋友們給我們編了一首好聽的詩歌,它們的家在哪裡呢?答案都藏在詩歌裡。

1.播放詩歌音訊及圖片,引導幼兒初步理解詩歌。

詩歌裡介紹了哪些小動物?它們的家在哪裡?

2.再次播放詩歌音訊及圖片,引導幼兒用詩歌中的句式回答問題。

清清的小河是誰的家?

蔚藍的天空是誰的家?

肥沃的泥土是誰的.家?

黑黑的樹洞是誰的家?

茂密的竹林是誰的家?

遼闊的沙漠是誰的家?

播放詩歌音訊及圖譜《小動物的家》,引導幼兒學唸詩歌。

1.播放詩歌音訊及圖譜,鼓勵幼兒跟唸詩歌。

2.鼓勵幼兒看著圖譜嘗試念出詩歌內容。

3.師幼對唸詩歌,教師念上半句,幼兒念下半句,之後輪換。

師幼交流,引導幼兒嘗試根據詩歌句式仿編詩歌。

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它們的家在哪裡?

請你把它們編進詩歌裡。(如:遼闊的沙漠,是駱駝的家)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

1.在科學區投放紙面教具《小動物的家》,鼓勵幼兒將動物與對應的家連線。

2.在美工區投放紙和筆,引導幼兒將自己喜歡的動物和它的家畫下來,並用詩歌中的句式描述。

家園共育

請家長與幼兒共讀動物相關繪本,進一步瞭解不同動物的生活環境和習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2.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探索興趣。

3.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4.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慾,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毛線、乒乓球、石子、塑料瓶蓋、回形針、吸管、紙片。

2.人手一份小記錄表、筆、水盆、抹布。

3.大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托盤中都放著哪些東西?

2.這些東西放入水中後,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二、探索發現

1.逐一實驗,觀察沉浮,並記錄在表格中。

2.老師把小朋友的猜測記在了大記錄表上。小朋友對照記錄表將材料一個一個地放入水中,並將這個材料是沉還是浮記錄在記錄表相應的位置上。

三、與小朋友分享實驗結果

1.將自己的觀察記錄表與同伴的對比,看看結果是不是都一樣。

2.對有爭議物體教師現場實驗。

活動反思:

將科學現象與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材料,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讓每位幼兒都能動手操作。通過操作和探索,讓幼兒去感知、去探索,對幼兒有意識地加以啟發與引導,以學習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發現,藉助這種隱性示範,激發幼兒積極探索,從而發現水的祕密,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儘可能地滿足幼兒在已知的生活經驗中提煉解決的方法,並進行驗證,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幼兒之間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幫助幼兒培養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以及科學素養。

不足之處:

1.活動中,教師講的太多,應該讓幼兒通過自主操作,從而得出結論。

2.教學手段應從傳統的教學觀念中跳脫出來,從幼兒的角度出發開展活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吃不完的食品不封口會還潮、變質。

2、通過嘗試操作,學習幾種簡單的封口辦法,在實驗中比較發現最好的封口方法,並用標記作記錄。

3、感知科技的進步,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人手一隻已開封的食品包裝袋(如:暑片的包裝袋)保鮮袋,毛線、雙面膠、塑料夾、封口夾、五角星若干。

2、一袋已開袋的'餅乾,大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1、師幼談話匯入。

出示已開袋的食品,提問:

(1)食品吃不完,就這樣放著,過幾天吃感覺會怎樣呢?

(2)為什麼吃上去不香了?

2、幼兒討論交流。

請大家討論一下,可以怎麼辦讓食品吃上去還是香香的?

3、幼兒實踐交流。

師:剛才你們想了很多辦法,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去試一試。

師:你的袋口封住了嗎?,你是怎樣封住袋口的?

4、實驗比較記錄。

(1)師:小朋友剛才都試了用不同的方法封住袋口,你覺得用什麼辦法最方便,封口封得最牢?我們來做個實驗。

(2)幼兒實驗,將保鮮袋裝滿空氣後封口,看哪種方法不漏氣。

(3)進行記錄,在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下貼一個五角星。

(4)師小結:隨著科技的進步,科學家們發明的產品越來越先進,就象這個食品封口夾,夾起來很方便,而且很密封。

5、拓展生活經驗

師:生活中我們除了沒吃完的食品要封口,還有什麼時候塑料袋也要封口?可以怎樣封口?下次,我們小朋友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將塑料袋封口。

四、活動延伸

繼續探索其它為塑料袋封口的方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的聲音感興趣,瞭解讓物體發出聲音的多種方法。

2.主動探究瓶子裡裝入不同東西后發出不同聲音的祕密。

3.體驗探索聲音祕密的樂趣,樂於表達自己的經驗與想法。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小簍子、裝有空口香糖瓶和硬幣、米粒、蠶豆的口香糖瓶人手一份;透明塑料瓶3個

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硬幣、米粒、蠶豆等物品,對生活中各種聲音感興趣,玩過讓紙發出聲音的遊戲。

活動過程:

一、用不開啟瓶蓋的方法尋找空瓶(聽音遊戲——找空瓶)。

1、老師的每個簍子裡都有4個口香糖瓶,其中有一個是空的,你有什麼辦法把空瓶找出來呢?

教師出示裝有4個瓶子的簍子,請幼兒想想、說說找出其中一個空瓶的辦法。

2、如果不能開啟瓶蓋,你會想什麼辦法呢?

教師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為每個人提供一個簍子,要求用不開啟瓶蓋的辦法找出空瓶。

環節自評: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在吃瓶裝或杯裝食物時,有的習慣開啟瓶蓋檢查裡面的食物有沒有吃完,有的則會搖一搖瓶子聽一聽,於是我將觀察到的這一生活細節用在了第一環節中,意在激發孩子回憶、運用已有經驗。

二、嘗試用各種辦法讓空瓶發出聲音(發音遊戲——玩空瓶。)

1、小朋友真聰明,用搖一搖、聽聲音的辦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請你和找到的空瓶玩一玩,想辦法讓它不裝東西也能發出聲音,看誰想的辦法多。

教師鼓勵幼兒想出、玩出多種讓空瓶發出聲音的方法。

2、你是怎麼玩的?還有不同的玩法嗎?

請部分幼兒示範剛才自己玩瓶的方法,同時鼓勵其他幼兒說出不同玩法。

小結語:你們真會動腦筋,想了這麼多讓空瓶發出聲音的辦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會兒。

環節自評:基於第一環節的嘗試,孩子拿到空瓶後的直接認知經驗就是瓶子裝了東西搖後就會有聲音。我利用孩子們已有經驗的同時提出了具有“懸念”和“挑戰性”的問題情境,鼓勵孩子通過多次嘗試發現了讓空瓶發出聲音的各種辦法,引導孩子在已有經驗上“衍生”出了新的知識即:瓶子與任何物體碰撞以後就會發出聲音。

三、探究瓶子裡裝入不同東西后發出的不同聲音(辨音遊戲——找祕密。)

1、剩下的這3個瓶子發出的聲音一樣嗎?請你再去仔細聽一聽,告訴我你聽出了什麼祕密。

幼兒自主探索,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2、你聽出了什麼?為什麼不一樣?

小結語:原來瓶子裡裝不同的東西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3、猜猜這是什麼發出的聲音?到底是不是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系列的探索活動在教師搖動瓶子,幼兒聽聲音猜測瓶內物體並檢驗的互動環節中進行。特別幼兒對於自己猜測結果的驗證很期盼,所以教師將硬幣倒入透明瓶檢驗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情緒,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

4、請你也去搖一搖、聽一聽找到藏硬幣的的瓶子。

幼兒用搖一搖、聽一聽的`方法找到簍子裡藏硬幣的瓶子。

5、那這個瓶子發出的聲音像什麼?猜猜裡面裝著什麼?你能用小耳朵幫忙找到裝米粒的瓶子嗎?

教師請找到的小朋友分兩組將米粒倒到透明瓶子裡檢查,並提醒幼兒注意不要將米粒潑在地上,培養孩子要愛惜糧食的習慣。

6、最後這個瓶子裡裝的什麼呢?到底是什麼我們把瓶子拿來看一看。你的瓶子裡有多少豆豆?

幼兒瓶子裡的豆子數量為一個或許多,請幼兒先觀察自己瓶子裡的豆子,再和旁邊的小朋友比一比,然後再引導他們比較一個豆豆發出的聲音大還是許多豆豆發出的聲音大。

小結語:原來一個豆豆發出的聲音小,許多豆豆發出的聲音大。

環節自評1:對於瓶子裡裝的物體也是精心設計的,體現了由易到難的原則:硬幣發出的聲音特點最明顯,孩子最為熟悉,能輕鬆猜到;米粒發出的聲音和沙子、泥土發出的聲音相似,不同生活經驗的孩子便有了幾種不同的想法;而蠶豆發出的聲音對孩子來說相對陌生,孩子的猜測難度加大。

環節自評2:在這一環節還有一個孩子十分感興趣的遊戲,就是通過聽聲音依次找出裝有硬幣、米粒的瓶子,雖然找的方法相同,但在檢驗時卻用了三種不同的形式:檢驗硬幣,是孩子一個接一個搖動瓶子,其他孩子傾聽並判斷;檢驗米粒,是孩子分組將其倒入透明器皿;檢驗蠶豆,是請孩子開啟瓶蓋,並在開啟瓶蓋後發現豆豆多少的不同,再根據豆豆的多少進行分組比較聲音的大小,從而巧妙的得出“一個豆豆發出的聲音小,許都豆豆發出的聲音大”的結論。

7、想一想如果瓶子裡裝很多很多的豆豆聲音是不是會變得很大很大呢?如果把瓶子裝得滿滿的,聲音有什麼變化呢?

8、你發現了什麼?瓶子裝得滿滿的為什麼沒有聲音了呢?

環節自評:是不是豆豆越多,聲音越大呢?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迴圈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孩子積累了新經驗的同時我又提出了新的問題:“想一想如果瓶子裡裝很多很多的豆豆聲音是不是會變得越來越大呢?如果你把瓶子裝得滿滿的,聲音會有什麼變化?”幼兒通過不斷嘗試,巧妙解決了這一認知衝突,改組了原有的認識結構,從而形成了新的認知結構即瓶子裡裝得滿滿的時候聲音卻沒有了。

四、繼續探究瓶子裝滿其他東西后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

指導語:瓶子裡裝滿了豆豆搖了以後就聽不到聲音,那如果裝滿了其他東西會不會發出聲音呢?請小朋友回去試一試。

環節自評:在活動的結束部分,讓孩子課後去嘗試瓶子裡裝滿其他東西是不是也聽不到聲音,讓科學真正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科學活動真正成為溝通幼兒生活與學習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