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我要的是葫蘆的優秀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我要的是葫蘆的優秀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的優秀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要的是葫蘆的優秀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我要的是葫蘆的說課稿1

  說教材:

本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一個種葫蘆的人,眼睛直盯著葫蘆,葉子長滿了蚜蟲也不管,結果,小葫蘆慢慢變黃了,一個個都落了。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這是學生可能會質疑的問題。因此,教學時,採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段,再重點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絡的,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因此,可以抓住文中的人物語言通過反覆朗讀體會理解課文內容。

  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認讀“藤”、“哇”、“蚜”三個字。

2、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並且懂得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受損失的道理。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說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讀課文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指導學生學習難字“掛怪”。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說教法、學法:

1、教學時,採用變序閱讀法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語言。

3、通過練習題,體會反問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教學準備:

1、課前讓學生收集葫蘆的實物和圖片。

2、葫蘆的實物、《我要的是葫蘆》的課件、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葫蘆圖片,讓學生認一認,這是什麼?葫蘆可以作中藥,能治病,也可以做成工藝品。

2、今天我們學習一個跟葫蘆有關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蘆》。教師板書課題,請同學們讀一讀,糾正讀音:蘆:字音是第二聲。讀“葫蘆”一詞時,是輕聲,跟著老師讀。

  二、學習本課生字和詞語。

1、讓學生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標出生字、,畫出新詞。藉助漢語拼音讀一讀。

2、同桌相互間的學習。兩個人互相讀一讀畫的新詞。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多媒體),讓學生讀一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葫蘆藤盯鄰哇

在讀生字的過程中,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糾正。

(2)看投影,讀詞語。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再指名讀。

葫蘆盯著鄰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語

  三、讀課文,看插圖,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讓學生自己練習讀課文,要做到正確和流利。

2、同桌之間進行互讀。

3、與小組成員一起看插圖,說說畫面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而後練習讀書。

4、教師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課文講的是一個人種葫蘆的事。這個人不知道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他只注意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他不管,鄰居勸他,他也不聽,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小葫蘆也都落了。

  四、學習課文

1、教師範讀,讓學生在文中標出自然段。(4個自然段)

2、逐段學習課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其他同學一邊讀課文一邊標出共有幾句話。(5句話)

(2)讓學生說一說每句話的意思,談一談讀懂了什麼。

第一自然段講有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葫蘆藤上長了葉子,開了花,結了小葫蘆,他非常高興。

(3)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每天都去看)

(4)教師強調兩點:

A、第一句中的葫蘆是指一種植物,課題中的葫蘆指的是葫蘆的果實。

B、讓學生觀察畫面,結合第二句中作者在描寫時用到的幾個詞語談自己的體會:細長的葫蘆藤、綠色的葉子、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這說明葫蘆長得很好。板書:長滿綠色的葉子

(4)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結合語言文字型會那個人高興的心情,“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感嘆句)讀出那個人喜愛小葫蘆的語氣。

讓學生自己練習,而後指名讀。

第四自然段(多媒體)

1、是的,這是一株長得非常好的葫蘆,這以後一定會長得更好吧,可結果,是怎樣的?請看圖(多媒體)。板書:落了。

2、看了圖,你心裡有什麼感受?個別讀,用讀表現出你的惋惜。齊讀。對比這樣的兩幅圖,你會產生什麼樣的疑問?

3、長得那麼好的葫蘆,為什麼會變黃、落了呢?你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請你帶著這個問題,自讀2、3段,邊讀邊想。

(2)引導學生交流:葫蘆藤上先長葉子,再開花,最後結果實。小葫蘆開始長得很好,後來生了蚜蟲,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蚜蟲越長越多,最後小葫蘆一個個都落了。

(3)讓學生觀察畫面,結合畫面展開想象:那個人看到小葫蘆一個個都掉了想些什麼?他會做些什麼呢?

第二自然段:

(1)小聲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這個自然段告訴我們什麼?

講那個人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一點也不在乎,眼睛只盯著小葫蘆。

(2)讓學生在書中畫出那個人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說的。而後練習讀一讀,談一談應讀出什麼語氣。自己先思考,遇到問題與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讓學生談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歸納:

“有幾個蚜蟲怕什麼?”(反問句)有幾個蚜蟲不用怕,那個人滿不在乎,在讀書時要讀出滿不在乎的語氣。種葫蘆的人希望小葫蘆長得比南瓜還要大,要讀出滿懷希望的語氣。

(5)讓學生練習讀,而後指名讀。

(6)思考:同學們想一想葉子和葫蘆有什麼關係?(出示圖片)

學生們結合一些資料談自己的認識,而後教師再加以補充。葉子是植物營養器官之一,植物通過葉子吸收太陽光和二氧化碳,再與根部吸收水分和無機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成為植物的營養,葉子死了葫蘆也活不了。

第三自然段:

(1):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體會鄰居和種葫蘆的人的看法。

(2)師生交流進:“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反問句)意思是:種葫蘆的人認為葉子上的蟲根本不用治,為什麼葉子上的蟲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蘆。”讀這些語句時要讀出不以為然,自以為是的語氣。“我要的是葫蘆。”要讀重些,是肯定的語氣。結合學生說的,板書:蚜蟲,不治)

鄰居的話要讀出誠懇的語氣,表示自己的建議。

(3)分角色朗讀。

(4)指名讀這個自然段,教師小結: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再後悔。

  五、朗讀練習:

例: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嗎?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1、我還用問這句話嗎?————

2、這個字你能不會寫嗎?————

3、這道題我做不出來嗎?————

  六、佈置作業

給這個故事寫個結尾。

板書設計:

我要的是葫蘆

長滿綠色的葉子————蚜蟲,不治————落了

  我要的是葫蘆的說課稿2

執教內容是部編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4課《我要的是葫蘆》的第二課時。本組教材圍繞“思維方法”這個主題編排了一組能給人以啟迪的故事。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個寓言故事,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講述了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可是在葫蘆長蚜蟲後不聽取鄰居的建議,最後葫蘆都掉落了的故事。從而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簡短的故事裡不僅蘊含著中國的文化底蘊,即看待問題的眼光和和諧的鄰里情。同時還有豐富的語言句式典範,如感嘆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反問句“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等,這是對語文核心素養中的文化傳承和理解,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具體落實。也是課程標準中“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的具體表現。

  二、說學情

本文的語言描述淺顯易懂,加上第一課時對課文的生字詞和內容都有大致的瞭解,所以本節課引導孩子探究葫蘆落了的原因就相對容易,但故事隱含的深刻寓意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還需要老師著重指導。

  三、說目標

基於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個人對教材的理解,考慮到學生的學情,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藉助以往寫字的經驗,端正地書寫“盯、治”等生字。

2.聯絡上下文,體會種葫蘆人的想法,通過朗讀體會反問句、陳述句、感嘆句的不同語氣。

3.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其中,聯絡上下文,體會種葫蘆人的想法,通過朗讀體會反問句、陳述句、感嘆句的不同語氣,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要尊重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情境創設法、朗讀感悟法、讀寫結合法等教學方法,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增強,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學生的創造力。同時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五、說學法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體驗和感悟的過程。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我試圖通過引導學生讀一讀、找一找、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閱讀,自主探究。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複習舊知,質疑激趣

這一環節安排了兩個內容,首先在開課伊始出示一道填空練習,通過這道填空練習,回顧了葫蘆的可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準備,同時又進行了說話練習,起到了內化語言,積累語言的作用。然後再通過課後第一題“這麼可愛的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落了”這一問題的丟擲,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激發孩子們的探究興趣。

(二)探究原因,對話文字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分了兩步展開教學。

第一步抓住課文中的關鍵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讓孩子們對比讀,體會感嘆句、陳述句、反問句的不同語氣;通過“盯”和“自言自語”兩個詞語去品悟種葫蘆人對葉子上的蟲並不放在心上,感受他“一心只想要葫蘆”,不聽別人勸告的固執。同時利用形聲字的規律等指導學生書寫。

第二步在孩子們瞭解了種葫蘆人的心理活動後,相機補充葫蘆的生長過程的資料,讓孩子們懂得葉和果之間是有聯絡的。

(三)發展思維,內化語言

在這一環節中我安排了兩個語言訓練:

1.說一說:如果你是那個人的鄰居,你看見葉子上有小蚜蟲,你會怎麼勸呢?

2.寫一寫:第二年春天,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他會怎麼做呢?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要求簡潔明瞭地展現課文的靈魂,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為了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板書設計將以學生課堂生成為準。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想,在實施過程中會根據生成或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力爭紮實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我要的是葫蘆的說課稿3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這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簡短精悍,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二.教法與學法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考慮到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設計了情境創設法、採用變序閱讀法等教學方法,既使學生的語感得到訓練,個性得到張揚,創造性也得到培養。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通過讀讀、找找、畫畫、想想、說說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閱讀,自主探究。另外,由於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學生很喜歡讀,因此,教學中採用不同形式的讀,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去領會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

  三、教學預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流程:

一、複習:

1、卡片讀生字。

2、複習:第1段,第4段。

二、讀中探究葫蘆掉落的原因。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主要分為三個步驟:質疑——探究原因——悟出原因。

(一)質疑。從第一課時的問題:這葫蘆長得那麼可愛,後來為什麼一個一個地落了呢?入手,激發了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探究原因。對新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地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尋找答案。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隻蟲子怕什麼?”“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安排了讀一讀,比一比,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讓學生從反覆地讀中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學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朗讀體會,通過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等不同方式的朗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三)悟出原因.在前面讀的基礎之上,學生就能很輕鬆地悟出葫蘆掉落的原因,懂得了課文所蘊涵的事理。

總之,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知識基礎,充分放飛學生的思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穩妥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發展思維、培養想象能力

語文課程要求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於是我設計口頭作文:假如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葫蘆,葉子還是長滿了蚜蟲,他會怎麼想?怎樣做呢?讓孩子進行想象續編故事。

  我要的是葫蘆的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聾校實驗教材第七冊的《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生動有趣,講了一個種葫蘆的人,眼睛只盯著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也不管,結果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有聯絡的,不能只顧“結果”,而忽略了“過程”,要聽從別人的正確勸告。

(2)說教學目標

根據聾校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四年級學生初步具備了閱讀分析的能力,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的七個生字和新詞

2、能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課文內容

3、能說出每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技能目標:

1、能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2、讀中體會反問句、感嘆句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能看課文插圖說一段話

情感目標:能夠聽從別人的正確勸告

(3)說重點、難點

教材緊緊圍繞“葫蘆”來發展情節,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那個人那麼喜愛葫蘆,為什麼卻沒有得到葫蘆,而考慮到學生雙耳聽力的損失和已有的知識結構,我把體會反問句、感嘆句的語氣和感情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教學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主要採用朗讀法、觀察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進行教學,著眼於提高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耳聾學生如果將來走上社會不會學習,那麼不要說創造,就連生存也會有問題,因此教給他們學習方法很重要,我打算採用朗讀理解法、質疑提問法等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程式

朗讀可以顯形,可以激趣,可以動情,可以啟智,可以育人。是學生、老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有所感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朗讀中感受情感的薰陶。

因此教學本課時,我以朗讀、體會為主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一、初讀課文,理線索

葉聖陶先生在談到閱讀教學的任務時明確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線索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因此我首先引導學生質疑,激發興趣:把課文中的第一和第三幅圖並列出現,讓學生觀察兩幅圖有什麼不同,課題是我要的是葫蘆,從圖中可以看出並沒有得到葫蘆,這是為什麼呢?學生產生了疑問,這就對文字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慾望。通過質疑,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接著,讓學生在興趣的基礎上,自讀整體感知課文,同時思考以下幾個問題:葫蘆開始長得怎樣?那個人的表現如何?後來葫蘆有什麼變化?他有什麼反映?鄰居怎麼勸說?她又是怎麼回答的?結果怎樣?這些問題並不難,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決。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輔導個別有困難得學生。通過自學,學生不僅讀通順了課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課文的線索,達到了整體感知課文的目的。

  二、再讀課文,談感悟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很適合學生去體會,去感悟這一單元是在看圖學文的基礎上安排的講讀課文,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因此我從以下三點來引導學生學習。

1、抓段落,談感悟

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先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在朗讀的基礎上,使學生的心靈與文字產生撞擊:可愛的小葫蘆開始長的很好,最後為什麼會落呢?學生暢所欲言,再朗讀中間的兩個自然段,感悟問題的原因。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提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完成了教學目標中的能說出每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抓句子,談感悟

在學生暢說段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從字裡行間去體會人物的心理、語言。我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閱讀:

(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個人喜愛葫蘆?

(2)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為什麼沒有得到葫蘆?這兩個問題實際涵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點,那個人愛葫蘆主要表現在: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讓學生通過看圖、觀察那個人的神態,想象他的心理活動,揣摩他的語言,體會那個人對葫蘆的喜愛,再通過朗讀句子表現出來。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最後卻沒有得到葫蘆為什麼呢?一是因為他不懂:葉子——蚜蟲——葫蘆之間是相互聯絡的這個道理,二是因為他不聽鄰居的勸告,課文中表現在什麼地方?

(1)他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心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2)當鄰居勸他時,他感到奇怪:“什麼,葉子上的蚜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這裡主要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通過對句子朗讀、人物的對話,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心理活動都通過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

3、抓品讀,促感悟

這是一篇人物神態、語言比較豐富的課文,對聾生來說,如何正確理解把握有一定的困難,也就是本課的難點:體會反問句、感嘆句的語氣和情感。我注重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自己朗讀,能否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採用個別讀、表演讀、模仿讀等多種形式,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幫助樹立信心,在反覆的朗讀中體會反問句、感嘆句的不同語氣,用語感來連線學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三、深讀課文,話想像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這充分說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而想像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創造,在本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三個想象說話:

(1)小葫蘆很可愛,但課文中沒有具體說明,讓學生說一說小葫蘆是怎樣的可愛,用語言來描述,使概括敘述具體化。在想象的基礎上再想象這麼可愛的葫蘆長大了一定會是什麼樣的?與下文葫蘆因蚜蟲而變黃落地形成了鮮明對比

(2)如果你是那個種葫蘆得人,聽了鄰居的勸告,你會怎樣回答?又會怎樣做?將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帶入課文意境之中,學生的情感得到體驗,思想受到了教育,如果不聽別人的正確勸告,那結果什麼也得不到。

(3)如果明年他再種葫蘆,葫蘆又生了蚜蟲,他又會怎麼做?。這樣的想象會使學生思維空前活躍,感悟更加深刻。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訓練、發展了想象,又培養了思維創新能力。

通過以上三個步驟的教學,學生對課文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語感得到了訓練,個性得到了張揚,創造性得到了培養,從而達到本課預設的教學目標。

板書:我要的是葫蘆

長滿了綠葉→小葫蘆

蚜蟲↓

不治→落了

  我要的是葫蘆的說課稿5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實驗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這裡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這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簡短精悍,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葉子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學情分析:我所教授的班級是二年級的孩子,他們聰明活潑,領悟能力強,善於表現自己,這些都有助於他們很好的理解課文。

(課件)葫蘆是一種非常可愛的植物。我們知道植物的生長一般要經歷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使學生懂得在這一過程中,前一環節直接影響著後一環節,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果。該寓言故事就是想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之所以選擇這篇課文,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喜歡讀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則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發學生對生活的理解,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課件)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確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字。

2、自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為了達到預期目標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是:

1、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植物葉子與果實之間的聯絡。

2、教學難點是讓孩子們自己領悟到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

  二、教法與學法

(課件)《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考慮到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設計了情境創設法、採用變序閱讀法等教學方法,既使學生的語感得到訓練,個性得到張揚,創造性也得到培養。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通過讀讀、找找、畫畫、想想、說說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閱讀,自主探究。另外,由於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學生很喜歡讀,因此,教學中採用不同形式的讀,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去領會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

  三、教學預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流程:

在此基礎上,我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部分。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樂知者呢?我覺得首先應該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節上下功夫。我根據低年級孩子喜歡的動畫的特點,因此,在上課伊始,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各種葫蘆製品,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老師引出課題並引導學生學習“葫蘆”二字。(課件)這樣,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地瞭解更多的有關葫蘆的知識。然後老師再進行簡單介紹,補充有關葫蘆知識。告訴學生,它可以用來盛東西,裝水、裝酒,可以炒著吃,也可以放在櫃子裡供人們觀賞,多可愛啊!學生對葫蘆一定會充滿興趣,從而轉入對課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根據課標中指出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優良的閱讀情境,同時讓學生在讀中解決一些簡單的基礎問題。因此,這一環節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或請教同桌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課件)新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低年級段課本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圖。這些插圖使教科書圖文並茂,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更重要的是這些插圖可以作為課堂教學最為直觀的教學輔助用具。在此基礎上我利用書上的插圖,把它變成一本有趣的連環畫,藉助連環畫師生一起來合作,講故事,這樣既帶領學生熟悉了課文,又為後面的朗讀指導打好了基礎。在完成合作講故事後,讓學生就課文質疑。

(三)還原畫面,讀中積累

在把課文讀通讀順,學生就課文提出自己對課文的疑問後,老師接著說“我們聽了這個故事,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學了整篇課文之後啊,相信你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激發了學生學文的興趣,引入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中,我考慮到學生學習課文可能存在的閱讀困難,教學中將課文以連環畫的方式呈現,融整體感知、初讀反饋、學習字詞於一體,展開教學。並巧創情境,以補充連環畫為抓手,充分發揮板畫的功能,逗引孩子反覆讀書,在讀中還原畫面,在讀中積累語言。讓學生告訴我們,該在畫面上畫寫什麼,同時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圈圈畫畫,找出描寫葫蘆藤、葫蘆花、葫蘆葉、小葫蘆的句子,教師進行板畫(課件)既找到了這一自然段的學習重點,又進行了學法的滲透指導,讓學生體會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邊讀書邊圈畫的好習慣。在二年級,識字寫字依然是學習的重點,在本課中,我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課件)在學習第一自然段的過程中,讓學生髮現其中比較相似的兩個字——哇和掛,這兩個字在本課中既是要求會認的生字也是要求會寫的生字,在處理上,讓學生採用字形和字義聯絡的方法,利用偏旁來進行區分,並且利用換一換的辦法,換不同的偏旁對這兩個生字進行擴充套件,由兩個字擴散到水窪的窪、青蛙的蛙、娃娃的娃,為了便於識記,我引入了一首生字童謠,在節奏和律動中我們既學習了知識,又感受了趣味,符合二年級孩子的學習特點。

( 課件)在學生找到描寫葫蘆藤、葫蘆花、葫蘆葉、小葫蘆的句子,讀出來跟大家分享時,我相機進行朗讀指導,並且通過給葫蘆藤添葉子的環節讓孩子體會”長滿了”一詞的意思,並且以添葉子作為激勵手段,鼓勵孩子讀好“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這句話。

(課件)在把葫蘆畫好後,我又有了一個“誇一誇”的設計,首先以誇可愛的小葫蘆作為示範,讓學生仿照誇一誇葫蘆葉、葫蘆花、葫蘆藤,其中既點燃了孩子對小葫蘆的喜愛,又進行了說話訓練,同時還為與後文葫蘆葉變黃、小葫蘆的掉落進行對比作了鋪墊。

(四)首尾對比,造成懸念

我們知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怎樣讓如今的課堂成為充滿愛意的課堂,體現創意的課堂,就要在“教與學”上下功夫。這裡教師主要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打破了按課文順序分析的常規教學法,採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課文的

第一段和最後一段,課件出示課文中的兩幅插圖進行對比,直觀形象,在對比中感悟種葫蘆的人傷心之情,達到使學生真正走進文字,同時也起到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的目的。而在惋惜難過之時學生心中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小葫蘆為什麼會慢慢變黃而且一個一個都落了呢?產生了新的疑問“是呀,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呢?”,發現問題使他們對下面的學習充滿了期盼,再一次激發他們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

(五)隨樂起舞,趣味兒歌

在課堂的結尾,教師通過一首兒歌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跟著熟悉的兩隻老虎的旋律進行哼唱,這樣的形式是二年級的孩子們所喜聞樂見的,使學生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讓語文和音樂相結合相滲透,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