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實用)文言文作文

(實用)文言文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在平日的學習中,大家都背過文言文,肯定對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廣為流傳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文言文作文

文言文作文 篇1

煌煌京洛,昭代文治。周公定鼎,事燦星馳。衣伊闕兮帶洛水,開金谷兮倚翠微。西扼三秦之咽喉,東收齊魯之漁鹽,北鄉燕趙之廣闊,南匯湘楚之肥饒;且依黃河,以為映帶,澤萬畝之良田;伏牛橫亙,以為眉眼,造千里之廕庇。偉哉運河,溝通南北之豐產;雄哉絲路,濟輸東西之瑰麗。復有聖明,危坐明堂,來九夷之梟首,御天下之烝烝。百家臣子,鹹集於此,授百姓以教化;陶竇大富,齊擲萬金,築亭臺與樓閣。絕國使者,來覲聖明,斐中原於海外;公倉私廩,俱以豐盈,小戶樂足,大家殷富,章臺折柳,金谷攀樹,別情憂愁,不知何物。玉石沙礫,金銀作木。此東都之極盛日也,其景萬端,極盡筆力而不逮十一;潘江陸海,亦難全述。

惜哉惜哉!沖天一炬,舊景全非。牽子負老橫道哭,橫門淚作傾盆雨。墟里餘煙,百里不散,黎民百姓,為禽獸食,王侯家女,允為私婢,舊時妝鏡,日日顏煥,今止十日,海獸葡萄皆漫滅也!太倉所藏,上陽所妝,橫行太液,恣意未央。斫析官柱,傾倒籬牆。御園舊物,十世所珍,九代所藏,經營持愛,置之幽廊。一旦傾頹,毫不能有!白骨蔽野,千里無煙。漢魏古都今作古,隋唐千城化塵土。僭用太廟,以為狸祠,列祖列宗,盡蒙辱。詩人身死,能度盛唐之曲?梨園寥落,可作霓裳之音?教坊子弟,白髮俱新,路人問焉,徒揮鋤而不顧。比洛邑之極衰日也,疇昔神都,湮滅青蕪,中州耗敦,榮華難復。

數代烽硝,攻伐不己,其為要衝,地在中都,舊丁未去,新兵既來,珍器貴玩,遊弋一空;不可奪者,烽炬置之。如此以往,洛邑之富饒,三世而斬。明元以來,新都於燕京,突兀崢嶸之士,舟車載之北上。舊城以東,言皆離黍;昔日金城,遍穴鼯鼬。洛陽橋下,盡蕎麥青青,春秋逝盡,歲月崢嶸。惟餘伊闕之殘佛,馬寺之清鍾,冷清自持而已。

然自傾頹以後,文化豈不興邪?雖非都邑,亦為大郡,數代豪傑並起,隋唐之風,亦未遽衰。及至近代,解放中原,重興建設,齊鑄偉篇,實未有之功業。飛樑新構,輪車急轉,齊雲落星,直搗青天,彩虹穿帶,橫絕洛水,芳園喧妍,佳客留連,豈不安居,遠遊思旃,季鷹歸未,江寧冰寒。

吾輩吾儕,忝為國才,雖無仲墨之賢,亦應具孫匡之專。國之有命,豈不盡力,天將降任,奚復敢言?淥水法法,青山茵茵,諸君勉勵,齊築偉勳。古今之事,西周之後三千年之興替,何也?維人心之鄉爾。後之冢宰,豈能不鑑之而參省乎?

浮生若夢,百代匆匆之過客,萬物一瞬而已,朝菌晦朔,蟪蛄春秋,何以狎歡?惟披甲策馬急報效也。某年月日,洛陽王某記。

文言文作文 篇2

今晨,吾閒無事,乃往二橋觀遊。

餘隨父驅車至二橋,停而賞景。時天穹蒼而蔚青,遙望而無知盡也,天無飛雀,萬里無雲,絕如靈璧之清澈矣,實深邃之意。水深無底而通明,遍視久之而無波瀾,如明鏡反映天色,毫無瑕疵,明淨亮潔。一葦立於水畔,其影亦反,豈知鏡中為水焉或水中存鏡焉?吾奇之,目視之似凝。此水天同連,難相分隔,極目遠視則難辨,天邊亦為一色,其景甚妙,然忽一舟依天邊而駛,行之頹然,實不知為船在長天漫遊,又以船於碧水輕飛者否。

後餘見二橋者,雙虹跨於橋上,如巍然龍門,俯瞰水上,實大氣度。遠有大堤,橫攔大湖,似無邊際。而長堤乃舊建之,是以防洪多年也。吾因思,昔封建滿清,始建之政治清明、君王勤勉、體恤民生,時黃河洩口,百萬餘眾受其災,上乃出資治之,此二十年,歲歲固修,百姓乃安。終因其惜民,清乃開康乾盛世,盛極一時。然清末君昏臣庸,奢靡腐朽,乃缺資以治水患,百姓怨之,清遂亡。反觀高郵湖堤,嘗決其口。吏邃治之,遂定,十年不復,民悅其功。是以,治國安邦要於愛民,給民之需,足民之求,可得太平盛世也。

良久,吾默然而離。既歸,遂記此文。

文言文作文 篇3

我輩作文,必幾經刪潤①,而後文成。聞歐陽文忠作《晝錦堂記》,原稿首兩句是:“仕宦②至將相,富貴歸故鄉。”再四改訂,最後乃添兩“而”字。作《醉翁亭記》,原稿處有數十字。粘之臥內,到後來又只得“環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聞吾鄉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於壁,逐日熟視,輒④去十餘字。旬日以後,至萬無可去,而後脫稿⑤示人。此皆後學所當取法也。

①刪潤:刪改和潤色。②仕宦:指做官。③朱梅崖:清代進士。④輒:總是。⑤脫稿:(著作)寫完

【小題1】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而”與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例句:富貴而歸故鄉A.雜然而前陳者(《醉翁亭記》)B.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C.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D.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小題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每一文成,必粘稿於壁,逐目熟視,輒去十餘字。

【小題3】“此皆後學所當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體指什麼?(3分)

答案

【小題1】B

【小題2】每寫完一篇文章,一定把它貼上在牆壁上,天天仔細閱讀,每次總會刪除十多個字。(每句1分,意思對即可)

【小題3】作文,必幾經刪潤,而後成文。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例句中的“而”起連線作用,把兩個動詞連在了一起。A表修飾,B表連線,C表並列,D錶轉折。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的辨析能力。

點評:平時學習中,對於文言虛詞、多義詞要多加比較,知道它有幾個意思,並分別舉出例句,積累下來。遇到多義的文言虛詞、實詞後一定要加以聯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該詞是什麼意思,這樣熟能生巧。考試時再遇到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區別開了。

【小題2】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兩個句子中的的關鍵詞有“成”“ 熟”“ 去”,根據語境理解這幾個字,分別譯為“寫成,寫好”“仔細”“刪掉”。瞭解了關鍵字詞的意思,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採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小題3】試題分析:審題後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在原文中找到題幹中的句子,到它的前面去尋找答案,因為代詞一般指代前面的內容,句中的“此”即是題幹所說的“法”。理解可知,指前面的“作文,必幾經刪潤,而後成文”這一概括性的語句。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資訊的提取和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點評:審題後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找到相關的語句,進一步精讀之,確定哪些語句與題幹要求相符,提取出來即可。題幹中要求用原文語句回答的,必須用原文語句回答;能借用原文語句回答的可借用原文語句。

文言文作文 篇4

陽春景晚,先父駕鶴歸去,吾輩始知古人所謂“九迴腸”雲者也。 匠人何德何能,敢勞動四方聖賢之駕?先父獨一農夫,豈能蒙六藝傳人之澤?雖九叩首,其吾父子所能報耶!

先妣罹難,吾呱呱而未滿月,先父懷抱孤兒奔走鄉里,乞乳百家,自此鰥居。童年,父視兒為心,兒無以報;少年,父視兒為肝,兒亦無以報;青年,父視兒為驕傲,每誇於人前,兒猶無以報;而立,吾以超生去職,遠離故井,浪跡沿海,兒更無以報;不惑,吾隻身來修水,就職琴海,始取吾父於鄂南,闔家團圓,雖不曾一日而廢離,奈何吾父年已古稀,與吾所報之日無幾矣……父八十之年猶奔走於街道,編籃換錢,分文儲之,以遺二孫。孰知一日遽然長逝,枕下尚存數千金。嗚呼,吾自此莫能盡孝於膝下,豈不痛哉!天下有不孝之子,吾為首也。

先父嘗謂餘曰:“爾吮百家奶,食千家糧,故千百父母,當謹記大恩!……”吾不悔之年作《百家奶》一詩成名,父欣喜若狂;明年,又作《唱給江南》以頌母愛無疆,父泣涕沾襟;又二年,作《太陽樹下的歌唱》,誓以終身許三尺講臺,父容光煥發……而今,吾已知天命,齒動鬢蒼而視茫茫,瞻顧遺蹟,養育之恩有如湧泉,涓涓而灌注吾心田,而吾竟無以報,何其哀也!

世雲“厚養薄葬”,至理之言!吾能薄葬吾父,而未能厚養之,忤也。視之厚養而厚葬者,是為不孝;視之薄養而厚葬者,是為不道;視之力莫能厚養而亦能厚葬其父母者,是為不仁也!吾力能厚養而未厚養,力能厚葬亦未厚葬,古語“自取其辱”,實我之謂也!

嗚呼,服喪之期,作此文以示一女一男謹記祖德。吾自此日三拜於靈前,唯此而已,唯此而已。

文言文作文 篇5

天雁落,孤鴻起,紅竹清影,碧水斑駁。帶華陽而披鶴氅,著謝屐而高歌所向。夕陽淺淺,晬容陽陽,屈神府而降百靈,舍簪笏以求清萍。便攜秋杖,緩登綿山。山之所在,乃吾晉西大地。除其泱泱之漠土,唯代代之子墓,父堤母陂,古城修輝,萬載宋氏,以此威魁。故,父兮養我,以厚土之德物、竣山之博木。是以雖方興未艾,猶知以何為德、以何為哉。

父者,負也。吾父高德,教子畏葸不及,惠子畏葸不足,養子畏葸不徵。故,以賦性,沐愚子,至今如是。未晬之齡,得賜名之幸;及晬之齡,得拈周之榮;百晬之齡,得宴客之弘。韶年光華易逝,少不更事,曾沿屋角捕蛾,股墜地,不穩入井,父赤身以救。及明世事,父以經教我,扶手臨書,謂吾:“字當為人,故爾需書瘦骨之楷,以為錚錚之氣”。

舞勺之年,父植柏柳數棵,於方畝之庭院。當時是,父曾攜我以遊園。園者,於城之右,以桃李聞名諸鄉。及春,綻薇姿桃李;及秋,則有諸碩果,累累以負枝頭。父喜桃李,言非薄倖乃痴情。後吾有知,父亦喜流水,言非無情乃不可違。因父之故,吾亦愛桃李,更喜風起,覺其似俏窕佳人,夢夢娑薇。父知吾思,笑不可遏,稱吾未及弱冠,到已先知情趣。

後三年,父多事,鬢先秋。而立之年已如不惑。性不改,然不喜言語,亦不常歸家。數次相見,更相攜以遊山。常去者,綿山。山之麓,乃晉介子推之墓,割股奉君,不言厚祿。隱後期年,隨火而逝,傲傲清骨,悲哉足乎。山之陰,乃三清大羅宮,須彌之間,戲耍雲霧。靈霄鬥姆,運星辰以繪千秋古蹟,撥群鹿而登五老經閣。白曾來,霞客亦曾來,而今父來,吾亦來。晨鐘暮鼓,悠悠鶴吟,父曰,道骨者,錚然不變。

又三年,父歸家更不易。吾常望月興嘆,時而恍若見父。仰而思,恐為同月照異鄉,一秋憾雙人耳。思之,吾時好餌魚。五花龍睛、望天、玉印不知幾何。常餌魚以思鴻雁,若思之久矣,輒常有魚飽腹而亡。嗚呼,吾害生之行徑,不足道也。

去年,父回,與之再赴綿山,森森兮如舊,茫茫兮如舊,皓皓兮如舊。父不言,吾惶惶隨其後。登山麓,過山陰,澹澹幽泉,熙熙容光。山之巔,廣遠難極,滿引霧湯(shang),知其非岱宗、華嶺,然,亦撼若天地之孤鷗。正欲悲來,父熾目如炬,觀山陰已如蚍蜉之大羅。笑言,何其清矣!倘無凡塵之心,則留清明之骨。

吾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