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二作文 > 關於高二寫景作文集合5篇

關於高二寫景作文集合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儲存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二寫景作文5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高二寫景作文集合5篇

高二寫景作文 篇1

那風,甜甜的、香香的;那水,柔柔的、清清的;那樹,密密的、綠綠的;那田野,空曠而燦爛;還有那鳥兒、狗兒、兔兒……那一切的一切,在我心底的某個角落,總能偶爾泛起,尤如魯迅筆下那個“百草園”充滿了生趣,那是我心中的“百草園”,總牽著我的魂我的夢。

盼了一天又一天,五一長期終於來臨,閒著無趣,便決定重回我的“百草園”,真正做一回五一勞動者。汽車一路顛簸,“吱——”的一聲,車門開了,迎接我的是燦爛的陽光,甜甜的香氣,狗兒的歡叫,還有奶奶的笑臉。那一切更加美麗動人,不禁吟起“等閒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田野中綠的翠綠,黃的金黃,紅的豔麗,白的嬌嫩,閉上雙眼,細細品味,尤如一道美味佳餚,另人回味無窮,微風透著清香,那是細心的調味師的傑作,令人喜悅。

在奶奶的提議下,我們去摘櫻桃,老屋前面有一棵濃密的櫻桃樹,一片片碧綠的枝葉上嵌著一串串櫻桃,透著鮮豔的紅,像娃娃的紅脣,一顆緊挨著一顆,擁擁擠擠,推推囔囔,好不熱鬧。調皮的陽光從葉的縫隙中細細地傳來,把一顆顆櫻桃照得越加嬌豔欲滴,晶瑩剔透,她們在陽光下嬉戲著,玩鬧著。恐怕只有伊甸園才有如此傳神的仙果吧,怪不得當初的亞當和夏娃會如此留戀。那些調皮,小巧的精靈們散發出陣陣香氣,使我忍不住伸過嘴去,送一顆入口,甜絲絲的汁液潤遍我的全身,真過癮,鳥兒在樹間叫著,它們也嘴饞了嗎,我拼命吃,拼命摘,與大片的櫻桃撞了個滿懷,真恨不得有孫悟空的騰雲駕霧之術,或是猴子的攀爬之技也好,能把滿樹的櫻桃吃個精光,可是不多會兒,我的胃就開始抗議了,只好作擺。

驚喜一個接著一個,櫻桃樹下瘋了一陣,又馬上向豌豆地去,摘了個稀里嘩啦,裝了滿滿一籃,偶然間驚喜地發現了桑樹裡的寶寶——桑葚,也紫得發黑了,味道非常不錯……

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個下午的勞動,我們滿載而歸,心滿意足,飽嘗了一頓美味的視覺與嗅覺大餐。

風靜靜地吹著,依舊是那麼的美,彌留在指間的是無盡回味與相思……或許多少年後,再回“百草園”懷抱的時候,會不會是另外一片景象了呢。

高二寫景作文 篇2

山擁九峰,水帶嘉陵,據山川形勝,巍巍兮,廣中高臨萃。莘莘學子,夜寐夙興……

——題記

這裡最美在早春。三月裡,斜風細雨,新燕銜泥掠天際,青山攜綠叩窗扉。

三月的校園,如同一匹江南織錦緞,零星的花點綴在上面,紅的似火,黃的似霞,白的似雪。一層疊著一層,恰似陽光三疊,意蘊非常。不知是哪一場春雨喚醒了這麼多朵精魂,將這裡妖嬈。花開滿枝頭,整個春天都在校園裡迴盪,微風送來一縷又一縷花香。用“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這裡有亭臺軒榭,簷角高高的翹起,流水淙淙,穿過竹林亂石,流淌在蓮葉下面,不知是不是因為我錯過了花期,從未有幸得見花開,倒見了許多“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的風味。亭臺邊有紅木橋,細柳柔柔地在上面,隨風搖擺,款款深情而舞,卻不知是從何人手中裁出。“清風細柳徒相惜”說的大概就是這樣吧。

這裡有梧桐大道,閉目細聽,春天在這裡踱步。一抹新綠,正趁著微風不噪時悄然爬上枝頭,鮮嫩的鵝黃點綴著梧桐大道上的葉片,也許就在某一個不經意的瞬間,春天就會往上潑一桶翠綠色的水彩。

這裡有荒草園,在斷牆角種植著一棵高大的梧桐,籠罩了整個草園,如一把巨傘,直插雲天。樹上面棲息著各類鳥兒,是不是繞過天際,再飛回來,一圈一圈不知疲憊,卻驚落幾片昨年的枯葉。這情景,倒是讓人想起那句“平地清風驚老燕”,只可惜不曾有一匹踏花飛馬讓我賓士,好一日看盡這長安花,也增幾分“踏花歸來馬蹄香”的意境。

閒暇時,便捧一本書到竹林,可惜為了竹葉不傷到人,竹枝被綁在兩邊,本是春色,倒是少了幾分渾然天成的美。我經常在小假時消磨一下午的時光,“偷得浮生半日閒”。在那裡,我享受著書中的清風與明月,山光與水色,碧海和晴空。陶淵明的菊花點綴著校園,龔自珍的紅花落在腳下的泥土裡,張泌的翠竹在頭頂上輝映出斑駁,溫庭筠的潺潺流水在紅木橋下泛起輕輕的波瀾。

忽而,老教學樓的窗戶裡向外湧出了一陣讀書聲。便出現了放白鹿於青崖間的旅者,三分劍氣,七分月光,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大江東去浪淘盡”,不為“蠅頭微利”觸動,只願滄海濟蒼生;三月裡的春風吹起簾子,驚起一灘又一灘鷗鷺,“掩重門”,不由得人不斷魂。和著春光,甚是動聽。

這是我們的校園,這裡有“榮曜秋菊”的美景,也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風;還有“概括於壇內,濃縮於眼前”的深厚文化,我愛這裡。

乘一匹快馬,趕上春風。讓他留在這裡就好,讓我愛的這裡獨佔一樹春風,享受天地韶華。

高二寫景作文 篇3

斜陽古道接輪蹄,明月扶疏屬柳西。 橋上行人橋下水,落花尚自怨香泥。

——《二十四橋》

如今,揚州,在高樓的掩映之下,彷彿罩上了一層花花綠綠的面具,我說,那個摘下面具的揚州更美。我生於蜀岡,戀著那靈動曲折的巷。他們永遠不會消失。現在,我的這種情結在我記憶中紮根,一種遠古的思想慢慢填滿我記憶的溝壑,揚州正用她的靈氣慢慢的滲透我。

對於巷的回憶

我終於可以又一次走在青石板小巷中了,彷彿回到童年一般。穿過了揚城的喧囂,避開了人情的紛擾,獨自躑躅於揚州小巷,路邊的野蒲公英不知道換了多少茬,我也不知道我待了這種情感多少年,牆角的苔蘚綠了黃,黃了又綠,唯有小巷深處的那株桃樹,一年又一年開著同樣的花。

巷,拖著沉沉的夕陽變的賦有了韻味,一位對揚州巷很有研究的老人童嘉通(曾為其做了近百首詩歌)說:“ 每一個巷子都有文化”,我探訪揚州巷也都是一些普通靜謐的小巷,我報不上她那優雅的名字,但卻像老朋友一樣熟悉,也許只有一個揚州人才有如此情感吧。踏著鋪在地上深陷入鬆軟泥土的石塊,感覺自己好像被清風給帶走了。呵呵,或許吧,我與這條巷也有說不清道不明的緣分呢。

巷子兩邊各種老宅,走進某家老宅,不算太明亮的房間,花格窗中僅透出了的幾道光線,甚至可以看到空氣中的浮塵,略帶黴味的氣息,笨拙的櫥櫃,平靜而又嘮叨的檯鐘,還是那個樣,還是那個陌生熟悉感覺,還是揚州獨特的風味。桌上一杯清茶,映著淡淡的光線,顯出黃綠,乾癟的茶葉在水的滋潤下,膨脹擴充套件,水流茶轉,上下浮沉,幽幽間有那麼一絲茶香。有點活力的,該是那主人的一缸金魚,安靜而又低調的遊動著。

我不禁思索起來,我有的時候真羨慕它們,沒有遺憾與抱怨,只需要矜持的活著。可是,寧願做一個人,去感受綠揚風味。

巷因家而美,人因巷而生……

蜀岡——永久的情結

生在邗江蜀岡,即為這裡的魂,對於這剛剛百米出頭的小山,讓我不得不想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裡確實出過神仙,唐代鑑真東渡,是日本律宗的開山祖師,仙風道骨,聞名遐邇;北宋的歐陽修居大明寺平山堂,居處稱“仙人舊館”,蘇東坡詞言,“三過平山堂下”,“十年不見老仙翁”,歐公確實是北宋文仙。

舊蜀岡,對於我也許只能從那些泛著微黃的老書中才能瞭解。我無法融入東坡抑或是歐公那個年代,領略到舊蜀岡風致,但恰恰是這一份無法倒流的夢囈給了我永久的情結。

酷暑的午後,我蹬著一雙布鞋漫步在揚州北郊,也會發現那城裡的高樓掩蓋不了蜀岡的蜿蜒綿亙。蜀岡之上,平山堂西,則是西花園,亦稱“御園”。步入園中,園中的景色本已十分迷人,再加上歷朝歷代的能工巧匠堆疊修正,形成非常精緻的人文景觀。不知不覺,就走到了湖面東南角,堆疊著一座黃石假山,臨水而起,下依池波,四面堆疊成險壁峭巖,底部好似若干年流水衝擊而成,登山巔鳥瞰全御苑,繞道欣賞池小汀,我頓時感到無比愜意。

這兒的景真美,空氣真好,然而當我又想起了我曾經看過的濟南的老泉,過去的良辰美景如今都成了虛設,那種極致又有如圖片一般的美麗永遠變為了回憶或者掛在了博物館的牆壁上……這也僅僅是無謂的擔心,我美麗的蜀岡一定會保住她的風情,並用她那不同於濟南老泉的方法銘刻在每一個人心中。

我時常會陷入深深的思考,對於現代人和過去的人他們在看到這一情景時,情感是一樣的嗎?城市在不斷的進化著,也終將由那質樸的模樣變得成熟而有魅力,這唯一不變的也是揚州人們,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留在心底的那生生不息的蜀岡風韻吧……

巷,四方縱橫,能夠編制好我對她的夢想;蜀岡,嶄露頭角,可以引發我奇特的思考,或許閉上眼,我不會忘了一切,或許他們也休想從我腦袋裡溜走了,恩,但願揚州她可以在侵蝕我一點,好讓我再加深對她的愛。

親愛的巷。

親愛的蜀岡。

親愛的揚州。

高二寫景作文 篇4

那一歲,陌路相識;那一季,春水望斷;那一日,時光清淺,奏響歷史的跫音,唱段記憶的末路,穿破千年的耳膜。揚城深處,徐凝街旁,相逢相嬉亦相知。

錯落別緻,樓亭相望寂傳深

足踏水波紋,正臨似船廳,蒼勁的古樹煢煢孑立,走近,便是水居的意境清心而生。沿著光滑的假山拾級而上,迂曲迴轉。向右,“近月”亭獨駐,在山巔,越牆脊,彷如清夜對月,月如銀絲照流臺,俯仰間,與初至的“風揚”亭交相輝印,對影成趣。爬山虎婆娑了半面圍牆,下至拐角。向左,一入聲灝讀書樓。一把方椅,一方桌,一表家訓闢蹊徑,何家人無須強求,只道實事求是,量力而行。這樣的標準警示後人自謙、自愛、自重。風未息,飄搖的枝葉作響,純淨中彷彿有朗朗的讀書聲,跨越緩緩的長流,在耳邊迴響。

造化精巧,水月相生意映明

跨進古樸小園,額書“片石山房”,為石濤親題。曲徑通幽,沿道而行,一席側廳,素雅藏妙。北牆一扇窗,翠竹白石,儼然成畫。窗前一樹墩,刻有棋盤,楚江分明;廳內中央,一洞下陷,水聲叮咚,恍若琴瑟和鳴。最側邊一宣室,自是學書處。格局設定巧妙,琴棋書畫竟一應俱全,古色古香,當真是濃厚的一筆。最奇不過後院水中月,白日頭,湖中假山堆疊,一懸淺月照,這是自然造化的神來之筆,可嘆綺麗。夜半時,冷月高懸,湖中自有圓月明,竟喚起斑駁的竹影,匆匆的人影。人工巧妙的構思,只是於池邊廊牆上嵌了幾塊銀鏡,竟是另一番獨特勝景。

莊重舒朗,山竹相對氣環清

穿過瓶形門,矮身走過半月門。青石板道,狹小而意蘊深藏。眯起眼,盡頭的陽光有些明媚。天地彷彿瞬間廣闊,一舍穩立,巨集大莊重,玻璃透亮。這裡作為何園主人的迎客居,名楠木廳,面朝竹海,蔥鬱繁盛。右臨假山石,草綠花紅,繽紛多姿,好一派平穩而不失活力的光景。彷彿遠離塵囂,自在飛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蜿蜒的小道四通八達,將散落的景緻連結成片,綿延無盡的幽遠給深閨的小姐幾絲柔遠的念想。清末的何園,有守舊也有納新。女兒家不輕易邁出閨房,女紅、女德仍是學習的主體。透過百葉窗,她們賞那戲臺喧鬧,賞那水心亭的清麗,賞那窗外的新奇和陌生。

庭院深深深幾許?蜿蜒的小道四通八達,將散落的景緻連結成片,綿延無盡的幽遠給躊躇滿志的少爺們幾絲渺遠的暢想。民國時期的中國,局勢動盪,好男兒志在四方。何世楨、何世枚兄弟倆繼承祖父何芷舠的遺志,創辦私立大學,為中國近代化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何園,或許並不僅僅只是旅遊景區,它代表的還有一個家族的榮衰,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何家老少,在這裡演繹著他們的`人生故事!

那一刻,人聲鼎沸;那一刻,車來人往;那一刻,對街凝望。相遇的下一秒便是擦身而過,我只是靜靜遠視,我只是靜靜細聽,哪兒來的戲劇鑼鼓?哪兒來的水月清漣?竟是恍然如夢。

高二寫景作文 篇5

小巷的街很古樸,小巷的風很輕柔,小巷的人很堅持。不同於老北京的衚衕,也不同於大上海的弄堂,風化斑駁的青磚,雕刻精美的照壁,總是在不經意間,給人以古樸和久遠的感受。這座城市第一縷陽光下,有提籠架鳥的閒人,有劃過藍天的鴿哨,有緩慢流淌的光陰,他們是這座城市最美的畫卷,構成了這座城市的底色和靈魂,營造出一種“慢”的生活狀態,老揚州人的生活沒有那麼侷促,歲月儼然精緻起來。

《雙城記》中有這麼一段話: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人們因智慧而得到,也因愚蠢而失去。夜深人靜時,我站在老城區不知名的一條小巷中,隱約聽見某一隅傳來:不要丟下我,不要忘記我。

漫步在東關街上,街頭的桂花樹因昨日的強風摧殘,似是憔悴了不少,我輕嘆著向小巷深處踱去。忽然一家小店吸引了我的目光,在眾多裝潢華美的店中,它顯得有些古老,或許說它陳舊更為貼切,突兀地站在那個角落。我還是進去了,彷彿有種強大的力量將我牽引進去。

這是一家湯圓店,名字很特別,“四喜”湯圓。老闆見有人進來,先是一愣,接著就笑著迎了上來:“要些什麼?”“就你們店的招牌吧。”“好嘞!”說完老闆就進了廚房。我抬頭看看,果然,連選單都是寫在木板上,再釘在牆上的,顯得很有歲月流逝的味道。閒暇之餘,我透過玻璃看看老闆,只見他將麵粉從高處拋撒在事先醒好的面上,對摺,再折,直至成一個麵糰,再撒,如此往復。面應該勁道多了吧,我心中想著,竟然期待又多了幾分。

老闆端著熱騰騰的湯圓出了廚房,送到我面前。四個圓潤的湯圓浮在冒著熱氣的湯中,看起來溫潤可愛,好似上好的白玉,透出誘人的光澤。難怪叫“四喜”湯圓呢。輕輕一口咬下去,竟然完全不粘牙,十分有嚼勁。肉的內汁四溢,芹菜的清香滿口,桂花的入口即花,豆沙的甜而不膩,不一會兒,四個湯圓便下了肚。突然有些後悔,原來像四朵蓮花般綻放的美麗景象,我還沒來得及欣賞,就心急地解決了。老闆見我吃完了,就坐下來與我交談起來:“很久沒人光顧了!房租還在漲,再這麼下去,怕是真的撐不住了!”我婉惜地說到:“是呀,現在生意是不太景氣,但是,這湯圓這麼好吃,一定會好起來的。”“這是疊湯圓,可難學的呢!這門手藝恐怕以後要失傳了哦!”老闆臉上失落的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我。是呀,人們總是想追逐潮流,卻逐漸淡忘了老祖宗留下的財富,這些文化是揚州人的靈魂,更是他們的根呀!“會好的吧”,我向老闆道了別,離開了,對於未來,我又如何好確定?

幾個月不見,竟已然是另一副景象,大概是因為近日古巷遊興起,不少人為了體驗傳統文化,都來到了這家湯圓店,老闆見是我這個“老顧客”來了,笑著說:“是呀!都會好的。”這是家鄉的變化,更是人心的變化,人們開始注重傳統文化了,這是非常好的事,因為不僅是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靈魂的一種歸宿,對根的追求………

我想他們已經找到了吧,生活,要有文化才會變得豐富多彩,而人們不能一味追求創新,對於過去,我們也應當珍惜。同樣的夜深人靜,同樣的一隅,卻是不同的心境,小巷深處傳來熟悉的聲音:“謝謝你,揚州人!”這聲音不是別人,正是每個揚州人的心的呼喚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揚州這座精緻的城市,養育了一群堅持精緻的揚州人,他們為歷史悠久的揚州不斷注入新鮮的活力,平凡的他們努力讓自己發光發熱,如同深夜裡悄然開放的夜來香,在靜默中綻放,為腳下的這片土地上珍貴的文化遺產默默地堅持,一代又一代。

家鄉的變化,讓我們可以說,這是愚蠢的時代,更是智慧的時代,我們因愚蠢而失去,卻因智慧而獲得了更多,因為人們聽到了小巷深處的召喚。

—那便是,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