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小兒受教記之還此彼身篇散文

小兒受教記之還此彼身篇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自從小兒升入小學高年級之後,便一直以“小大人”自居,時不時要和我們掰扯一下“對等”、“對話”、“平等”之類的邏輯。小兒的掰扯方式為“A是A,B是B,倘若A可B,則B亦可A”,很有些直線型的味道。通俗點說,小兒的邏輯是:和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做什麼,一般情況下他也要做什麼,我們要求他不能做什麼,則我們自己也不能做什麼。如此一來,小兒玩遊戲看小說等等超時超量就有了所謂的理論參照——雙休日我們往往也會在手機上看小說玩遊戲而渾然不覺,對我們向他提出的在學業上保質保量的要求就會討價還價——認為大人要和他一樣留出足夠多的讀書學習的時間且要讓他看到。如果我們做不到,那就是不公平,就是大人們“以大欺小”的慣用伎倆。

小兒受教記之還此彼身篇散文

自詡對家庭教育略懂些皮毛的我和一慣以“專家”自居的女人,面對著小兒這種簡單執著但實用的邏輯方式,雖然有時也用些“大人要養家餬口平時要出十分力,休息時間要養力,這樣可以更給力;小孩以後才要養家餬口現在只出一分力,休息時間同樣要出力,這樣儲備更有力”之類的順口溜,暫時給小兒繞得暈暈乎乎,但他很快就會回到原先的“要我做什麼大人就得做什麼”的判斷標準,讓我和女人一時也莫奈其何。

“要不,用下慕容復的‘以其人之道,還此彼身 ’吧。”熱衷且精通於箇中武俠情境的女人滿懷憧憬地說,“要是借比小兒更小的小孩之力,以其之口發其之力,以子之矛攻其之盾,或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果不其然,某日,在一家麵館裡,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就在不經意間替我們承接了教子的任務,效果甚佳。

當時,我們三人在麵館點完餐後一落座,便按照慣例開始各忙各的:女人專心致志地看她下載的玄幻小說,我全神貫注地翻閱紙質的社會科學類期刊,小兒則迅速地參照我們的做法,拿出手機玩起遊戲來。許是遊戲較為有趣,小兒一邊玩還一邊發出自創的“嘿嘿哈哈”之類的配音,坐相也是大馬金刀,大咧咧地坐在外座,佔了位置的一大半,擠得和小兒同坐一邊的女人不得不提醒了好幾次“要用同桌的'理念相互照顧”。剛提醒時小兒自然有所改進,可才幾分鐘就又固態重萌了。

正當我和女人有些無可奈何的時候,麵館老闆的女兒——約莫三四歲的一位小姑娘,搖搖晃晃地從廚房間走出來,在左右巡視了一通之後,許是暫時沒有發現其他可以交流的同齡人,便徑直奔我們這張桌子走過來。小女孩倒也不怕生,自來熟地走到我的身邊,很好奇地盯著我的雜誌看了半天,還按照她的標準附帶著糾正了一下我拿雜誌的動作。大概我看的雜誌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她實在提不起興趣,於是就把目光轉向了我對面的小兒,晃悠悠地朝小兒走了過去。

“你怎麼好坐在外面的?小孩子,要坐到裡面去!”小女孩陡然說了一句,讓正專心致志於手機的小兒吃了一驚,忙抬起頭來。看到比自己矮一半的小女孩站在跟前頤指氣使,小兒一時愣住了,不知該怎麼回答。害羞倒是有的,兩抹紅暈悄然飛上了小兒的臉龐。這時,女人也暫時放下手裡的手機,饒有興致地看著小兒。“快點,坐裡面去!你要聽話,幼兒園裡老師都是這樣規定的。”小女孩鍥而不捨地監督著小兒,小兒嘀咕著想罵句“我去”的髒話,卻又終究不好意思在比自己小很多的人面前撒野講粗話,便乖乖地和女人換了位置。

“小孩子玩手機不能太久,要到外面看看遠處,這樣對眼睛好!”才一會兒,小女孩又對小兒提出建議。“面來了要一心一意吃麵,不能三心二意!”等小女孩再次提出批評時,小兒終於按捺不住,便退出了遊戲,專一地吃起面來。看到教導有成效,小女孩便揹著雙手,很有成就感地走回廚房去了。“以小教大,果然比我們苦口婆心有作用得多。”我和女人感嘆。

“和你說過了,外面冷,站得太久不好,到店裡去!”率先吃完麵的小兒才到店門外,剛摸出手機,就又被小女孩指手畫腳地教育上了。看到小兒要“落荒而逃”的狼狽樣,我和女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