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二作文 > 2016端午節主題徵文:我心中的端午節

2016端午節主題徵文:我心中的端午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導語: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一個最具廣泛性和代表性的節日之一。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小編整理了2016端午節主題徵文:我心中的端午節,歡迎參考。

2016端午節主題徵文:我心中的端午節

 篇一:2016端午節主題徵文:我心中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家家戶戶吃糉子,賽龍舟,懸菖蒲,掛荷包,拴五色絲線,給孩子塗雄黃……據說,這些活動都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

二千年前的一個人物怎麼能和整個民族的節日聯繫在一起呢?讓我們拂去歲月的塵埃,去找尋那載着歷史的畫面。

屈原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出身於楚國貴族。他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期他主張修明法度,舉賢任能,聯齊抗秦,改革政治,提倡“美政”。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的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等風俗,都是爲了紀念一心爲國、九死不悔的屈原。

……

在陰雨綿綿的初夏,煙雨悽迷的畫面,低沉委轉的音樂,央視的《屈原》,讓少不經事的我,在這個有點炎熱的季節,心頭莫名有了那麼一絲的悲涼!

屈原爲了讓自己的國家強盛,他上下求索、輾轉奔波;當國破家亡時,屈原無力迴天,他選擇的是以死明志、以身殉國!難怪二千多年來,人們都形成了默契似的紀念他;難怪在1953年屈原被評爲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因爲央視的《屈原》,我心中的端午節,就和屈原連在一起。也正是因爲屈原的存在,讓我懂得了愛國爲民、盡忠報國!

 篇二:2016端午節主題徵文:我心中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一個最具廣泛性和代表性的節日之一。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實和端午相關的人物還真不少,孝女曹娥,愛國的伍子胥等等,現在長大了,也依就會按照老一輩傳下來的習慣過這個節日。

還沒到端午的前幾天就會早早地把艾葉,蒼蒲,蒜頭紮成一捆,掛在門上來應節,又可以祛蟲消災,將掛了一年的老艾蒲在端午正午時分點了燒,其煙燻了整個屋子,以驅逐蚊蟲,買幾個香囊掛在家中,香氣怡人,更增添了不少節日的氣氛。香囊和色彩多種多樣,五彩繽紛,形狀也是各式各樣,有三角形的,小糉子形的,小老虎形的,數也數不過來。兒子每回看到這漂亮的香囊總是愛不釋手的拎着不肯放,還要滿屋子的跑,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兒時的身影還有那無憂的童年。我們這一帶女兒家的針線活也是不在話下的,以前大部分人家都會自己做香囊,可如今會做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只好買幾個回來了。不過今年我還是照着買的香囊依葫蘆畫瓢的做了一個試試,雖然樣子有些難看,但我還是很幸奮,很期待明年我會將它做得正好,也更多得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和我一樣會用心去學習做它,將我們的民族文化更好地延續下去。

端午節一定要吃糉子,包糉子的手藝還是以前看媽媽包時學會的,江浙一帶多得是包糉子高手,五芳齋就是嘉興鼎鼎有名的糉子品牌了,每年都有很多的遊客慕名而來,更不用說是端午節的時候了,但我還是喜歡在節日的時候自己包上一些,更有味,而且家裏人大多都會包,只是沒有專業人士包得快包得更有賣相。提前將糉葉買來浸在水中待用,將糯米和梗米按一定的比例先洗好瀝乾待用,將買來的五花肉切成大小適中的塊狀,加入鹽,味精,燒酒,醬油,糖調好味待用,還要準備好棉線,將其剪成正好扎糉子的長短,一條一條放好,“好”我一聲令下“開始包糉子了。”我和老公一起忙得亦樂乎,二張糉葉彎成三角形,一勺米,夾一塊肉,再來一勺米,糉葉一彎便是一個糉子了,再把棉線捆上去定型,OK,大功告成。每每這個時候,兒子總是叫着“我也來幫忙!”把糉葉弄得亂七八糟,米也撒得桌上,地上都是,結果還是包不出一個糉子來,“不要瞎攪和了。”我發號司令“很快就包好了,自己去玩。”“就要瞎攪和,我要瞎攪和。”兒子一邊叫着一邊朝我做怪樣,一家人忙得開心,樂在其中。

端午節最重要的就是五黃了,黃瓜,黃魚,黃鱔,鹹鴨蛋黃,雄黃酒。在端午節的中午,最適宜吃五黃餐,就是把五種黃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爲中醫理論認爲,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節氣的力量,抑制黴運、提升自己的精力。除了吃五黃還有蒜頭炒莧菜也是不可少的,長輩們還會將雄黃粉用水調和後,將其塗在小孩子的耳朵口,屁眼處,並在額頭寫上一個“王”字,來防蛇蟲鼠蟻。到了端午當天的正午時分,我也不忘按老習慣將肥皂,鍋盆等在陽光下曬一曬,媽媽說過的“用曬過的肥皂洗澡不長痱子,用曬過的鍋盆,飯籃裝飯菜不會壞......”還要裝一盆水也在正午時分的陽光下曬一曬,提前幾天就想盡辦法去捉幾個蛤蟆來先養着(到了端午當天可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捉到它了,它們都躲得好好的,不讓人發現。)用曬過的水和蛤蟆皮一起煮,沸幾分鐘後,等水涼了,給兒子洗澡,不長痱子,又清涼,還能祛痘症。這蛤蟆肉自然也不能浪費,煮了吃不但是味美還可以清涼一夏的哦。

端午節素有賽龍舟的習俗,現在我們嘉興還不到端午在環城河一帶就可以看到爲龍舟賽作準備的選手在積極地演練着。到了端午的當天更是熱鬧非凡,在南湖,北黎橋,西黎橋等環城河經過的地方,都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會早早去找個好位置等着看比賽,龍舟賽那勢氣,那架式,那鼓聲,真是令人歡聲鼓舞,人心振奮啊!小孩子們閒着沒事更喜歡成羣結隊地去望吳門或是小西門那的空地去放放風箏,蜈蚣形的,老鷹形的,蝴蝶形的風箏在空中爭相鬥豔,風雲爭霸。這一天真是忙不過來,樂不過來,最好能有個三頭六臂,也來一個分身術什麼的。

端午節就是我心中的那個無憂的童年,有父母的關愛,更有永遠不變的傳統和記憶,在過端午節有同時也不忘學習屈原的愛國,曹娥的孝順,作爲吳越之後的嘉興人更多的是要學習伍相的忠誠,越王臥薪藏膽的奮鬥精神,我們一代一代的傳承着這個節日,將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永遠地保留下來。

  篇二:2016端午節主題徵文:我心中的端午節

對於節日的印象在我已是很模糊了,常年在外的奔波,爲的是能讓日子往好處奔,人也活得能走到街上去,常常把時間就給淡忘了,只是某月某日某一節日的到來亦或是已經過去,我才恍然明白,這已是該過端午節了。

在我的印象中過節大多是孩子們喜歡的事,因爲我小時候就喜歡過節。

記得那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那一年的端午節我們院子上屋的來友哥要結婚了,那幾天整個小院像是沸騰了,全院所有的人都在忙碌着,就連街上的四鄰也前來幫忙,最熱鬧的還算是我們這些不幹活白吃白喝還鬧事的孩子們,在我的印象中那幾天真的比過年還要熱鬧。

大人們一大早就開始忙碌起來,有包糉子的,有做綠豆糕的,還有炸油糕的,大人們一見到我們孩子就往我們的身上掛一個香包,有幾次我們幾個孩子爲了那個香包香,那個香包好看而鬧得不可開交,大人們不管我們的吵鬧,看着我們只是在一旁笑,但他們的手腳是不會停下來的。

前來道喜的人們擠滿了我們的小院,不管是大人和孩子來的都是客,最讓我們這些孩子們高興的事,那天來了很多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剛開始大家還比較拘束,一旦玩熟了,那些孩子比我們更加的能瘋,我們很快和他們成了好朋友,有幾個孩子在分手告別時哭的哇哇的,大人們只好留一兩個孩子在小院過夜,幾家的孩子都在搶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到他家去住,這時的大人們笑得更加的開心了。

我那是時搞不清人爲什麼要結婚,端午節剛過不久,我們幾個孩子就問大人,來友哥什麼時候還結婚呢?大人們說:人一輩子只能結一次婚,你來友哥不再結婚了,那還有誰要結婚呢?大人說:你們問誰結婚幹什麼,結婚就有好吃的,好喝的,還有好多好多的小朋友和我們玩,大人們笑着逗我們說:等你們長大了就可以結婚了,我們就問大人:我們什麼時候長大,我們什麼時候能結婚。

在我的印象中,那時的人們前來道喜,大多有前來幫忙的意思,禮品的多少都不會受到人們的恥笑或非議,特別是人們一見面時的道喜場面顯得更加的融合,親切,吉祥。就如同大家是一家人似的,我每每想來心裏總有一種難於言說的留戀,那情景在我已是很久遠,很久遠的事了,就如同已故的親人們,我只能想念他們,而永遠也見不到他們一樣。

我記得那天的晚上,來友哥的爸爸還給我們這些孩子們講起屈原的故事,也許我是從那時起喜歡上了屈原,後來又喜歡上了屈原的(橘頌),特別是經過郭沫若改編的新橘頌,更使我永遠記住他。

輝煌的橘樹呀

枝葉紛披

生長在這南方

獨立不移

綠的葉

白的花

尖銳的刺

多麼可愛

圓滿的果子

由青而黃

色彩多門麼美麗……

我一遍遍默記着,在心裏一遍遍朗誦着,一直伴我走到了今天,這也許就是我心中的端午節了,一個久以記在心裏,又很少拿出來在看一眼、想一回陳年舊事了,但在我把它當成一種正經的事來看的,在美好的過去也會被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