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二作文 > 我眼中的非遺優秀徵文精選3篇

我眼中的非遺優秀徵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導語:“非遺”,都有着濃厚的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下面是關於我眼中的非遺徵文優秀範文,歡迎參考。

我眼中的非遺優秀徵文精選3篇

 篇一:我眼中的非遺徵文

我爺爺的家在浙江省縉雲縣的金竹村,這裏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村的對面就是美麗的雁門山,山上的“三將軍”石就像三個大將軍在守護着村子。這裏還盛產桃子,是有名的“桃子之鄉”。

每年農曆的五月十三日,關公關老爺生日的這一天,這裏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來拜祭關公,祈求關公保佑納福消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生活富足、家庭安康。這個廟會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主要節目有燒紙馬、疊羅漢、滾鋼叉、翻屠刀、舞關公大刀等等。它還吸引了許多附近鄉鎮的人們前來看廟會,拜關公。

廟會的前幾天,村民可忙了,他們要準備廟會用的東西,還要糊紙馬、請戲班子、練習歌舞等。

到了五月十三這天一大早,家家戶戶都忙開了,他們要準備中午吃的飯菜,招待來自遠方的親朋好友,還要準備香燭鞭炮,去關帝廟拜關公,還有的大人和小孩要參加廟會的遊行隊伍。爺爺在世的時候,每年的正月初一和五月十三,他可是個大忙人,一大早就去廟裏爲村民們服務,到晚上纔回家,家裏的客人呢,就要麻煩爸爸媽媽還有姑姑回去招待了。

今年的五月十三,我和爸爸媽媽開車回爺爺家看廟會。到了村口,只見一個巨大的竹子搭的牌門,上面用紅布寫着“關公廟會”四個大字,兩邊是一幅對聯。進入村裏,剛好碰上廟會的遊行隊伍,只聽見鑼鼓宣天,鼓樂齊鳴,觀看的人簡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首先,我看見的是二個二人擡的香亭,裏面供的奉着關公神像,後面是龍幡隊、旌旗隊、鋼叉隊、歌舞隊。最好看的要得數臺閣隊了,臺閣就是在三輪車上面搭一個帳子裏面由幾個小朋友扮成古代戲劇裏的人物,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三英戰呂布”、“楊門女將”等,真是活靈活現,好看極了。隊伍來到了寬闊的廣場,精彩的歌舞表演、鋼叉表演、疊羅漢表演贏得了陣陣喝彩。

吃完午飯,就有人陸陸續續地把紙馬擡到關帝廟前,一隻只紙馬整齊地排列着,它們跟真的馬一樣大小,都是昂着頭鳴叫的樣子,五顏六色的,有金的、銀的、白的、紅的、粉的、褐色的,漂亮極了。不一會兒,關帝廟前就排列了近百隻紙馬,到了下午一點半左右,只聽管理人員一聲令下:“燒!”一瞬間,一隻只紙馬就變成了千萬只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去關公軍營中報到了。我想關公老爺收到紙馬應該很高興了。紙馬燒了一批又一批,聽說今年一共有四百多隻呢!我想要到下午三四點鐘才能燒完吧,那場面可真是壯觀啊!

2016年,我們村的“關公廟會”被列入了浙江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愛我的家鄉,我愛家鄉的廟會。

如果有機會,歡迎大家明年五月十三,來我的家鄉觀看關公廟會!

篇二:我眼中的非遺徵文

我們龍灣的“湯和廟會”可是一個具備成爲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的廟會文化呢!身爲龍灣人的我爲此而感到無比自豪。

可能是很小的時候,奶奶在我的內心深處植下了對“湯和廟會”的深刻記憶。自懂事以來,我每年都會拉着爸爸媽媽一路上跟着巡遊隊伍,細細體味着一成不變的繁華。

聽爺爺奶奶說,每年正月初九日、七月十五日“兩祀”。這種俗稱“湯和廟會”的祭祀活動,距今已有450多年曆史。“湯和廟會”不僅是溫州地區較有規模和影響,同時持續時間較長的民俗文化活動;而且也是我國古老中元節習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個案。隨着時代的發展,廟會活動也與時俱進地改變着內容與形式。過去“湯和廟會”只是爲了紀念湯和,祈求神靈保佑地方太平,廟會活動的迷信色彩較濃,負面影響較大;而現在迷信氛圍漸淡,健康積極的文娛節目大大增加。

一路觀看,我看到了舞龍、踏高蹺、打腰鼓、剪紙舞、採茶舞、百家旗陣、老年快板……50多個表演方陣,每個節目都那麼精彩,那麼讓人難忘,使我暢遊在傳統文化之中。你瞧,那舞龍人舉着那金燦燦的龍,行雲流水般繞場轉了一圈才慢慢加快了腳步,之後便越來越快,越來越快,那條龍似乎活了過來,在半空中不斷的翻轉、跳躍、衝奔、扭動,之後直衝雲霄……我的聽覺、視覺、感覺等飽受着傳統文化的衝擊,這是一場傳統文化的盛宴,也是一節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教育課,使我受益匪淺。這2000多人的巡行隊伍清晨6點出發,路經永中、永興、沙城、海濱等片區的43個村,巡遊全程近25公里,隊伍所經之處旗幡招展,鼓樂喧天,

人聲鼎沸。巡遊隊伍每過一村,都有歡迎儀式,煙花、爆竹齊放。此時空中是煙花的世界,地上是彩燈的海洋,再加上鮮豔的服飾,喜氣的人羣,真是熱鬧非凡。此外,在沿途的各家店鋪前、屋檐下,村民還會自發擺出香案,陳列出各式各樣精巧的小擺設,爭奇鬥豔,琳琅滿目。

聽爺爺說,巡遊活動的最後一項內容,是在寧村所南郊“抗倭英烈墓園”內的“祭祖”、“祭鬼”。祭奠過程中夾以擂鼓鳴鑼,嗩吶喇叭。最後要火化十幾籮紙錢,儀式隆重又悲壯。最後隊伍回村在四門巡遊一遍,稱“遊營”。農曆七月十六、十七還有演兩天戲,戲畢活動結束。

看着燈光輝煌的街道,慢慢地歸於寂靜。那散落了滿地的縷縷閃爍着的燈光,那些時尚的店面似乎像是回到了木招牌的年代。於是我轉身的一瞬間,“湯和”記憶似乎回來了,又走了,如同風鈴的聲音,那麼輕又那麼淡,可是卻讓人覺得意味悠遠。

這時,身爲光榮的少先隊員的我心中的歷史使命感油然而生-----要守望“非遺”,傳承文化。

 篇三:我眼中的非遺徵文

今天,我們學校組織去非物質文化遺產園去春遊。同學們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來到學校,我也不例外。因爲這是我們小學階段的第一次春遊最後一次。

一路上,大家都在一起說着,笑着。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快樂。經過了大約40分鐘的車程,我們終於來到了美麗的非遺園。進了富有特色的大門後,印入眼簾的就是一座座明清古建築。首先,我們跟着導遊去看鬥雞、賽狗等精彩表演。到了比賽場地,同學們在賽場的觀衆席坐了下來。我最感興趣的是賽馬錶演。表演開始了,同學們各自都爲自己支持的選手加油吶喊着。騎馬手一個個都十分勇猛,時而揮舞着馬鞭。馬兒們更是努力,一個個像箭一樣在飛奔着。

看完了這些刺激的表演,我們又到了一個大馬戲篷裏看雜技與馬戲。首先登場的是一個雜技節目。表演雜技的大哥哥們非常勇敢,毫不畏懼。我時不時聽到有同學稱讚地說:“哇,好厲害啊!”真可謂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啊!然後,我們還看了一些其它馬戲和雜技的精彩表演。

這時,已經到了午餐的時間。我們走了一段路,到了一片有草地的小樹林裏。每個小組的成員都很團結,坐在一起分享食物。

匆匆地吃完午餐後,我們要去看“徽夢水舞”的演出。一開始聽這個名字,我還以爲是有人上表演舞蹈。但其實並非如此,而是許多的噴泉,他們就像在跳舞一樣。我們在露天的平臺上坐下,期待着馬上噴泉會噴出哪些造型。演出伴着動感的音樂開始了。起初,噴泉噴出的水很低,突然一下,跳躍了起來。接着,噴泉噴出的水在空中形成了一道優美的弧線,又猛得落下來。水花濺在了我們身上,大家都感到特別涼快、刺激,都紛紛尖叫起來。有些小朋友跑到了第一排,感受水花的洗禮。這時候,又換了一個緩慢優美的曲子,噴泉隨着音樂變得柔和起來。噴出來的水像一朵花一樣,緩慢地變化着。一會兒,左邊的噴泉又噴出來一道捲曲的線條,壯觀極了。水聲,音樂聲,尖叫聲,交織在一起。真像是在欣賞一場別開生面的舞蹈。

之後,我們又去欣賞了西遊磚雕。最後,我們在剛進門的噴泉處拍了合影。然後,我們就坐車依依不捨地回去了。

通過了這次春遊,使我受益匪淺。我領略了激情、刺激的賽馬、賽狗、鬥雞,增長了見識;我又觀看了美麗的“徽夢水舞”,讓我看到了獨特的“水上舞蹈”;還有生動逼真的西遊磚雕。但最令我難忘的是同學之間純潔的友情和團結協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