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九年級作文 > 初三話說千古風流人物作文800字

初三話說千古風流人物作文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導語:斗轉星移,時光飛逝,望茫茫歷史長河,嘆多少俗世庸人來了又反,不過匆匆過客,又真正有幾人能稱得上“風流”二字?有真正有幾人能芳名百世,永垂不朽?下面是初三話說千古風流人物作文800字,歡迎參考。

初三話說千古風流人物作文800字

  篇一:初三話說千古風流人物作文800字

高山巍巍,江水湯湯,數不盡的是萬世風流人物,道不完的是千古如煙往事。歷史的畫卷被如沙的光陰悄悄掩埋,殘缺的記憶被無情的灌水漸漸侵蝕。唯有那亙古的的風,拂過石碑上古老的文字,沿着時間的軌跡品讀古老的故事。

故事裏,他們的個性鑄就了他們的英雄扎,他們的佳話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一、李白

豁然大度,脫略行跡的他被誣爲心胸狹隘,性情偏激;感情奔放,憂國憂民的他卻橫遭賜金還鄉,流放夜郎。他悲憤,他悵惘,而殘酷的現實亦不爲之動容。

於是他從仙境中來,又憤然脫世俗而去。他似一陣清風,攜一縷浪漫的愁思,從繁華的蜀中飄至孤寂的太清,從豪奢的長安飛向冷清的玉京。他濁酒酌,尋幽豪飲,同銷萬古情愁,到自然之中尋求依託。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淡然的他雖孤苦,卻已消逝了年少的輕狂,“愁”亦作“樂”。

他感嘆“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他悲憤“前後更嘆息,浮榮何足珍。”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時榮華實不足惜。他散盡千金,只求一醉,也不肯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

李白用個性書寫萬千詩篇,爲後世留下滿紙華章,而我們銘記更深刻的,則是他不爲名利所動,不向淫威屈服的錚錚傲骨!

二、蘇武

揮一揮羊鞭,錦帽貂裘,他將其扔進雲霄深處;弄一支禿筆,矮紙斜行,他鐫刻出對大漢最深刻的眷顧,擎一支旌節,他懷抱漢匈和睦的夙願,奔走於茫茫大漠;扶一陣駝鈴,他闊別長安的歌舞昇平,激盪於塞外寒沙,他拋卻了高官厚祿,選擇了赤膽忠心,他用挺直的脊樑,回首中原,作高山雪蓮那執着而聖潔的守望。

地窖冰冷,他將滿口氈毛與草皮一塊嚥下,渾身的熱血卻沸騰着一個至死不渝的信念——報效祖國。冰雪飄零,他用至情睥睨佳餚美酒,榮華富貴,錚錚傲骨卻敲響千秋的絕唱。

是他的個性,把那羣枯瘦的公羊定格爲一段不朽的歷史,揮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是他的個性,把那支光禿禿的旌節昇華爲一段千古的傳奇,書寫了一段永垂千古的傾歌。

季節淬鍊着浮世繪,冗自循着時間涅盤,輪迴,在嬗變的人世間穿梭,公那些充斥着豪情的因個性而深刻的佳話亙古長存。

千古英雄氣,個性尚凜然!

  篇二:初三話說千古風流人物作文800字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朱允炆即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從年號來看,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會吃大虧。

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炆,22歲的時候被推上了權力的巔峯,承繼了朱元璋開創的一統天下,改年號爲建文。然而,細心的大臣會發現,新君的臉上並沒有君臨天下的驚喜,更多的則是愁容。是啊,年輕的皇帝面前有兩道難解的題目:一是如何改變太祖建國以來形成的動輒殺戮的嚴峻政治氛圍;二是如何解決太祖分封宗藩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也許太祖朱元璋生前並沒有想到,外表仁弱的皇太孫登基伊始就開始着手變革他所開創的大明王朝。

建文帝即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使中國大地吹過了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文人,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爲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建文帝實行惠民政策,減免租賦,賑濟災民,老弱病殘者由國家扶養;重視農業生產,興辦學校,考察官吏,任用賢能,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採訪史,分巡天下,以體察情。

洪武年間,經過太祖朱元璋的整治,當時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吏治較以前大爲清明。然而他生性“雄猜好殺”,屢次興起大獄,動輒殺戮,政治氣氛非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建文帝對局勢有着深刻的認識,因此繼位伊始,就着手改革,改變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稱“建文新政”。

太祖朱元璋用武力奪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右武的局面。洪武時,軍事衙門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從一品,而六部尚書卻只有正二品。《大明律》中明文規定文官不許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謀士劉基僅僅得封“誠意伯”,而武將得封公侯者多,稱王者也不少。這種局面下,文官在議論朝政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篇三:初三話說千古風流人物作文800字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歷史的長卷正慢慢展開。三國,這段神奇的歷史正在浮現;三國,這個風流人物的舞臺,正在搭起。

我喜歡關羽,這位武者,這位“義絕”。較之馬超,他有“千里走單騎”的忠義;較之徐晃,他有“溫酒斬華雄”的豪爽;較之張飛,他有“水淹七軍”的智謀。他粗中有細,細中有義,有勇有謀。“上馬獻金,下馬獻銀”擋不住他掛印封金,尋找大哥的步伐;呂布連斬數將,擋不住他前去助戰的勇氣。他驕傲,我喜歡他的驕傲,荊州百姓喜歡他的驕傲。“赤面秉赤心,騎追風赤兔,馳驅時無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我喜歡關羽,乃三國真武者。

我喜歡諸葛亮,這位智者,這位“智絕”。躬耕隴畝,也與管仲、樂毅比肩,輔佐君王,能與伊尹、孫叔敖齊高。他有超越所有謀臣的智謀,他有超越賈詡的勇氣,他有超越荀彧的帥才。不光是士,不光是將,還是帥,佐王之帥。即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也不忘託付姜維;即使身居相位,也不忘賦詩作文,風流宰相,風流百年,羽扇綸巾,蒲扇輕搖。然而歷史是遺憾的,“長星半夜落山塢”的遺憾使蜀國再無回天之力,但我喜歡這份遺憾,破碎折射出的是不一樣的美麗。我喜歡諸葛亮,乃三國真智者。

我喜歡曹操,即使他位列“奸絕”。但沒有這份機敏,如何在亂世圖霸業?反而,較之袁紹,他有“戰後焚書”的大氣;較之劉備,他有“星漢燦爛,若出其裏”的豪爽;較之馬騰,他有“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細膩。他的“惟纔是舉”成就了多少文人?他的屯田計劃,拯救了多少蒼生?他有刺殺張讓之勇,他有大敗袁紹之謀,他又有統率三軍的帥才。我喜歡曹操,乃三國真君王。

三國風流人物匆匆走過,歷史的長卷慢慢閉合,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有喜,有悲,歷史是殘酷的,沒有大團圓。但我喜歡它,喜歡三國。喜歡它的多彩,喜歡它的遺憾,喜歡它匆匆走過的風流人物。

  篇四:初三話說千古風流人物作文800字

斗轉星移,時光飛逝,望茫茫歷史長河,嘆多少俗世庸人來了又反,不過匆匆過客,又真正有幾人能稱得上“風流”二字?有真正有幾人能芳名百世,永垂不朽?

汨羅江畔,猿鶴哀鳴,一身白衣在秋風中飄零着。

你依舊是那麼灑脫,只是你那一頭長髮被無情的秋風吹散,遮住了你那曾經滿是希望的雙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你曾經如此的豪言壯志,可如今,你無比傷心地回望着你摯愛的祖國,回望着你的坎坷一生,你清楚地知道那些紙醉金迷的統治者早已將一個名叫屈原的冥頑之人忘到了九霄雲外,此時此刻也只有這猿鶴來爲自己送別……“衆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你只能如此嘆道。回望過,你毅然回頭,望着這清澈的江水,你揮一揮衣袖,仰天笑道:“罷也,罷也,生不稱意,不若隨江水而去,了此一生,哈哈……”一縱身,你躍入江中,岸邊只留一發帶飄舞……你就這樣瀟灑地去了,卻不知時過境遷,端午因你而生,《離騷》因你而不朽,這茫茫中華大地上,已經無人不知你的名字。如此的你,不可謂不風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你年輕氣盛,意氣風發,八十萬曹軍壓境,泯不滅你的才華與膽氣。面對一羣庸碌無能的主和腐儒,你不屑一顧,力主吳侯迎戰。於是有了周公瑾持令劍,號三軍,籌糧草,駐赤壁的雄壯場面;於是有了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多計並施的千古佳話;於是有了火燒赤壁,以少勝多的膾炙典故。你英年早逝,有人說你忌賢妒才,既如此,爲何玄德都言你胸懷寬廣?你雖已隨滾滾江水逝去,但你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卻成爲後世的美談,小小的斷垣赤壁因你而聞名於世。如此的你,不可謂不風流。

殘陽如血,百鳥歸巢。一身宋衣不合時宜地出現在元軍北渡的船上。

“都回家了,可我的家在哪裏?”面對着歸去的百鳥,曾經豪邁的你如此嘆道。回頭看你身邊“保護”你的元兵,你不由得一絲苦笑,“哈哈,我堂堂大宋子民,到頭來竟要這幾個蠻子來保護?”回想自己起兵抗元,戰場殺敵,恍然就在方纔,那精忠報國的鬥志陡然又起,卻不想船上那懾人的元旗將你拉回了無情的現實。又憶起惶恐灘頭兵敗逃亡的惶恐,一絲酸楚又涌上心來,想想這伶仃洋的名字,你不由得大笑起來,直驚得身後元兵彎刀出鞘,“哈哈哈,這伶仃洋不正應了老夫的一世零丁嗎?哈哈……”面對元軍的威逼利誘,你大聲道“好,筆墨伺候!”只見你奮筆疾書,於降書之上成詩一首,待元將看時,最後一句赫然醒目“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啊!”元將大驚失色地跌倒在地上,他終於明白,像文天祥這樣的忠義之士是不會屈服的。你雖已殉國就義,但你的詩篇不朽,你的光輝永駐。如此的你,亦不可謂不風流。

嘆闌干瀚海,慨滄海桑田,幾多風流人物幾多風流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