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1

老家的春節,總是讓我很愉快。

老家是可以放鞭炮的,這也是我喜歡春節在老家過的一大部分理由了。

春節期間,老家大街小巷都有賣煙花、鞭炮的,我經常買一大堆回去玩。有一次,我們喜歡上了用腳踩地上的摔炮。不知是誰先想出來的主意,把摔炮鋪在陽臺門口,當時正是晚上,陽臺沒燈,黑漆漆一片,什麼也看不見,更別說腳下了。一切準備就緒後,便讓弟弟喊媽媽過來。沒想到,由於我們一直在一旁”不懷好意”的壞笑,媽媽覺察到了什麼,轉身走開又去忙自己的事情了。我們只好悻悻地自己去踩“雷”,當鞭炮的火光四射伴着我們的腳舞動的時候,剛剛的一點兒不“如意”已經煙消雲散。我們就這樣在陽臺興奮地玩了一個晚上……小的鞭炮我玩過,大型煙花我也喜歡。有一次,買回來了幾大箱煙花。大人們手裏拿着打火機,把引線點燃後便立馬跑開。過了一會兒,五顏六色的煙花便在天空開了花。正當我看着天上的煙花的時候,突然有人喊了一聲:“看,降落傘!”我向天上仔細一看,立馬發現了有什麼在向下墜。啊!好多美麗的“小傘”呀!原來這種煙花衝上天還帶着一團軟軟的紙絮,當火藥在天空炸開後,這些紙絮也如仙女散花,從天空旋轉而下宛如降落傘一般,漂亮極了,浪漫極了!

過年最喜歡的還是紅包了。以前都是拜年的時候,小輩跟長輩討要紅包,長輩們圖開心吉利也很爽快大方。但說句心裏話,這種“討”要紅包的方式真不如這幾年在手機上“搶”紅包快樂。一到了過年,家族羣裏就開始活躍了,我們也會拿回被爸爸媽媽關“禁閉”的手機,加入到搶紅包的行列,無論這些三姑六姨,叔叔,舅舅在哪裏,只要他們有手機,在線,我們都可以通過手機送去語音祝福,最後總不會忘記關照:“賞個”紅包唄,只要紅包一出,就看誰的手快,網速快並且運氣好,緊接着就是截圖曬誰搶的多~有時候一連幾個紅包同時上,激動地你都不知道搶那個,有時一連幾個紅包你都慢半拍一分搶不到,開始懷疑人生~一個小小的微信紅包,也許就是幾元錢,但在除夕夜把我們整個家族聯繫在了一起,讓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熱鬧”。

這就是我在老家過的春節,我最喜歡的春節!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2

年三十的夜晚,我被那“噠噠”聲給吵醒。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月光朦朧的夜晚,看見外婆在拿菜刀在切着什麼。“咔咔咔”“呼呼呼”的聲音使我又一次陷入了沉睡中去。早上起來才明白是在做餃子,才明白明兒是大年初一我們這兒有吃餃子的風俗……!

初學會叫爸爸的大孩子,會出門叫車的大孩子,嘴巴上長了許多白鬍子的老孩子。提到餃子,敢說誰不是嘴裏立即生出一種香香的美味感覺的?它是由肉和各種蔬菜混合而制,光看那長相就好似一個個胖嘟嘟的“小女孩”。再聞聞那,香甜的味道。就覺得快要發瘋了口水,早已垂涎三尺了吧。再把他往那像嘆氣似的鍋兒裏一放,那一個個餃子好似在泡溫泉似的旋轉開來,它別提有多誘人,無時無刻都在引誘我。光看他那樣就足以咽上三口以上的吐沫了。更何況,他是大碗大碗的裝着,大匙大匙地朝嘴裏塞灌呢!

聽聞早些年前餃子不叫餃子而叫“姣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_包上一些驅寒的藥物用來治病。爲的是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真有一點意思。餃子雖然好吃,但是想包好她還是有難度的。起初以爲只要把餃子皮一合就可以了,可沒想到一下鍋,餃子就與肉餡分離了,就好似牛郎織女,彼此思念對方,卻無法在一起。哎!一起“車禍現場”,而媽媽和奶奶包的卻十分挺立。像一個個“小戰士”似的,昂首挺胸,表現了守衛家鄉的英雄氣概。

終於要下鍋了。餃子一下鍋,就好似一個個小球似的,不停地翻轉着。你看它們有的好似在跳雙人舞。有的好似在冰上表演着雙人轉。還有的則在表演水上花樣游泳。一派歡樂自由的場面!終於餃子燒好了。我想包我不會,可是吃我在行啊。我把餃子一分爲二,只見皮裏面鑲着肉。肉夾着鮮嫩多汁的青菜。由從這些縫隙裏慢慢地流淌出來,餃子還沒有到嘴邊,我就感覺幸福到了極點。喜得快要發瘋了。

在大年初一的夜晚,明月高照,在天空之中星星一閃一閃的,一縷縷微風。從窗縫裏拂過。送來一個個祝福。在這一天裏,在這一個團圓桌上,我體會到了。什麼纔是真正的風俗?什麼纔是真正的幸福?這就是我們的家鄉風俗。在點點繁星中結束了這場盛宴,哎對了,你們的家鄉風俗呢?也不妨說說看!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3

我的家鄉,xx,是一座富有“煙火氣息”的城市。與別地不同,這裏的早餐被稱爲“過早”,它種類豐富,而且每一種單獨拿出來,都可以當做色香味俱全的一道大餐,可謂是xx的一大風俗。

走在街上,許多人手中都拿着一份早餐在吃。有的蹲在地上,大口嚼着他們的“過早”,雖然看上去有些粗俗,但這恰恰是xx的“煙火氣”所在;有的走在大街上,在趕路的同時,手中還不忘拿着一份早點一一這也練就了xx人“邊走邊吃但滴湯不漏”的本事。雖然公交車明令禁止在車上吃東西,但在“早高峯”的車上,仍能經常看到人在車上“過早”,手捧一份熱乾麪或豆皮,吃得忘我。

來到餐館,裏面雖然大,但也坐滿了人,密密麻麻,還有不少人站在座位旁。一張張方桌上,擺着各式各樣的小吃:泛光的熱乾麪,隔着多遠,都能聞到芝麻醬的香味;金黃薄脆的豆皮,使它的樣子十分體面;清甜淡雅的米酒,飄逸着清甜的米香……還有許多我叫不出來的小吃,它們一碗碗碼在桌上,使我垂涎欲滴。這不是早餐,而是一場盛宴。

憑藉經驗,點了份豆皮與一杯豆漿,便靜坐等候。豆皮外面的皮被炸得金黃酥脆,細薄的皮上映着油光。誘人。輕咬一口,皮碎了,露出裏面的餡來。香菇、肉丁、糯米……豐富的餡料勾起了我的胃口,尤其是那糯米,顆顆都浸了油。入口,是記憶中的味道,油而不膩,鮮香爽滑。豆漿一如既往的清甜,正好能去除豆皮的油膩。臨了,我擦擦嘴上的油。肚皮也填飽了,還解了饞。在武漢,這類價格親民而營養美味的“大餐”,可是隨處可見。

回到小區,小區裏的爺爺奶奶們便迎上來,問我奶奶:“過早了有嗎?”親切,淳樸。我和奶奶都不由得曬然一笑。“過了,您吶!”隨即又簡單而親切的聊了幾句,便告辭了。一天的好心情,從這一刻,萌芽而生。

我不知道那麼多種精緻的“過早”是誰發明的,但我透過這些早點,看到的是咱武漢人對生活的不將就。哪怕只是簡單的一頓早餐,也要吃好、吃營養,吃出一番滋味。大抵xx的人,都很熱愛生活,纔會這樣換着花樣“過”早。

這,大抵便是我家鄉的風俗了。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4

說起家鄉的風俗,那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就拿春節來說吧。

每年的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過完小年春節的腳步聲就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在春節裏我們的風俗可以裝上一籮筐,每年三十的晚上,在外辛苦工作的叔叔回來了,在外上學的哥哥回來了,還有一年不見的親人們不遠千里都回來了,都是爲了年三十吃上一頓團圓飯。吃團圓飯時一家人都要到場,長輩們要一一敬酒,晚輩們也應一一回敬,表示長輩對晚輩的期望以及晚輩對長輩的尊敬。除夕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節目,吃過年夜飯,一家人就圍坐在電視機前欣賞精彩的節目:幽默搞笑的小品。相聲逗得我們開懷大笑;悅耳的歌曲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魔術表演讓我們鼓掌叫好;辛勤的勞動標兵和可愛的邊防戰士讓我們感動……大家邊看電視邊期待着敲響新年的鐘聲。

給“壓歲錢”也是其中之一。聽爺爺說從前人間有一個野獸叫“歲”每到一年中的最後一天就跑出來作怪,專門來吃小孩子鬧得人心惶惶。後來有一戶人家的孩子,睡覺的時候長輩給的錢放在枕頭底下,到了深夜可怕的野獸“歲”出來了,跑到那戶人家裏,看到那細皮嫩肉的孩子頓時直流口水,邪惡的爪子伸了出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枕頭底下的錢發出了閃閃的金光。“歲”像觸電了一樣“嗷嗷”直叫落荒而逃。人們知道制服“歲”的辦法了便一一效仿。到了後來給“壓歲錢”不只是爲了趕跑可怕的“歲”,更是長輩對晚輩美好的祝福。

春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吃餃子。餃子象徵着“喜慶團圓”,餃子要煮的多務必有餘。一旦煮爛餃子,就不可說破了要改說賺了。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期望人丁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春節的餃子裏多有包硬幣、棗、栗子等。吃到棗就意味着新一年能早起幹活,勤勞致富;遲到栗子就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硬幣就意味着能發財。不管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的祝賀。如果小孩子吃到了錢,家長更是興奮,除了獎勵以外,還要賞錢表示祝賀。

我喜歡春節,因爲它讓我知道了許許多多不同的習俗,讓我收到了很多紅包,也讓遠在四方的家人朋友聚集在一起,彼此間的親情更加濃重了!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5

我家祖祖輩輩生活在上海,上海便是我的故鄉。上海的春節,也更讓人難忘。而我最愛的,還是那甜甜的湯糰。

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一齊包湯糰,看春晚。糯米粉是現成的,用水一和,便是湯糰的皮。那滑溜溜的皮,讓人不禁想起了那圓溜溜的湯糰,在沸水裏翻滾着,雪白的糯米皮在水中閃閃發亮。而那雪白中,又隱隱約約透出一絲絲灰色,那是黑洋酥的顏色,甜甜膩膩的感覺,似已在嘴裏化開,給人無限的幸福感,這是讓幾代人都神往的景象。

在外公生活的那個動盪的年代,包湯糰,吃湯糰,簡直就是無上快樂。新年來臨,家裏拿出一年來辛苦勞動而得的糯米,用一個巨大的石磨來磨糯米粉。磨的時候,全家上下都在幫忙。力氣大的大人們汗流浹背地使勁磨,而小孩們幹不了重活,就負責把糯米倒入磨盤。糯米通常都有好幾袋,還特別的重。但孩子們卻依舊不厭其煩地拿勺子一勺一勺認真地往磨盤裏倒,想必是那一個個小小的,甜甜的湯糰給了他們驚人的力氣和耐心。

磨完了糯米粉,便是做餡料。湯糰的餡通常爲黑洋酥和豆沙兩種。不過家裏通常做的都是黑洋酥的餡。拿一隻小臼,盛上滿滿一碗黑芝麻,再用一根極粗的小槌不停地搗,很快就能將其變成一碗黑糊糊。爲了讓它有甜味,就放入白糖;爲了讓它有黏性,就放入豬油。想來着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只可惜現在的我並不能體驗這樣的活動。

準備好了湯糰皮和餡料,便要開始包湯糰了。先把皮捏成小碗狀,用筷子夾起一個搓好的“小煤球”,輕輕放入“小碗”,再把口封上,搓成一個小球,一個湯糰就完成了。孩子們前兩步都做得很順利,但到了封口搓圓時,就叫人有些哭笑不得了。有人搓成了粗細不一的長條,有人捏成了橢圓,更有甚者,搓到一半,封口處裂開,餡全部漏了出來,便前功盡棄,只好重新來過。但誰也沒有哭鬧,反而笑聲連連。最後,大家都包出了自己滿意的湯糰。那小小的,滑滑的一個,放在手上舒服極了。

儘管如今在這個快節奏的大都市裏,已難找到當年全家包湯糰的情景了。但我相信,在每個上海人心中,都會有這樣一幅祥和的畫面,因爲那一個個小小的,甜甜的,滑溜溜的湯糰,背後不僅蘊含着人們對家鄉的情意,還有那最真摯的願望——團團圓圓,幸福安康!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6

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區不同不僅僅口音有差異、春節習俗的差異之大也令人驚歎。今年春節我們一起回媽媽家鄉——四川,那裏的飲食習慣,風土人情真讓我這個安徽人徹底震撼。

一下車,街道上的餐館不是火鍋就是串串香,幾乎沒有農家樂、麪館之類的。最具特色的是這裏的人們頓頓都離不開辣椒,由此“愛吃辣”成了四川人的標籤。我們剛走進餐館,外公就拿着裝滿辣椒醬的調味盤向我走來:“相宇,這個好,多吃點!”我看着滿滿的紅紅辣椒,頭皮發麻,連忙拒絕,可是外公十分熱情:“你看,四川人的娃娃,哪有不吃辣椒的呀?來來,嚐嚐嘛”講的我不得不接過盤子。咦?桌上擺着鴛鴦鍋,四周還擺着四個細長的有底的洞,這是幹什麼的?裝垃圾的?我正就準備向投垃圾。外公攔住我,向我解釋說:“我們吃的是串串香,這些是放籤子的,而這個鴛鴦鍋是用來燙串串的。”“燙串串?”我又收穫到了一個新名詞。強忍着,吃了幾口油碟,外公似乎很滿意。沒想到第二天,手上、胳膊上突然長了紅色的疙瘩,奇癢無比,真令我難受,於是看了醫生,醫生卻說是這裏的溼氣太重,要多吃辣。我終於明白,四川人爲什麼愛吃辣了。

終於到了新年了,我迫不及待穿上新衣帽,準備給外公外婆拜年。廚房已經熱氣騰騰,沒想到他們初一必吃的粑粑(湯圓)就等我們了呢!我心想,這可怎麼吃慣呀,外公又一把攔住了我,只見外婆端上一碗湯圓粑粑(超級超級大)遞給我,家裏每個人都端上一碗站着一排,最後舅舅拿上一半的柚子皮,拿上三根點燃後尖尖的蠟燭插了上去,接着外婆雙手合十,嘴裏叨叨絮絮說着什麼,外婆說完,外公也照做了一遍。我十分不解,悄悄問:“這是在幹什麼?”媽媽神祕的說:“這是在請過世的家人們回來一起過年,你也去拜拜吧。”我只得照樣子做了做過了關。

過年要發紅包的真有意思啊,必須要說四川話纔可以接紅包,看着長輩們手裏鼓鼓的紅包,想着入鄉隨俗嘛,於是現場學着他們的口音,說出蹩腳的四川話,看着全家人哈哈大笑,我也樂在其中,多麼美好的一天呀!

在長久的歲月裏,一代一代人傳承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而我無論是四川還是安徽,都有我的親人,我便熱愛那裏的土地和風情。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7

在我的成長曆程中家鄉的風俗無疑是難以忘懷的,尤其是在外地讀書的這段時間裏常常回憶起家鄉的風貌,也許我的確是離開家鄉太久纔會緬懷這些吧,對我而言家鄉的風俗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自己的鄉愁,每當思念家鄉的時候總會想起各種有趣的風俗。

首先端午節這天用艾蒿洗澡的風俗是十分實用的,也許是在城市裏待的時間太長導致我對端午節的理解比較膚淺,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吃糉子以及電視上的划龍舟之上,至於門前掛艾蒿以及泡水洗澡的風俗已經是記憶中的事情了,事實上這種做法能夠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至少在我經歷了這種風俗以後能夠感到很舒服,事實上後來聽家中長輩的講解才知道艾蒿的功效有很多,無論是辟邪的意義還是用來驅蚊或消毒都能起到不錯的效果,我不確定將來是否提到這個節日只能想到糉子,但對於其他出現較少的風俗不應該被我們遺忘,我也希望將來過端午節的時候能夠在城市之中看到艾蒿。

其次則是大年三十這天需要給逝去的親人“點亮”,即類似於掃墓的形式在墳前放置花朵以及蠟燭,要確保徹夜長明從而帶來保佑平安的意義,後來爲了環保將其改成了塑料花和電子燈,雖然不知道其他地區是否在這個時間段有着這樣的風俗,但在我小時候的確和父母以及家中的親戚經歷過這種風俗,雖然不知道是否會在將來消失在歷史之中卻有着曾經存在的證明,也許在下次回家過年的時候也會參與到這項風俗之中吧,年紀越大的長輩越是重視對風俗的遵守,也許這種做法的確能夠讓我們的內心有所寄託吧。

家鄉的風俗並不只有上面的兩種,但由於我平時關注較少以及在外地上學很長時間了,這也導致我連家鄉的方言都僅僅停留在能聽懂的層次上,似乎只有和家中長輩打電話的時候才能感受到家鄉的那種氛圍,我覺得每種家鄉的風俗都是值得我們保護的珍貴事物,一方面要多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從而明白家鄉有哪些風俗,一方面要與時俱進從而去除風俗之中的一些陋習,不知道長大以後家鄉的風俗是否還是兒時記憶中的模樣。

我會珍惜現在的校園生活並在以後努力學習,希望將來回到家鄉以後能夠再次和家人們體驗記憶中的風俗。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8

“搶饅頭”是小時候最期盼的喜事,給我的童年增添了許多色彩。我們這裏的風俗,每當一戶人家造好新房,總要選個黃道吉日,大清早扔饅頭來慶祝一番。其實,扔的東西除了饅頭,還有糖果、水果,甚至會有籃球,這有多麼大的吸引力啊!一日村裏有人開始造房子,我們就不斷打聽他們哪天扔饅頭。房子越造越高,我們期待的心也越來越着急。終於盼到扔饅頭的前一天,我們會再三請求父母一定要早早叫醒我們,並且,相互轉告,千萬不能落下一個人。其實,一整晚我都會興奮得睡不着,無數次地起來打探情況,一聽到鞭炮聲,就一骨碌起來跑出門去。有一次,天剛矇矇亮,我就心急火燎地趕到那戶人家,只見院子裏亮着燈,還空無一人。我暗自慶幸來得早,可以佔據最佳位置,左挑右選,最後站定在院子正中間。這時,小夥伴們也陸續趕來,並且個個都有準備,有的穿着大口袋的衣服,有的端着個大淘籮,有的乾脆在腰間繫上一個小竹兜,準備滿載而歸。 “砰砰砰??”鞭炮聲一陣接一陣,院子裏頓時沸騰起來,“搶饅頭”正式開始了。拖着麻袋的主人們出現在二樓,我們的目光一下子都聚集到他們身上,不斷喊着:“往這裏扔!往這裏扔!”我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盯着男主人,他當家做主,肯定扔得最多。只見他從麻袋裏抓出一把,隨手一扔,我趕緊順着饅頭落下的方向迎上去。“哎喲!”我被蜂擁而上的人羣推到在地。“我的饅頭!我的饅頭!”我心急如焚,拼命掙扎爬起來。突然發現,地上的“漏之魚”還真不少,兩個果凍,一包餅乾、一個饅頭。我一手一把,趕緊放進大口袋。再看看我的那些夥伴:有的端着大淘籮,跟着從天而降的饅頭滿院子跑:有的揮舞雙手,準備一手接住一個;有的一手捂着滿滿的口袋,一手和別人搶奪着。我個兒小,就只把目標鎖定在地上,彎着腰,地毯式地搜索,這裏撿幾顆糖,那裏撿幾包餅,收穫也頗多。忽然,一個籃球從天而降,隨即又彈開。我驚喜地撲上前去,就在我前胸碰到籃球的一剎那,一雙大手也按在了上面。我下意識地一把抱住球,死死不放,猛一擡頭,那整整比我高兩個頭的大人正瞪着我。我大呼:“你袋子裏的`饅頭倒出來了!”他一回神,我一把搶過球,溜人人羣中,繼續加入“戰鬥”。天色慢慢亮起來了,搶饅頭的人也漸漸散去。我們一邊啃着搶來的饅頭,一邊比着收穫的東西,興高采烈地回家了,心裏又開始盼望着下一次的“激戰”。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9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

端午節,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屈原因受奸人陷害,投河自盡,人們划船追趕拯救。岸上的人則是把食物投下江去,以免水怪吃了屈原,這纔有了端午節划龍舟,包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也是我們這幾天最忙的時候,一大早,我們就要把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辟邪,以保安康。有時鄰居還會過來互相祝賀,端午節的熱鬧氣氛洋溢在每人心頭。

而端午節最大的事莫過於包糉子,事先準備好糉葉和米,米要在前一天夜裏泡下,使米膨脹,煮得時間就會大大縮短,可是偏偏,平時細心的媽媽今年卻變成了愣頭青,今天才想起泡米。媽媽這時也毫無辦法,只好去請教外婆。外婆說道:“曉燕啊!長這麼大,怎麼還那麼健忘啊,你只需要用熱水泡上一小時就行了。”媽媽悻悻然地跑了回去。

開始包糉子了,這次輪到我發愁了,我看着這一片片綠色的糉葉中,再想想糉子那金子塔的外表,手足無措。媽媽走了過來,露出了會心的一笑:“來,過來看。”只見媽媽手拿兩糉葉,一翻,變成了三角,放入米,再放豆沙和棗或放肉,再放米,手接着一翻,繩子一緊,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經過多次嘗試,也開始變得順手。包糉子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邊聊邊包,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你瞧,鄰家的那個“小公主”也相當積極,一連包了好幾個糉子,但她也遇到了和我同樣的問題,弄得到處都是餡渣子兒,人們見了,不禁哈哈大笑,可“小公主”卻不肯停手。只是狠狠瞪了那幾個起鬨的人一眼,就掘起嘴不理他們了。盤中的糉子越來越多,樣子也各不相同,誰包的糉子一清二楚,大人們手法嫺熟,手一動,糉子就出現在盤子中了,孩子全神貫注,汗水直流,也包不好一個。但是大人雖笑,卻從不罵孩子,只在一旁靜靜地看,有時指點兩句。終於糉子包好了。“這包得怎麼看都不像個糉子。”我在心中暗想,但大人卻說“真棒!”這情景讓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包糉子。

終於,糉子包好了,糉子一個個排隊跳下了鍋。剛出鍋的糉子清香四溢,男女老少無不流露出喜悅的笑容。這讓我感嘆祖宗的智慧,還讓我知道家人的意義。包容是家庭組成的原因,包容對方,包容對方的一切,包括缺點,才能讓家庭堅實、穩定。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10

我們溧陽有個習俗,新年來臨前,家家家戶戶都“請祖宗”。我家也不例外,我們會請“老祖宗們回家過年”,俗稱“請祖宗”、“做羹飯”,這是一種祭祖形式,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

“請祖宗”的時間多是在除夕晚飯前。每年我都會跟着爺爺、爸爸一起“請祖宗”。爺爺告訴我,“請祖宗”是爲了祭祖、懷念祖先、先人。奶奶負責準備好祭祖的食材,有豬頭、雄雞、鯉魚、肉圓、豆腐、青菜、蘿蔔絲、小糰子、蘋果、酒水、碗筷、小酒杯、蠟燭一對、香一把、香爐……我和爸爸按照爺爺的指示,把八仙桌擺到大廳正中間,桌子上方放一條長凳,然後左右兩邊各放一條長凳,下方不放凳子,地上放一個草蒲團,磕頭用的。爺爺把食材、器具擺放到桌子上,一眨眼的功夫,一切都擺放好了。我好奇的問爸爸爲什麼要準備這麼多東西。爸爸娓娓道來,準備的這些材料都是有講究的,都是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的。食材一般是“三葷三素”,三葷一般是魚、肉、雞,三素一般爲豆腐、青菜、蘿蔔。還會有豬頭、豬手、豬尾巴,魚必須是一整條鯉魚,不扣腮、不去魚鱗,雞必須是雄雞而且要會打鳴的。我聽得全神貫注,不時的點頭。

爺爺開始主持儀式,他先把香爐上的蠟燭和香都點着,大家要保持嚴肅不能說笑。接着,爺爺拿了幾個元寶在大門口點然,一邊點元寶一邊嘴裏振振有詞的說:“老祖宗們,回來吃年夜飯啦!”話音剛落,我看見爸爸開始給“老祖宗們”倒酒。桌子的三面,各放着三個酒杯、三副筷子,爸爸倒好一次酒就磕一次頭,一邊磕頭一邊嘴脣不停地念叨着。爸爸磕完頭,我就立馬跟上去磕頭,一邊磕頭一邊祈禱老祖宗們保佑我們大家平平安安、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酒過三巡,爸爸給“老祖宗們”添飯。我和爺爺在大門開始燒元寶,爺爺一邊點元寶一邊說:“老祖宗們,拿去用啊!”我不停地把元寶放進去。爺爺說:“燒元寶時要虔誠,元寶要慢慢燒。不要用木棍去挑動元寶,否則會弄破元寶。很快元寶都燒完了,“老祖宗們”都拿到了。這時,我聽到爺爺在說“老祖宗們,吃完飯,慢走啊!”我擡頭看到,爺爺一邊說一邊在挪動長凳。

夜幕已經降臨,“請祖宗”也接近了尾聲。我若有所思,“請祖宗”雖然是傳統風俗,但是在舉家歡慶之日將老祖宗們請回家,是對祖宗先輩的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同時,爺爺和爸爸的祈禱,是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我們後代平平安安,是深情的祈福祝願。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11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賀大家新年好……”新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春節我老家——潮汕有很多節俗以及活動,特別有趣。

回老家雖然坐了四小時的車,暈死人了,但我一下車,就聞到一股不一般的年味兒,讓我暈意全無。原來我奶奶和爺爺在燒紙,形狀各式各樣,金元寶、紙錢等,我聽大人說這是燒給天上神仙的,真神奇。再看看屋內,桌上擺着滷鵝、豬肉、魷魚乾來拜天上的神仙。我知道其實晚上才最好玩。

終於到了晚上了,我們開始吃年夜飯,大魚大肉,山珍海味,都上來,我願稱之爲“滿漢全席”。

隨着十點鐘聲敲響,我聽到鑼鼓喇叭齊響,那聲音如雷貫耳,原來是遊行隊伍來了,他們是擡老爺的,老爺就是天上的神,詹厝村的人都很迷信老爺,我們是很激動,特別是年紀小的孩子,提着燈籠就跟着隊伍走,我也是。我發現大人的燈籠都十分古典,我們小孩的燈籠就不一樣,有老虎的,蝴蝶的,蜈蚣的,五顏六色,造型各異,看着活潑有趣。我用燈籠照着旁邊的人的臉,大家的臉都洋溢着笑臉,談着一年的收穫和趣事。我們小孩互送糖果,大人還送我們紅包。紅紅火火的遊戲隊伍,猶如一條火龍。我在龍頭的位置,看到龍頭的人都拿一面錦旗。旗子上繡着一對龍鳳,代表祥瑞、吉祥。錦旗上面還繡着一些吉祥祝福的話,那是大家對新一年的祈盼和期望。突然人羣中小孩們開始騷動,原來是老爺來了。這眉毛、嘴巴,真帶點神仙的氣。一大羣人跟在後面,人山人海,鞭炮聲、鑼鼓聲、人羣的喧鬧聲響徹雲霄,頓時整個村子燈火通明。我們沿着村子最外圍的道路轉了一圈回到村子的祠堂。老爺們在祠堂前剛威武坐定,大家就開始上香拜老爺了。我們都要上前,跪在地上的墊子,向老爺許願,報平安。走之前我發現祠堂大門上倒着貼的福字和兩個門神,我問大人:“這麼粗心,爲什麼把福貼倒了呢?”大人們解釋說:“其實不然,福倒了的意思是福‘到’了。”至於門神,一定是神將秦瓊和尉遲恭了,他們兩位可以驅走不好的事情和妖魔鬼怪。

到了深夜,鄰居還在放鞭炮,整個村子都能聽見。大家就開始接二連三地放鞭炮,這種盛大的場面讓人常常睡不着,可能你想進入夢鄉,一個鞭炮就能把你嚇醒。但是如果沒有鞭炮聲,這年味就淡了不少,你說是嗎?

這就是我老家潮汕的過年風俗,雖然有些迷信,不過非常熱鬧,讓人開心。如果你想來潮汕,熱情好客的潮汕人歡迎您的到來!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12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逢五月五,不論是剛升學的小孩子,還是早已工作的大孩子,誰不是嘴裏就立時生出一種甜膩膩的感覺呢?那擁有細膩口感的糉子,誰又不愛呢?

據說糉子可有着大來歷呢!傳說農曆五月五日,楚國大將屈原跳河自盡,河岸邊的百姓爲了防止他的屍體被魚吃掉,就乘着船往河中灑下一種糯米做的食物,這便是糉子。

一般的糉子分爲兩種——甜的和鹹的。甜的加棗子、蜜餞或是豆沙。鹹的要加大肉。形狀則是千奇百怪,什麼錐形、長方形、圓形都不在話下。只有你想不出的,沒有你包不出的。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們家都會包糉子。天剛剛亮,甚至連那層薄霧都還沒退去,爺爺就早把需要的食材一個挨一個的擺起來,活像個小型展覽會。大約吃過午飯,大家就陸續來了。七大姑,八大姨,還有哪個遠房表弟,原本冷清的前廳,一下子人頭攢動,黑壓壓一片,活賽一百零八好漢在忠義堂聚義,只不過人家是討論軍事,我們是閒聊嘮嗑包糉子。差不多人都到齊了,爺爺端出一大盆白乎乎的東西——是泡好了的糯米。大家都擼起袖子,連一歲大的嬰兒也照這模樣擡了擡手。先把糉葉過裹成錐形,倒米,加入大肉,再把葉子合上,一套動作一氣呵成。“啊,怎麼破了!”也不知誰喊了一聲,我手一抖,糉子栽了個倒栽蔥,裏面的米如沙子般撒了開來。“哈哈……哈哈……”瞧表弟那得意樣,我恨不得直接把糉子砸他臉上。不同人有不同的動作,但都是一門獨一無二的藝術,一個個糉子立在木桌上,似乎也有了生命在偷偷交流似的。

“砰”一個米團飛了過來,也不知是哪家孩子,把食材當飛鏢,但畢竟過節嘛,大家都樂在其中。不一會兒,米團便像長了翅膀似的,在房屋的上方飛來轉去。那個男孩早已成了“大花臉”,卻還麻溜的搓着圓球,朝着對面比他大幾歲的哥哥扔去,還不時扭動身子,躲避着炮轟似的攻擊,一旁的女人早已放下了手中的糉子,板着臉看着面前的“小聖獸”,可誰叫“過節呢,不然又有“好戲”看嘍。

“噗——”起鍋了。熱氣霎時間佈滿了整間屋子,一股濃濃的鮮香順着空氣漫入鼻子。糉子,寓意着祥和美好,也正是在這一天充滿了熱鬧喜慶的氛圍。吃着熱乎乎的糉子,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猶然而生,那種軟糯糯的口感,在舌尖化開。也就不一會兒,大家的盤子便都空了……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13

“處處城鄉慶上元,煙花燈火表心歡”,春節後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了,在花燈的照耀與精彩的舞獅表演中,元宵就此拉開了帷幕。

傍晚,院子裏、大街上,處處懸燈結彩,掛着色彩繽紛、五顏六色的花燈,看得人眼花繚亂,把整條街照得如同白晝。

滿街的花燈各式各樣、圖案各異,看那桃燈,粉紅的底色,桃尖上塗點紅色,桃底有翠綠的大葉子,真是既簡單又漂亮;看那金豬燈,製作好框架後,用閃閃發亮的金紙糊住框架,這樣一個金豬就立刻展現在了眼前;再看那古色古香的宮燈,還有那乖巧可愛的兔子燈……各式各樣的彩燈造型優美,裝飾考究,做工精細,美不勝收。

但最激動人心的莫過於街上的舞獅表演了。

我去的時候,舞獅表演已經開始了,只聽見遠處傳來一陣“咚鏘”的敲鼓聲,大地瞬間歡騰起來。我知道,舞獅的表演隊伍就在前方,我急忙向前跑去。不一會兒,遠山喧響,鞭炮齊鳴,舞獅表演開場了。

驚天動地的造勢引來了不少觀衆的圍觀,幾千雙眼睛注視着場地,一種急切而興奮的心情與緊張的氛圍融爲一體。

他們身穿紅衣,頭套獅裝,前者雙手持道具戴在頭上演獅頭,後者俯身抓住前者腰部,另一個人則雙手舉起繡球逗弄獅子。

街道十分狹小,表演的人們卻從容不迫,一系列高難度動作一氣呵成,看得人們目不轉睛。

這時候,鑼鼓喧天,雄獅開始大展身手,好像是要奪走繡球。它眨巴着一雙大眼睛,搖頭擺尾,簡直和真獅子一模一樣。獅子向大家鞠了個躬,後腳一蹬,前腳一提,躍到街上的另一邊,獅子伸伸腰,蹶蹶腿,衝觀衆點點頭,騰挪間又跳到了原位,可不管怎麼追,獅子依然只隔繡球一步之遙。圍觀的人們越來越多,看得入了神,也替獅子捏了一把汗,生怕獅子拿不到繡球哩!

突然,獅子沉默地停了一會兒,全場頓時肅靜,屏氣凝神。過了一會兒,一聲“咚鏘”,獅子全身發力,用力一轉,後腳順勢騰上了一層,一隻前腿小心翼翼地按着桌子,另一隻前腳穩步而上,然後用它寬大的嘴一口叼下掛在最高處的紅繡球,凌空扔向觀衆。表演結束,全場頓時響起一陣排山倒海的掌聲。

看完表演已徑很晚了,回家後,我們一家人坐在桌子上開心地吃着湯圓,猜着燈謎,春節的帷幕也漸漸拉下。

吃完元宵,再望望街上,人依舊絡繹不絕,真是“年到元宵燈火燃,龍騰獅舞夜難眠”啊!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14

你聽說過吊錢兒嗎?那可是天津過春節獨一門的傳統風景。成對的吊錢兒,往玻璃窗棱上一貼,在陽光的映襯下,紅得鮮豔,紅得耀眼,那真叫一個漂亮!我姥姥家在天津,我自然對吊錢兒不陌生了。

天津的吊錢兒,是剪紙藝術的一種。起源於唐朝,一直延續到現在。吊錢兒的顏色古代有五種:大紅、粉紅、黃、綠和藍,現在只有兩種紅色和金色。吊錢兒的形狀是一尺多長、半尺多寬的縱向長方形,上面刻着聚寶盆、花鳥魚等一些精巧的圖案,中間刻着金玉滿堂、閤家歡樂等一些吉利的祝語,字與圖案中間用古錢串、魚鱗紋等相連,最下面剪成一條條小幡。貼吊錢兒,和中國傳統的貼對聯、貼福字一樣,象徵着人們對新的一年吉祥的祝福和美好的期盼。

記得有一年,如果沒記錯,那是我第一次迴天津過春節。充滿好奇心的我,自然對天津過春節的習俗十分感興趣,尤其是吊錢兒。媽媽和姥爺上街買了很多吊錢兒,回家之後,我便自告奮勇要貼吊錢兒。媽媽認真地說:“貼吊錢兒,很有說道,必須貼在門窗玻璃上方的橫棱上,不能將吊錢兒的整個畫面都粘上,而是隻貼吊錢兒的最上端。這樣開着門窗,小風一吹,任其搖擺,所有的祝福和運氣都吹進來了。還要謹記一條,吊錢兒必須是雙數,意味着好事成雙。”原來如此。我開始貼吊錢兒了,可是身高不夠,只能站在椅子上面貼,結果貼得歪歪扭扭,幸虧媽媽幫忙把吊錢兒貼正。一陣微風吹過,火紅的吊錢兒輕輕搖擺,屋子裏立刻增添了過年的熱烈氣氛。

轉眼間,到了正月二十五,我在屋裏玩,忽然聞到了一股香味,便跑了出來。只見媽媽和姥爺正站在窗戶前,揭着年前貼的吊錢兒。我看着心疼,着急地詢問:“媽媽,爲什麼要把吊錢兒揭下來呢?我們貼錯了嗎?”聽見我幼稚的問題,媽媽笑了,“當然沒有!今天是正月二十五,天津叫‘填倉節’,都要把吊錢兒揭下來,放在櫃子裏保存,填倉嘛!天津還有一句俗話,‘填倉填倉,乾飯魚湯’這不,正燉着鯽魚湯呢!”我高興得拍手叫起來:“怪不得這麼香呢!”

“京津百里遠,別是一鄉風。”貼吊錢兒,是天津獨特的傳統風俗,是中國寶貴的文化精粹。明年春節,記着貼吊錢兒啊!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15

我最喜歡的節日是端午節。因爲端午節可以包糉子、吃糉子。

我家的糉子是三角形的,用糉葉裹着,裏面是糯米飯,但是在米飯裏你可以加一些東西,肉肉呀、棗子啊、甜棗啊……都可以加進去。還有一種三角形的,跟我們這裏包法都不一樣,很長。那個三角形頭很長很長,糉葉是綠色的。

到了端午,奶奶老早就準備糉葉和餡兒,好包糉子。我本來是想學包糉子的,結果不僅沒包成糉子,還弄得一團亂。

奶奶用熟練的手法包了一個糉子,我沒看清,就叫奶奶再來放慢動作包。先將糉葉捲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將餡兒放進去,再拿一個糉葉蓋住,最後用繩子綁好。哇,這樣就包好了一個糉子。

我拿來一片糉葉捲成了一個三角形,但是我加陷進去的時候,發現下面好大一個洞在漏餡兒。我馬上把糉葉打開把餡兒弄出去,再重新包一個,這次包的非常的好,下面一點洞都沒有。

放餡進去了,一不小心手一抖,米全撒了。奶奶生氣地看了看我:“你是來幫忙的,還是在搗蛋呢?走走走,不要你包了啊。”

“奶奶,求你了,你就再讓我弄一次嘛。”我哀求道。這樣,奶奶才答應了。不知過了多久,我終於學會包糉子了。

晚上,奶奶將糉子從鍋中端了出來,她隨手拿了一個糉子剝開,放入嘴中,嘴巴一動一動的,臉上露出了享受的表情。我見奶奶吃得這麼香,我也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既精緻又好看的糉子。

可是,當我手一碰到糉子時,便被這高熱的溫度給燙到了,我立馬將手縮了回去。奶奶怎麼這麼牛逼,居然能承受這麼燙的溫度,不愧是一雙飽經風霜的手啊!

弟弟很好奇:“姐姐,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我想了一會兒:“是爲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包糉子是爲了將糉子扔進屈原屍體所在的河裏,防止魚蝦、螃蟹等吃屈原的屍體。”

“哇,你好厲害!你怎麼知道的?”弟弟不可思議地說道。

“聰明人自然知道,而且這都是常識。”我不屑地回答。

端午可以包糉子,可以吃糉子,但是同時還帶着一絲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