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9篇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9篇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

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就做好糉子。先要準備糉子的餡子,餡子各種各樣,有花生餡的,紅棗餡的,菜餡的,肉餡的;要準備好芭蕉葉子,洗淨葉片,並將它剪成勻稱的葉條。媽媽將糯米蒸熟,將芭蕉葉一卷,放入熟透的糯米飯,用手稍微一壓就粘在一起,拿出花生紅棗菜肉餡兒按入飯糰裏面,隨後纏成一個菱形,用絲線一捆,小小的糉子就在媽媽的手中誕生了。包好的糉子一蒸,取出來就可食用了。撕開葉片,裏面露出白白的飯糰,還可隱約看到餡兒的微紅。此時的糉子,不但有飯糰的味道,還夾雜着芭蕉葉淡淡的清香。吃在口裏清涼還帶點微微的甘甜,是飯後最好不過的點心。

端午節的早晨,爸爸要趁早去砍那些還掛着晶瑩露珠的艾葉,選出鮮綠的艾葉,掛在門楣上。爸爸說,艾葉越綠,它的氣味就越濃郁,就越能清新空氣。端午節那天,屋子裏瀰漫着奇特的清香。媽媽說待艾葉幹了,可以用開水泡了喝,那樣可驅五毒,治百病。每次端午過後,媽媽就泡一壺,讓全家分着喝。艾葉水雖良藥苦口,可苦澀得難以下嚥,在媽媽面前勉強喝一口,媽媽一轉身我就吐出來。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

我們溧陽有個習俗,新年來臨前,家家家戶戶都“請祖宗”。我家也不例外,我們會請“老祖宗們回家過年”,俗稱“請祖宗”、“做羹飯”,這是一種祭祖形式,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

“請祖宗”的時間多是在除夕晚飯前。每年我都會跟着爺爺、爸爸一起“請祖宗”。爺爺告訴我,“請祖宗”是爲了祭祖、懷念祖先、先人。奶奶負責準備好祭祖的食材,有豬頭、雄雞、鯉魚、肉圓、豆腐、青菜、蘿蔔絲、小糰子、蘋果、酒水、碗筷、小酒杯、蠟燭一對、香一把、香爐……我和爸爸按照爺爺的指示,把八仙桌擺到大廳正中間,桌子上方放一條長凳,然後左右兩邊各放一條長凳,下方不放凳子,地上放一個草蒲團,磕頭用的。爺爺把食材、器具擺放到桌子上,一眨眼的功夫,一切都擺放好了。我好奇的問爸爸爲什麼要準備這麼多東西。爸爸娓娓道來,準備的這些材料都是有講究的,都是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的。食材一般是“三葷三素”,三葷一般是魚、肉、雞,三素一般爲豆腐、青菜、蘿蔔。還會有豬頭、豬手、豬尾巴,魚必須是一整條鯉魚,不扣腮、不去魚鱗,雞必須是雄雞而且要會打鳴的。我聽得全神貫注,不時的點頭。

爺爺開始主持儀式,他先把香爐上的蠟燭和香都點着,大家要保持嚴肅不能說笑。接着,爺爺拿了幾個元寶在大門口點然,一邊點元寶一邊嘴裏振振有詞的說:“老祖宗們,回來吃年夜飯啦!”話音剛落,我看見爸爸開始給“老祖宗們”倒酒。桌子的.三面,各放着三個酒杯、三副筷子,爸爸倒好一次酒就磕一次頭,一邊磕頭一邊嘴脣不停地念叨着。爸爸磕完頭,我就立馬跟上去磕頭,一邊磕頭一邊祈禱老祖宗們保佑我們大家平平安安、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酒過三巡,爸爸給“老祖宗們”添飯。我和爺爺在大門開始燒元寶,爺爺一邊點元寶一邊說:“老祖宗們,拿去用啊!”我不停地把元寶放進去。爺爺說:“燒元寶時要虔誠,元寶要慢慢燒。不要用木棍去挑動元寶,否則會弄破元寶。很快元寶都燒完了,“老祖宗們”都拿到了。這時,我聽到爺爺在說“老祖宗們,吃完飯,慢走啊!”我擡頭看到,爺爺一邊說一邊在挪動長凳。

夜幕已經降臨,“請祖宗”也接近了尾聲。我若有所思,“請祖宗”雖然是傳統風俗,但是在舉家歡慶之日將老祖宗們請回家,是對祖宗先輩的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同時,爺爺和爸爸的祈禱,是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我們後代平平安安,是深情的祈福祝願。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3

春節是在農曆初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春節的習俗有很多!大年三十晚上12點睡可大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春節。春節說的第一句話做的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翼一年之平安。早餐也是有講究的,比如我們家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奶奶一定會給我們吃長壽麪和喝一杯粗茶。

早上吃過早飯後,就是焚香拜祖了。祖宗神位前的香爐中,點了輕煙繚繞的長香,紅燭燃起輝煌的亮光,在祖先遺像前,點着香燭,供陳湯糰、糕、餅、肉、飯,等東西。家人銅磬在一聲聲的敲着,瀰漫肅穆的氣氛。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齊地站立兩旁,向祖宗神位,焚香點燭,按輩分長次,向祖宗跪拜。跪拜完了以後,爺爺就會,拿出一個大鐵盆,然後再把紙錢,紙折的金元寶和假錢一起放入盆中燃燒。爸爸則是拿了一根長香點燃,然後,拿了一些鞭炮到門口去放,一陣陣鞭炮聲傳來,弟弟妹妹嚇地用手捂起了耳朵。放完鞭炮後還得再拜一次祖宗,但這一次不是跪着,而是站着拜。等紙燃盡時,就是要上酒啦!這也是我們小孩子興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孩兒,一人拿一杯酒,往鐵盆裏,倒嘴裏還要說一句:“老太喝酒。”

由於這次肺炎的緣故,我沒有出去拜訪親戚,就只是在家裏祭拜一下祖宗。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4

我的家鄉在陝西,那裏風景優美,有許多名聲古蹟,而且盛產酥梨。被稱爲“酥梨之鄉”。

走進鄉里,你彷彿來到了水果世界。一塊塊田裏種滿了果樹和小麥,有桃樹、梨樹、蘋果樹、杏樹、桑樹等等。在田埂上、道路邊、小院中,隨處即可見。

有些人家還在院子裏種一些蔬果,有青菜、辣椒、番茄、苦瓜、草莓、樹莓……。它們依着時令順序成熟,還有些人家在院後種三四分地的麥子。六月過後,後院簡直就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若是後院有一面老牆,常常會瞧見紅螞蟻和黑螞蟻打架,我們便拿起樹枝將他們分開,或是在夜晚發現在欣賞月光的蠍子。

夏日的傍晚若是你在外散步,準會瞧見老陝人家吃完飯的情景,他們座椅飯菜搬到院子裏,天高地闊地吃起來,油潑辣子香氣四溢,勁道酸爽的油潑面,還有肥瘦相間的肉夾饃……傍晚的微風輕輕拂過,飯香、菜香飄過了村村落落。香味勾出了我肚子裏的饞蟲。

晚飯過後一家人坐在葡萄架下,沏一壺茶,摘下幾個自家樹上的瓜果,品幾口茶,吃幾個水果,便開始娛樂活動,我們分成兩隊,分別去抓蠍子和金蜣。蠍子的兩個大鰲一張一張的,全身成攻擊形態,像時刻都要發起攻擊。金蜣像一隻迷你怪獸,十分可愛。

老陝人家,不論什麼季節,什麼時候都有一片獨特迷人的景色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5

爆竹聲下,揚起的是最開心的笑臉。今天是正日初一,正所謂“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敞廬”。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

臘月初八那天,媽媽給我們煮好了臘八粥。我和妹妹別提有多開心了,時不時跑到竈臺前掀開鍋看看,可媽媽總說:“別掀,別掀。等會泄氣就不好喝了。”煮臘八粥呢!首先要準備材料,材料有:紅棗、桂圓、栗子、紅豆、大米、瓜子仁、花生米……煮臘八粥要非常有耐心,這樣煮的粥才色香味俱全。喜歡吃甜的可以放些糖進去。經過一大上午的精心熬製,往裏加了一大勺糖,攪拌好後,迫不及待地塞進口,可我內心的貪望早已忘卻粥很燙,剛準備入口,媽媽就說道:“喝粥啊,要慢慢喝,你個急性子,跟你爸簡直一模一樣,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我這次細細品嚐,心裏讚歎到:這臘八粥也太好吃了吧,大米的軟糯、甜甜的紅棗、可口的桂圓,與整體結合的恰到好處,真是太美味了!就這樣,臘八就開心的度過了。

轉眼到了正月初一了,我定的鬧鐘早以亮出了它美麗的歌喉,我早早起牀,醒來後,發現枕頭下的什麼東西露出一個紅紅的小角,掀開一看,原來是爸爸媽媽爲我準備的紅包,我打開一看,是三百元。我懷着高興的心情洗漱完下了樓,吃過早飯,爸爸就點起了長長的鞭炮,發出“噼裏啪啦”的聲響。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家家戶戶吃着美味的大湯圓。吃過晚飯後,我們一家坐在陽臺閒聊觀月,別提有多高興呢?

過了元宵節,年也就結束了,孩子們揹着書包好好去上學,大人們,開始去工作。人們又恢復了年前般的驚碌。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6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處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和韻味。說起我們家鄉興化的風俗,那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就拿端午節來講吧。

這是爲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有三大主要風俗,讓我來給你介紹介紹吧!

風俗一:包糉子

我們這,糉子是隻有端午節才能吃到的美味。首先,在糉葉中心部,把它彎成圓錐型,挖上一大層雪白的糯米,再加入自己喜歡的食材,用一片糉葉封頂,用線加固,一個半成品糉子就成了。放在電飯煲裏,加水煮半個小時,清香撲鼻的糉子就大功告成了。全是糯米的糉子,吃一口,軟軟糯糯;加入五花肉的糉子,吃一口,鹹香淳厚;加入蜜棗的糉子,吃一口,香甜可口;加入蝦仁的糉子,吃一口,Q彈爽滑;加入辣白菜的糉子,吃一口,麻辣鮮香。

風俗二:賽龍舟

下午時分,小鎮上那條不知名的小河邊圍滿了人,這是在幹嘛?哦,是在賽龍舟啊。瞧,四條細長的雕着龍頭的獨木舟正在你追我趕,岸邊十八個大鼓,鼓聲沖天。划船的小夥子個個眉清目秀,藉着鼓聲,一號獨木舟像火箭一樣,一口氣奪得冠軍。獎勵是一大罐雄黃酒和一鍋糉子。

風俗三:扔糉子

相傳屈原是抱石投江的,老百姓爲了不讓他餓了,就把家中的糉子扔到汨羅江裏,我們不在那裏,只好這樣。煮好的糉子第一個要投河,只見大夥把糉子靠近額頭,在親吻一口,使足力氣,“嗖!啪!”投到了河中。

這就是我們這端午節的風俗,你們呢?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7

端午節有包糉子和賽龍舟的風俗。我們淳安縣雖然不賽龍舟,但還總是包糉子吃呢!

對我們淳安來說,糉子不僅在端午節包,在其他時候也包。不過,在端午那天會包多一點,有時吃到明年都不稀奇。

糉子是種吃食,主要由糯米、糉葉、五花肉、棗、慄來做。有時包臘肉香腸,少時還會放紅豆排骨。糉子是從古代屈原跳江之後有的食物。傳說,屈原跳江以後。楚國百姓怕魚把屈原吃了,就包了糉子投進江中,希望魚吃糉子就不吃屈原了。所以,糉子就傳到至今。

我喜歡糉子。不僅僅是因爲糉子的美味,糉子的多樣。還因爲這表達了楚國百姓對屈原的敬愛與讚美。屈原不在了,但糉子卻從兩千多年前,一直傳到今天。

我們家經常包糉子。首先是準備好原料。把肉切塊放鹽和老抽醃漬一個晚上。把綠豆和糯米混合原料基本準備好了。將兩張糉葉捲成一個鬥狀。往其中加糯米,儘可能填滿,放上小塊的醃肉。蓋上,抓緊,手不能鬆。如果折口太小,還能再加一張糉葉。拿根繩子,要足夠長,首尾相連。把繩子尾巴的那兩股扭在一起,然後開始繞。繞到最後在另外兩個角上打個八字形。最後抽繩首,拉緊就好了。

還有一個步驟,就是品嚐糉子。糉子雖然有點難做,但吃起來卻很美味。單看那樣子,聞聞那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口大口的吃着,在嘴裏品嚐着人間美味呢!

我相信,家鄉包糉子的風俗,會一茬茬往下傳,直到永永遠遠!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8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新年裏,我的家鄉一陸豐,也有不一樣的習俗。

在我的家鄉準備過年時,家家到幾十裏買年貨,要準備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號在新年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八就開始大掃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樂乎。將垃圾、灰塵掃走後,就把買的吃的擺上桌,讓客人和家人吃。在這一天,已經漸漸會有客人來做客了,無論是隔一面牆的鄰家親戚,無論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會趕來做客。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海鮮與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這一夜,在廣場上會演“潮劇”,會有很多人前往觀看。不僅如此,在廣場上還會有人在賭“魚蝦蟹”,時不時連孩童子也會拿着十塊、五塊前往去賭一賭,因爲過年開心。此時此刻,大部分店鋪已經關門,因爲都去看戲了。

正月初一與除夕截然不同。這一天,大人們都在家中看看電視什麼的,只有孩童偶爾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到臨,有一個高潮到了,許多的人都蜂擁而至、三五成羣到自己的親戚家拜年,孩童子都應接不暇,嘴裏不停說着“新年快樂”等吉言,然後不停收着紅包,到下午時會有舞獅不斷進入一戶戶人家,舞獅代表吉祥,意味福氣來了,大家都十分樂意它們進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過去了。在正月十七過去,家鄉的新年也就算過去了。學生們該去上學,大人們又去照常工作了。雖然新年過去了,但孩童還會放放鞭炮,還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來做客,大家都不捨得新年過去。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9

我家祖祖輩輩生活在上海,上海便是我的故鄉。上海的春節,也更讓人難忘。而我最愛的,還是那甜甜的湯糰。

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一齊包湯糰,看春晚。糯米粉是現成的,用水一和,便是湯糰的皮。那滑溜溜的皮,讓人不禁想起了那圓溜溜的湯糰,在沸水裏翻滾着,雪白的糯米皮在水中閃閃發亮。而那雪白中,又隱隱約約透出一絲絲灰色,那是黑洋酥的顏色,甜甜膩膩的感覺,似已在嘴裏化開,給人無限的幸福感,這是讓幾代人都神往的景象。

在外公生活的那個動盪的年代,包湯糰,吃湯糰,簡直就是無上快樂。新年來臨,家裏拿出一年來辛苦勞動而得的糯米,用一個巨大的石磨來磨糯米粉。磨的時候,全家上下都在幫忙。力氣大的大人們汗流浹背地使勁磨,而小孩們幹不了重活,就負責把糯米倒入磨盤。糯米通常都有好幾袋,還特別的重。但孩子們卻依舊不厭其煩地拿勺子一勺一勺認真地往磨盤裏倒,想必是那一個個小小的,甜甜的湯糰給了他們驚人的力氣和耐心。

磨完了糯米粉,便是做餡料。湯糰的餡通常爲黑洋酥和豆沙兩種。不過家裏通常做的都是黑洋酥的餡。拿一隻小臼,盛上滿滿一碗黑芝麻,再用一根極粗的小槌不停地搗,很快就能將其變成一碗黑糊糊。爲了讓它有甜味,就放入白糖;爲了讓它有黏性,就放入豬油。想來着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只可惜現在的我並不能體驗這樣的活動。

準備好了湯糰皮和餡料,便要開始包湯糰了。先把皮捏成小碗狀,用筷子夾起一個搓好的“小煤球”,輕輕放入“小碗”,再把口封上,搓成一個小球,一個湯糰就完成了。孩子們前兩步都做得很順利,但到了封口搓圓時,就叫人有些哭笑不得了。有人搓成了粗細不一的長條,有人捏成了橢圓,更有甚者,搓到一半,封口處裂開,餡全部漏了出來,便前功盡棄,只好重新來過。但誰也沒有哭鬧,反而笑聲連連。最後,大家都包出了自己滿意的湯糰。那小小的,滑滑的一個,放在手上舒服極了。

儘管如今在這個快節奏的大都市裏,已難找到當年全家包湯糰的情景了。但我相信,在每個上海人心中,都會有這樣一幅祥和的畫面,因爲那一個個小小的,甜甜的,滑溜溜的湯糰,背後不僅蘊含着人們對家鄉的情意,還有那最真摯的願望——團團圓圓,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