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七年級作文 > 描寫中國戲曲的作文700字粵劇​

描寫中國戲曲的作文700字粵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導語: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着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下面是描寫中國戲曲的作文700字粵劇,歡迎參考。

描寫中國戲曲的作文700字粵劇​

  篇一:描寫中國戲曲的作文700字粵劇

在廣東什麼最受歡迎的呢?當然是出了名的廣東粵劇。粵劇是廣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南方影響非常大的一個劇種。由於它產生於廣東,所以稱被爲粵劇。

這得從明末清初說起。

當年,弋陽腔、崑山腔、梆子、徽調、漢調等,傳入廣東,廣東的一些本地戲班匯百家之長,所唱聲腔是一唱衆和,被稱爲“廣腔”。 清代道光年間,廣州的戲班分爲本地班和外江班。清嘉慶道光年間,高腔、崑山腔逐漸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爲主要唱腔。後來又以“梆簧”作爲基本唱調。此時的本地班已經與外江班“判然迥殊”,進而逐漸形成粵劇。

粵劇的基本聲腔爲“梆簧”,並保留有弋陽腔與崑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說唱的曲調和民歌、樂曲、時代曲、小調等民間小曲。一段唱腔中,梆子腔、二黃腔、西皮腔、牌子曲各成段體,從不互相滲雜,一腔到底。粵劇唱腔音樂以板腔體爲主,曲牌體爲輔。板腔體有梆子、二黃兩類,梆子有首板、慢板、中板、芙蓉、嘆板、煞板等板式;二黃也有首板和慢板,還有二流、滾板等板式。

粵劇的樂器可多了,主要分爲管絃樂和打擊樂兩大部分。前者以高胡、二絃、揚琴、喉管爲主要領奏樂器。除民族樂器外,粵劇音樂還大膽地採用西洋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薩克管等中低音樂器。

粵劇的戲服更是五花八門,讓你看的頭暈眼花。粵劇的戲曲服裝是經過長時期的實踐,改良後而形成現今傳統程式化的形態。粵劇服裝的分類有蟒、甲、褶子、帔及衣五種。

粵劇的角色原分爲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10大行, 以後行當愈來愈繁多,到了清末民初,按照“戲班論位”的慣例排列是: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總生、小生、公腳、大花面、二花面、男醜、女丑,此外還有武旦、夫旦、六分、拉扯、五官虎、手下等。戲班實際上只看重武生、小武、小生、花旦和醜五行,其餘行當成爲次要的行當。

粵劇開場時,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頗罕見。粵劇的劇目以生旦戲爲多,重唱輕做,文戲多於武戲,並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創造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又從電影、話劇中借鑑和吸取表演技巧,形成自由靈活,通俗而細膩,偏重寫實的表演風格。

粵劇就是這樣,一代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篇二:描寫中國戲曲的作文700字粵劇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着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全國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劇種,可謂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粵劇則產於我的家鄉——廣東。現在,就讓我們走進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吧!

粵劇流行於廣東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和香港、澳門等地。東南亞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廣東華僑聚居地區,也有粵劇演出。東南亞一帶且有世代相承的藝人、固定的班社組織、同業行會和傳統演出場地,如新加坡的“慶維新”、吉隆坡的“普長春”。

明末清初,弋陽腔、崑山腔由“外江班”傳入廣東,繼而出現了廣東“本地班”,所唱聲腔是一唱衆和,稱爲“廣腔”。在後來粵劇常演的開臺例戲《六國封相》、《仙姬送子》、《八仙賀壽》中,仍保存了這種聲腔。清嘉慶、道光年間,高腔、崑腔逐漸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指接近漢調西皮和祁陽戲“北路”的曲調)爲主要唱腔。後徽班影響日益擴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爲基本唱調。同時也保留了部分昆、弋、廣腔,並吸收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逐漸形成粵劇。

辛亥革命時期,一些具有愛國思想的藝人,受春柳社新劇(俗稱文明戲)的影響,紛紛組織“志士班”,與工人、學生一起,進行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傳,編演了《文天祥殉國》等戲。唱詞通俗易懂,音樂上開始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調,唱法上改假聲爲“平喉”(真聲),並經反覆實踐,全部改用廣州方言演唱。1920年前後,不少粵劇大班社經常集中在廣州、香港、澳門演出,習稱“省港大班”。他們吸收了話劇、歌劇和電影的部分藝術營養,很快使自己豐富起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步肅清了資本主義商業化的影響,積極挖掘、繼承優秀傳統,藝術上也進行了全面革新,不僅演出了不少優秀劇目,而且培養了一批新人。1958年,成立廣東粵劇院

粵劇的傳統劇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等所謂“江湖十八本”;清同治七年(1868)以後,又有《黃花山》等“新江湖十八本”;清光緒中葉,出現了側重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等,稱爲“大排場十八本”。“省港大班”階段的劇目有根據西文電影、小說改編的《賊王子》等。經過整理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傳統劇《平貴別窯》、《鳳儀亭》、《趙子龍催歸》、《寶蓮燈》、《西河會》、《羅成寫書》以及現代戲《山鄉風雲》等。已經攝製成影片的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粵劇的基本聲腔爲“梆簧“,並保留有弋陽腔與崑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說唱的曲調和民歌、樂曲、時代曲、小調等民間小曲。

粵劇的腳色行當原爲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10大行,“省港大班”時期精簡爲“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粵劇的表演藝術保持了早期“過山班”粗獷、質樸的特點。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斗、滑索、踩躋、運眼、甩髮、髯口等方面的絕招。武打以“南派武功”爲基礎,包括剛勁有力的靶子、手橋、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臺功。

粵劇的著名演員早期有參加太平天國起義,後建立“大成國”自稱平靖王的二花臉李文茂,創建粵劇同業行會“八和會館”的老生鄺新華等。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是被稱爲“薛馬爭雄”的年代,文武生薛覺先和醜生馬師曾對粵劇的革新都頗有貢獻。他們和小生白駒榮、小武桂名揚被稱爲粵劇“四大家”或“五大流派”(加上演醜的廖俠懷)。實行男女合班後,上海妹創造了粵劇女腳特有的抒情唱法,後以紅線女影響最大。同時,廣州的羅品超、文覺非、陳笑風和香港的新馬師曾、何非凡、林家聲等也都各有擅長,頗有影響。

現在你是否感受到它的內涵了,是否品味到它的韻味了,不如你也向我介紹一下你的家鄉戲吧!!!

  篇三:描寫中國戲曲的作文700字粵劇

我本來是不喜歡聽粵劇的,總是覺得曲中敲打的樂器發出乒乒乓乓的聲音,簡直就是在製造噪音,唱曲的人在那兒咿咿呀呀的,不知道唱什麼,反正就是感覺很吵鬧。我外婆卻是一個粵劇謎,幾乎每天都會去公園聽“私夥局”唱曲。看見外婆這麼如癡如醉,我懷着質疑粵劇魅力的心情,決定上網去了解一下粵劇文化。

原來,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說過“崑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把粵劇與中國最古老的崑劇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和讚揚,從此,“南國紅豆”成爲粵劇的美稱。

粵劇又稱“廣東梆黃”、“廣東梆子”、“廣東大戲”,發源於佛山,其源流可溯道明嘉靖年間。舊時,佛山的粵劇戲班有一個慣例: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個戲班都會返回佛山,解散舊班底,重組新班。而新班的首場戲定要在祖廟萬福臺上演,審閱通過之後,新班纔可以乘着紅船下到廣東四鄉演出。粵劇結合廣東本地民間曲調,吸取弋陽腔、崑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戲曲的優點,逐漸發展形成,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等地。隨着廣府人徙居海外開枝散葉,粵劇也變成了世界上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可謂有華人的地方必有粵劇。

看來是我不會欣賞粵劇這一人類文化遺產,是我誤會了粵曲所蘊含的文藝特色。粵劇簡直一個無窮無盡的海洋世界,以後我還要多點去了解粵劇文化,掌握更多粵劇知識,讓身邊的人都認識粵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