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三年級作文 > 三年級風俗作文彙編六篇

三年級風俗作文彙編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風俗作文6篇,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風俗作文彙編六篇

三年級風俗作文 篇1

每年春節,人們都會按照歷代風俗舉行一系列的活動。

開油鍋與蒸年糕

到了快過年時,我們都要開油鍋與蒸年糕。開油鍋要炸角仔、蛋散、煎堆等其他食品。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洗邋遢”是一句廣東話。意思是說年二十八這天要把家打掃的乾乾淨淨,把自己洗得乾乾淨淨。準備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吃團年飯

吃團年飯是在年三十,一家老到少要聚在一起吃飯。團年飯中,菜式要有魚,還一定要有剩餘,用來表達年年有餘的意思。

拜年

拜年是在年初一到年十五進行的',從年初一開始,小朋友就會到長輩家拜年,對老人說:“身體健康,壽比南山。”對有工作的說:“工作順利,步步高昇。”對生意人說:“生意興隆,財源茂盛。”對結婚而未生子的人說:“早生貴子,身體健康。”等許多。長輩就會把利是錢分發給很多小朋友。小朋友拿到利是錢就可壓歲,不怕妖魔鬼怪,因爲壓歲的“歲”與“祟”皆音,驅走妖魔鬼怪。

拜完年後,春節活動就算結束了,等待我們的是元宵活動了。

三年級風俗作文 篇2

春節傳說之三: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風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風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風慣。

守歲風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三年級風俗作文 篇3

我們的家鄉風俗很多,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裏,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裏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上牀睡覺。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牀,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迴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薰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着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爲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三年級風俗作文 篇4

春節然而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裏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曆法,然而靠“觀象授時”,然而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爲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爲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於歲首的故事,臘月和新春,正然而“秋收冬藏”以後的農閒季節,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這天的話來說,就然而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麼春節到底然而怎樣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方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但然而,天陰雨霧,影響測量,之後,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雲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爲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爲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明白後,忍不住帶着日晷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然後於然而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說:“期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光,建立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狀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後,明白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於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衛抓住了,祖乙明白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然後此刻正然而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之後,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曆,之後爲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然而爲了紀念萬年的。

此刻我們過年也有一些習俗,如倒貼“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三年級風俗作文 篇5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來了,我想:今天,秋天來臨了,是豐收的季節,好多水果都成熟了,我最愛吃的梨也成熟了,我建議大家去梨園梨過這個中秋節吧。想到這兒,我就對爸爸、媽媽、姥姥、姥爺說:“我們去剛剛豐收的梨園去摘梨吧。帶上一大盒月餅在梨樹下吃過這個中秋節,該多好呀!”“嗯,這個建議不錯。”姥姥、姥爺說,“好,就這麼定了。”爸爸說。所以一家人帶着月餅出發了。

在去梨園的路上,兩邊的果樹都結滿了果子,進了梨園所在的村子,路兩邊的景象讓我驚呆了,每一顆果樹上都滿滿的結着果子,每個果子都穿上一身塑料大衣,防止蝗蟲。到了梨園,下了車,打着傘,就感覺到陣陣秋風吹拂到我的臉上,進了梨園,我有了一個新發現:剛進村子裏的時候,果子都套的是透明塑料袋,可以看見裏面是蘋果,現在梨園裏的梨卻套的.是紅色的紙袋子,我想:因該是便以區分吧。我把我的發現告訴了媽媽,媽媽說:“你真細心。”我好開心呀!

看到果園裏枝葉茂密的樹枝上掛着一個個的梨,微風一吹,好像吊着許多鈴鐺一樣,一陣沁人心脾的清香迎面撲來,讓人饞涎欲滴,見到這個情景,不由分說,我快步來到樹下,想自己摘幾個梨解解饞,可沒想到,這些梨娃娃好像專和我作對,不管怎麼拽,就是不下來,姥姥見狀連忙阻止我:“這樣可不行,要是硬拽會把梨柄破壞,就會影響明年梨的產量。”我趕緊隨着姥姥示範的樣子用手握住梨,輕輕地往上一託,梨柄會很輕鬆地離開樹枝,梨就摘下來了。就這樣我們輕鬆的摘了一筐又一筐,雖然很累,可我看到梨娃娃一個個在樹枝間晃動着身子衝我笑,勞累已經跑到九霄雲外了。

摘完了梨,就掏出月餅開始吃,味道很多,有芝麻餡兒的、蛋黃餡兒的……真好吃,吃完了,就下雨了,本來還想着在梨樹下多呆一會兒賞月呢,可是現在不行了,所以我們就依依不捨的回家了,我想:“要是今晚的月亮能出來就好了,想着,我就不知不覺的吟誦起了我曾學過的那首關於月亮的詩: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這個中秋節過得真快樂呀!

三年級風俗作文 篇6

俗話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特有的民風民俗,我在中國地圖上選定了一個我不大熟悉,不大瞭解的地方——山西。山西與北京是近鄰,在我們湖南省北部。

我在網上查找了一系列有關山西的民風民俗,有趣的是,山西也有與我們相同的一些民俗習慣,例如:成婚時,雙方家門前都必須貼雙喜(囍),意味着雙喜臨門;大年初一忌掃地,且不能從裏往外掃;吃飯時不能敲碗碟,這是乞丐的.行爲;山西民俗不光與我們的民俗有相同之處,不同的是:男女結婚要吃歲數餃子,通常要吃歲數+2個餃子,男女競賽,誰先吃完就意味着以後誰管家,呵呵!

山西通常以麪食爲主,很少有葷菜,即使有葷菜,也少不了麪食的搭配,什麼古交油麪兒、陽曲折餅,聽著名字都讓人垂涎三尺,雖然我不太愛吃麪食,但這些食物還是吸引了我,真是抵擋不住吃的誘惑啊!不僅是吃,晉戲、等民間工藝和戲劇也在山西廣爲流傳。

在網絡上,有網友說山西省並不受到國家的重視,外地人也不看好山西人,嫌長相太醜,但我認爲,不管是什麼人,來自哪兒,都不應該以貌取人。後來,我發現山西也有考上985,211等重點大學的人,誰又能不佩服呢?

通過這次收集山西的民風民俗資料,我明白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深刻含義。我也希望各個民族、各個地方的傳統文化能永遠的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