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留下最真切的北京記憶

散文:留下最真切的北京記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1W 次

有記憶的城市纔是豐滿的城市。北京是一座有記憶的城市,但是北京的記憶,卻不一定足夠完整。因此,日前首都博物館開始聯合媒體,面向北京市民徵集北京的“城市記憶”。這種記憶是伴隨自己生活幾十年的物件:大到傢俱、生活用品、書籍、服裝;小到照片、錄像、錄音、繪畫、手稿、日記、論文等實物。

散文:留下最真切的北京記憶

經海選勝出的市民家庭,將有機會帶着這些實物和故事,走進首博的展覽大廳,展示自己家庭生活的變遷以及與生活的這座城市息息相關的情結。

這是一件簡單卻難能可貴的事。必須承認,現代化的一個負面後果是,大量能夠成爲城市記憶的建築、道路、商鋪以及家庭物品,隨着城市的改建、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消失於歷史雲煙。北京也不例外,古城樓、傳統飲食、文化風俗,在過去幾十年時間中或人爲消除,或自然消亡;如果不是近年來一批社會有識之士的大力呼籲和保護,老胡同、老北京藝術、飲食,甚至舊傢俱、舊玩意兒,如果不是有意識地保留,恐怕真的要成爲教科書裏的想象,或者收藏家們倉庫中不見天日的寶貝了。

然而,城市記憶是屬於全體市民的。無論是官方收集,還是少數有識之士傾囊保護,他們畢竟只能涵蓋城市歷史保護的一小部分。在藏富於民的現代化進程中,城市中最有價值的歷史、實物、文化藝術形態,都越來越多地集中到普通公衆的手中,並進而形成了城市記憶的多元化。在這種情況下,要保留最完整的城市記憶,還需要更多的公民參與,形成一種“公民博物”意識。

在不少歐洲國家,除了公共博物館和政府保護,“公民博物”已經成爲保留國家和城市歷史的一種重要形式。由政府、基金會或者博物館出資,支持公衆收藏家族、地區和國家的某一種特定歷史產物,小到建立家族性的收藏地,大到捐贈給公共博物館,都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城市保護形式。

這種形態實際上最廣泛地提升了民族素養,把公民教育的課堂建到了每一個家庭中,更增加了公衆的城市認同感。

其實,近年來,“公民博物”在中國不少地方也屢現萌芽。當年流行大江南北的“老照片”系列出版物,就是“公民博物”的影像體現。問題在於,中國社會仍然缺少一種氛圍,能夠鼓勵和支持“公民博物”。

片面追求現代化的結果,總是率先着墨於所謂的“現代行爲”,忽視了公衆對城市記憶殘存的熱情,也忽視了公衆作爲城市記憶主體這一事實。否則,我們的很多博物館,就不會總把北京的歷史敘述,定格在王朝興廢之中。

“公民博物”不但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與城市發展歷史息息相關的大量印記,而且能夠從最廣泛意義上完成社會動員,讓公衆意識到自己是城市的主體,能參與到保護城市記憶的行動中去。

而對今天的北京來說,“公民博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就是對公衆的城市記憶保留行爲,進行初期的教育和啓蒙。

這能夠讓公衆認識到,沒有記憶的城市是蒼白和虛弱的。城市的記憶不但在我們的腦海裏,而且在我們的手中,我們的行動中。

北京是什麼?古都、皇城、千年文化所在,可是,我們憑什麼向後人證明這些?除了那些依然聳立的城樓、古牆、護城河,恐怕還得留下點像樣的物件,來告訴我們的子孫,我們曾經是這個城市的一分子,我們也曾經爲這個城市創造了完整和豐滿的記憶。

這樣的城市,才真實而屬於全體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