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識味品酸菜散文

識味品酸菜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一、識味品酸菜

識味品酸菜散文

記憶裏,小時候一到冬季,北方農村家家戶戶都要貯存白菜,漬酸菜,那是一大家子人四五個月的佐飯菜蔬。雖然單調,但是一方面經濟實惠,另一方面對於北風煙雪,大雪封路的寒冬臘月,畢竟飯菜無虞了。

醃製酸菜的主料是白菜,古名菘,原產南方,唐宋後傳入北方。《菽園雜記》載,明朝初期已”盛生於燕”,”京師每秋末,比屋醃藏以御冬”。這屬醃酸菜的起源吧。

《食味雜詠.北味酸菜》也記載了酸菜的製法:“寒月初取鹽菜入缸,去汁,入沸湯瀹之,勿太熟。”

其實醃漬酸菜過程相對簡單,選取那些棵大心實的青幫白菜,去了外幫,碼進乾淨缸裏,逐層鋪鹽,注滿清水,最上層壓上青石。有的人家還要在頂部封好口,便於發酵。前幾日看一刊物,說酸菜含有極高亞硝酸鹽,最好醃製時放入些維生素c,可以起降解作用。不過想來,農村人絕不會有這些講究,更不會興沖沖跑去藥店買來Vc,扔進缸裏。

酸菜缸最好擱在涼爽之地,屋裏別太熱,那樣菜放不住,只能爛掉。也不宜放室外,北方冬天零下20攝氏度的低溫,酸菜漬出的水會結成冰坨,菜不易發酵,恐怕缸也會凍裂吧!

大約個把月,小棵酸菜基本漬透。將菜捯個,從底下選一兩棵,瀝盡水分,待用。

將酸菜棵一葉葉掰開,平刀拍打,再橫面剖兩三刀,碼好後順切,絲要細,吃時方有味道。

我的曾外祖母是個做事細緻之人,她年愈八旬時,臘月裏仍下到廚房,看她那也六十多歲的兒媳切酸菜,抱怨着酸菜絲切得太粗……那也成了她在世上吃的最後一次酸菜。

父母忙時,我負責做飯。有時也燉酸菜。我憑着平時看媽媽切酸菜的樣子照貓畫虎地切,竟也有模有樣。偶爾被奶奶瞧見,直誇:“我孫子切的酸菜比有些粗手笨腳的女人還細”!誇得我心裏像三伏天吃冰棍,每個毛孔都舒服。

現在中年以下的人很少漬酸菜了,人口少,冬天南方菜和當地棚菜隨處可買,酸菜也不再是必備的冬儲物了。況且商場有現成的切好的酸菜,倒也省去不少麻煩,只是那味遠沒有自漬的讓人感覺有那種純純的.味道。幸好老父老母還健在,每年都會漬酸菜,還能品到比較純正的年少時的滋味,若老人都過世時,恐怕就難吃到了吧!

燉酸菜火要硬些,農村燒大鍋,滿滿一鍋菜要燒一個多小時,最好用五花三層肉來燉,但肉不宜下太早,否則吃時就看不到肉了。可先將整塊肉放鍋裏和酸菜一起煮,待燒開鍋時再將肉塊撈出切片,最後再下鍋就好了。

與酸菜相伴,最宜的當屬血腸。小時候父母買來豬的頭蹄下水,將腸子摘洗乾淨,灌入精心配製的豬血。放鍋煮七八成熟,再切片置入酸菜鍋,與白肉、綠菜、寬粉等相配,實爲美味。

現在除了飯店,很少有人自己灌血腸了,相對而言,新民血腸最受歡迎,吃起來鮮嫩鬆軟,爽口沁香,不過不大好買,原來新瑪特賣,後來撤了櫃。想吃時我需乘公交到大東副食才能買到。

如果在菜中放入大骨棒,端上來香氣繚繞,色澤誘人。大骨肉顫巍巍,絲絲縷縷,涇渭分明;酸菜晶瑩剔透,油花閃爍,吃入口中,口舌生津,不由得想起那句東北味十足的吆喝:"翠花,上酸菜!"

北方冬寒季節長,室外冰天雪地的日子,三五人圍坐在熱熱的火炕上,放一炕桌,幾個毛菜簇擁着熱氣騰騰的大碗酸菜,一壺老酒,聊些家長裏短,那種溫馨幸福該是多麼讓人豔羨啊!

酸菜像遼寧人的生活,看似簡簡單單,實則內涵豐富;又如遼寧人的性格,堅韌,樸實,熱情。它不如淮菜粵菜之精雅柔和,卻以自身的個性孕育着黑土地上兒女一代代茁壯成長着。

  二、中秋話月餅

月兒漸圓的日子,收到幾份友人贈送的月餅。那月餅包裝精美,外盒套內盒,沉甸甸地。拎着這份份心意興沖沖歸家,打開。五仁、豆沙、蛋黃、榴蓮、鳳梨……應有盡有。

輕輕掰開一塊五仁月餅,放到嘴裏,咀嚼,甜得發膩。牙本來就千瘡百孔,自然禁受不住糖衣炮彈的侵襲,不一會兒疼得我皺眉苦臉,再難下嚥了。

作爲一種傳統美食,月餅雛形最早出現在唐代。起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聯繫起來,寓意家人團圓。

俗話說得好,“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北宋大詩人蘇軾曾詩詠月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有多少文人墨客在中秋夜,品餅賞月,吟詩賦文,那畫境情趣,讓人百味雜陳。

在詩人筆下,圓圓的月餅融合着水的“神韻”,經歷了火的“考驗”,多了柔情溫情,成了家族團圓的象徵,也見證着和諧生活的美景。

兒時的記憶中,每過中秋父母一定要讓我們吃到月餅,雖不是高檔美食,但一定要滿足我們一年一次的願望。

記得一年中秋節時,父親去外地出工,工地發了兩塊月餅做午餐,父親捧着月餅聞了聞,那油香那餡味透過包裝紙沁入心脾。他細心地將月餅放進衣兜,又用手摁了摁,嚥了口唾液,然後喝了一大杯涼水,空着肚子就去幹活了。

下了工,父親急忙吃口飯,請了假,走了幾十里路匆匆趕回家,將揣在懷裏帶着他的體溫的月餅掏出來,遞到我們面前。眼看着我們哥幾個狼吞虎嚥地分吃了那兩塊月餅,母親含淚聽父親說了事情的經過,埋怨父親餓肚子幹活,不顧惜身體。父親笑了:“今年過節沒空買月餅,別讓孩子留啥遺憾……”

吃了碗剩飯,父親下半夜又急忙趕回了工地。

那是我記憶裏最好吃的月餅啊!

父親也曾嘗試着自己給我們做月餅。買來模具,和好面,用花生仁、瓜子仁、芝麻、青絲玫瑰等加油攪拌成餡,包好後放入模具中,製成生餅,沒有烤箱就用大鍋烙。那烙制的月餅,說實話,沒有買的月餅好吃,但省錢。我一邊在竈口燒火,一邊聞着烤餅香味,充滿了渴望……

長大了,手裏有了錢,生活境況越來越好,不僅過節,平時想吃啥,到超市也能買到。中秋節前,妻子問,買點月餅吃不?我還未開口,女兒已嚷嚷,不買不買,沒人愛吃。我笑問,你小時喜歡吃蛋黃餡的呢?她搖一搖頭,早厭了……

月餅是吃不動了,還有正月十五的湯圓,五月初五的糉子……老祖宗留下的傳統佳節還有多少象徵符號讓人記得?

淡淡的惆悵涌上心頭,擡頭望望漸升起到中天的皎潔明月,我摘了兩粒葡萄放入口中,又咬了一口月餅,細細地品着……

已是中秋,天漸涼了,心卻暖暖的……

  三、遲暮獨無言

幾天未見一樓的鄰居大爺,我和妻嘀咕。她想了想說:“可能串門去了。”

鄰居大爺姓張,老家原來在農村,侄男少女都在那邊,對這位住在市內的叔叔很是尊敬,逢年過節老老少少來不少人,一下子將老人住的屋子外院塞得滿滿的,歡聲笑語震天。更多的時候則是老倆口裏出外進,各忙各的。

太太聽力不大好,說起話來粗門大嗓,有時逢人還愛聊兩句,和別人嘮嗑淨打岔,每次和她說話我都要把聲音提高八度,她還愛問個沒完,所以不消半個時辰,我已聲嘶力竭,比給幾十個學生講課還累,趕快找粒含片呷上,才舒服點。

遠遠見了總要躲躲,老太太倒眼尖,看見了就朝我喊:“今天沒去上班?”我急忙迴應:“啊!啊!”一邊頭也不回地鑽進樓內。

老倆口平日不咋說話,各做各的事,很少一起出入。有時老太太問老爺子,他也只是哼幾聲,不多說。時間長了老太太就不怎麼和老爺子聊天,每天忙着洗洗涮涮幹自己份內的事。兩人吃飯吃不到一起,他喜歡葷菜,無肉不歡,身體卻偏瘦;她喜歡蘸醬菜,卻長得胖胖的。

老爺子喜歡侍弄地,種花植樹栽菜,不大的小院被他規劃得井井有條,而且常附帶着延伸到房前屋後的公共區域,除草澆水施肥……春夏時節奼紫嫣紅,恍如花園,蔥蔥郁郁,生機無限。每有閒暇置身於這片小園,滿眼五彩繽紛,着實讓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

大爺愛花護綠之情勝過愛子女之心。一天早起,我正在書房讀書,忽聽樓下吵吵嚷嚷,起身往外看,見大爺氣得臉漲通紅,正掐腰怒斥,吼聲震天。不遠處一中年女子手握一棵綻放的月季尷尬地站在花叢旁解釋:“這花到冬天也得凍死,我拿回家是救它一命……”

老爺子聲音顫抖,在原地走來走去:“每年冬天都會有防寒措施,開春也沒看到哪棵死了。那是我花錢買來栽上的,是讓大家欣賞的,你想據爲己有,太自私了!”

匆匆趕着上班上學的大人孩子也停下腳步,將責備的目光投向那個女人。她不再辯駁了,將花草草埋下就奪路而跑了。

大爺一邊嘟囔,一邊重將月季花種好,又澆上水,纔回了屋。

平時澆水鋤草的活,老太太從來不幹,或許是大爺囑咐過,或許是她想不起來幹。大爺曾和我閒聊時說,當初他老伴是廠花,知識分子,追求的人很多。他自己沒多少文化,屬於高攀,全憑當年一手好廚藝再加上是車隊隊長,有點實權,才追到手。大爺說這話時,老太太坐在旁邊,白淨淨的圓臉上笑意盈盈,似乎又回憶起青春往事。

一天下班回家,見老太太正急步往外走,就大聲問道:“大爺又回老家串門啦?”

老太太神色嚴肅,搖着頭說:“腦血栓,住院了!”

我心頭一緊:“前兩天還好好地呢,嚴重不?”

“正觀察呢,我在院裏晾被,讓他搭把手,結果摔倒了!”老太太嘴裏說着話,腳步可未停,全不似平時走路不緊不慢的樣子。

幾天後,一樓屋子裏外又熱鬧起來,細聽,是大爺出院了,孩子們都跟了過來。

第二天早起,見大爺正哆哆嗦嗦地往園裏澆水,身體瘦了許多。我跑過去幫忙。大爺忙不迭地說:“不用不用,唉,住院幾天,地都旱得要冒煙了!”一邊說着一邊彎身拔起草來。

女兒大包小裏地拎着來看老人。然後就能聽到老爺子的抱怨聲,怨老太太做飯太晚,怨做的菜不合胃口,女兒笑着安慰老人:“我給你做。”老爺子說:“不用,我還不餓。”在嗔怪中一家人走進房間。

寒露時節,老人種的作物開始收了。由於旱情嚴重,產量明顯不如往年,老人掂了掂那點收成,一臉失落:“唉,明年換點花生種吧!”老太太動了動嘴脣,沒說啥。不過閒下來時也會揹着手上園子裏轉轉,卻很少干涉什麼。

晚秋時節,夕陽斜照着牆角那叢美人蕉,葉片有的已漸枯黃,有的依舊碧綠,那枝頭上綻放的花在風寒中依舊鮮豔,不屈不撓地傲立着。陽光下花與葉的身影在地面上留下清晰的倒影,不禁讓人想到皇甫訪《題美人蕉》詩:

“帶雨紅妝溼,迎風翠袖翻。

欲知心不卷,遲暮獨無言。”

其實,相濡以沫一輩子,很多時候抱怨嗔怪是愛,相伴無言也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