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產茶區曾是殖民者掠奪的對象隨筆散文

產茶區曾是殖民者掠奪的對象隨筆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在景洪的一次交談,甚至惹惱了幾個茶客,他們衝我們咆哮道:“你們不是研究歷史的嗎?翻翻書就知道,那邊產茶的地方,原本就是我們版納的,被法國人搶過去了至今沒有歸還,搞得現在十二版納都不完整。”

產茶區曾是殖民者掠奪的對象隨筆散文

這種滿懷遺憾的嘆息,李拂一在《佛海茶業概況》裏也如此表達過:“十二版納,原包括思茅、六順、鎮越、車裏、佛海、南嶠、寧江、江城之一部,及割歸法屬之猛烏、烏得兩土司地。至近今所謂之十二版納,則以前普思沿邊行政區域爲範圍,即車裏、南嶠、佛海、寧江、六順、鎮越等縣區及思茅之南部,江城之西部。其猛烏、烏得兩土司地,早已不包括在今之十二版納之領域內矣。”

在中國一個鎮與老撾一個省因茶聯姻的背後,有着更爲揪心的歷史。從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上看,豐沙省呈“凸”型頂在中國地圖上,也像錐子般刺痛了國人的神經。這凸出來的區域,約有3000平方公里原屬中國領土,晚清被迫割讓給法屬老撾。因爲這裏太靠近茶區,在中法談判之初,就引起了關注。

1895年6月,雲南著名的士人、時任翰林院編修的陳榮昌(公元1860年—公元1935年)上書光緒帝,問詢大清與法國換約事宜,是否包括割讓普洱、蒙自等地,又是否允許法國人開辦錫礦廠。他示警朝廷,法國人“必圖利於茶山”。

清廷回覆說,沒有這回事,割讓之地並非普洱、蒙自等邊地,而是猛烏、烏得兩土司之地。

猛烏、烏得兩地,就在今天豐沙省境內。至少在當時的清廷看來,割讓這些地方是可以承受的損失。但陳榮昌的警告暗含的憂慮也許是:這樣一來,原爲中國中央政府所嚴禁的茶種外流將無法避免,會帶來巨大災難。近代中國面臨着內憂外患,雲南茶山也不能自外。

1856年,杜文秀和李文學起義,控制了大理和哀牢山。起義造成的混亂長達21年,甚至有4年時間他們直接佔據寧洱城,控制了普洱茶通向西藏和東南亞的市場通路。1895年,猛烏、烏得割讓給法國後,法國對通過老撾銷往東南亞的茶葉徵以重稅,甚至一度禁止茶葉通過,導致雲南茶葉銷量銳減。

晚清以來,西方國家爲了在中國之外開發、種植茶園,不斷派遣“植物獵人”到中國盜取茶種。在他們持續的`努力下,華茶終成域外之物,由此帶來的世界茶葉格局變化影響深遠,並持續至今。

是時,中國茶已經被印度茶壓得喘不過氣來。從1888年開始,印度茶在出口額上,已經全面超過中國。如果法國人再深入到茶區腹地,那麼中國茶業的空間將會被進一步擠壓,中國茶的“摘山之利”必將成爲美國人口中的“稽古之詞”。

這種危機意識,不只是存在於晚清,直到今天在國人思維之中依然沒有消除。

2007年出版的《普洱茶原產地西雙版納》,作者詹英佩在布朗山發出感慨:曼糯的布朗族與緬甸的布朗族炊煙相望,同樣的民族,同樣的生態環境,緬甸沒有古茶園,但曼糯卻有大片古茶園。她因此說,開闢茶園是車裏宣慰使年代的經濟發展大計,是一項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