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哲理散文:生命的雙重價值

哲理散文:生命的雙重價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提及生命這個詞語,我有些茫然。生命是什麼?是城市裏那些由鋼筋水泥土構成的建築線條,還是化工廠裏那黑色煙囪不分晝夜的沉重呼吸?抑或是世人所公認的生存法則和那些條條框框的規章制度?我不得不承認,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裏,我對生命的理解已經模糊了,那麼我改到哪裏去尋求幫助呢?

哲理散文:生命的雙重價值

於是,我想到了它,一株生長在崖邊的古樹,冬走春至,夏始秋初,它保持着不變的姿勢。霧靄來過,流嵐來過,虹霓來過,它喜而不戀;寒潮將至,風雷將至,霹靂將至,他惡而不避。它堅守在自己的土地上,直到有一天,生命離它而去,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生命便是一個不斷承受的過程,這期間,幸福、喜悅、苦難、傷痛常常不期而至,這往往不是人的意願所決定的,而只有當你張開懷抱坦然面對,並把它們作爲特殊的財富積累時,你才能以微笑的姿勢堅持自己的信仰,最終實現自己的追求,這時候你的承受纔有了價值,生命也就因此有了意義。

在我看來,屈原是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的。他沒有經受住因罷黜而帶來的痛苦與抑鬱,卻是爲證明自己的清白而投身汨羅。或許自殺可以卸下他心靈的'重負,但卻不可能是他得到永生,因爲在他選擇逃避的時候,生命於他已經失去價值。然而,後人卻推他爲聖賢,特設端午節而紀念他,這又是爲什麼呢?我想,這不僅僅是出於對他"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同情,更多的應該是因爲推崇他傑出的才華,崇高的德行和高尚的人格,就像人們能理解"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風更護花" 一樣,人們也理解了屈原博愛的情懷。原來,生命的價值不僅侷限於擁有生命個體的水平上,它還有更高層次的意義,那就是:爲他人,爲社會,爲整個人類史作出的貢獻。我們姑且稱之爲 "整體價值"

生命既然有它的雙重價值,那麼,對於一個個體,是不是一定像屈原那樣不能兼而有之呢?我認爲不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被災難的篩子狠狠地扣在了身上,但他認爲用這不比引節,死 "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當面對同僚的嘲笑與冷眼時,他咬緊牙關,默默立下誓言,於是在某個清冷的早晨,或者是某個酷熱難當的午後,總有一個身影行走於大街小巷之中,"網絡天下放軼舊聞".夜幕降臨的時候,他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來不及吃些東西,便從書囊中取出自己蒐集到的資料加以整理。昏暗的燈光下,他用寂寞伴隨着睿智,將厚重的歷史凝於筆端,譜寫出一首史家之絕唱。他不僅實現了自己的目標,而且也對中國文學、史學做出了自己巨大的貢獻。同時他的事蹟,也爲後代讀書人廣爲傳頌,鼓舞支持着他們在困苦中艱難前行。正是由於堅持,司馬遷才成就了他人生的個人價值,又實現了貢獻於社會的整體價值。由此說來,生命的雙重價值是可以兼而有之的。

有很多人認爲,當今時代沒有了封建的君主專權,沒有了森嚴的等級制度,人生價值是很容易實現的,實際上並不然,如果說苦難很難承受,那麼比苦難更能承受的是誘惑,因爲它不是你咬一咬牙就能挺過去的問題。而如今的社會,誘惑多多,你只要稍不留心,便會誤入歧途。而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爲意識的享樂葬送了自己,否則,你的生命就會失去價值。

深思古人的事蹟,回味他們的意志品行,我們不難受到這樣的啓示:作爲一個擁有生命的人,一定要活出真正意義上的價值,無論是個人價值還是整體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