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康霞塘鉅變散文

康霞塘鉅變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說起康霞塘,我有一種特別的情感。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自然村,人口沒有過百,卻在我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康霞塘鉅變散文

2018年4月22日,經潘維生同學組織,塘墀中學1973屆的畢業生30多人,分乘五輛小車,浩浩蕩蕩地來到了離城區五公里的廣豐區豐溪街道黃家淤村的康霞塘遊樂場所。上午陽光燦爛,空氣清新,黃家淤的入口處已是車流滾滾。吳禮敏開了一個七座的商務車,用來接送同學,他辦的鋼構件工廠設在橫峯,工程遍佈全國,年產值已超一個億。我乘坐的是翁曉華的車,一路歡快挺進康霞塘深處。在這裏,映入我眼簾的是一片蒼翠的綠色,和那美麗的大門的桔紅色。孩子們在大人的陪同下,涌向了遼闊的滑草區。整個山坡都是滑草區,上面種植着綠油油的毛毯似的草皮,看上去非常養眼,踩在草地上,感覺也非常舒服。這裏就是名揚全市的上饒飛虹滑草場。

據這裏的人說,要進行滑草活動的人們要走到半山腰,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坐在一個特製的“腳盆”裏,向山下飛速滑去,在體驗速度和激情中享受快樂的過程。在速滑的滑道上,不時傳來孩子們的歡樂的尖叫聲,還有人們對於滑草場的讚揚聲。如果說人間有天堂的話,我認爲第一個就要把滑草場算上!

我們都是大人,滑草就不玩了,大家環視着康霞塘的周圍,我的記憶漸漸地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康霞塘。

那是七十年代初期,我在塘墀中學教書。那時還叫大石五七中學,招收的是高中學生。1971年春季,招了三個班近180名新生,我任其中三班的班主任。到第二年,大石和塘墀分開兩個公社,因我們學校的所在地是塘墀,所以學校改名爲塘墀中學。我們高一的三個班,到1973年畢業時,只剩下100多人。微信時代來臨,慢慢地找到原來的同學,大家在一起成立了一個羣,但是目前人數只有40多人。今天來到這裏的是其中的30多人。

當時,全國都在貫徹五七指示,學生學工學農,參加生產勞動是必修課,我們在農村,主要是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學校在康霞塘有二三十畝沙質土地,這些地是1968年改造豐溪河時的灘塗圍進來的,沒有列爲生產隊的`田,估計當時就給了學校,成爲學生學農的基地。但是基地的田高低不平,低處常年積水,深及人腰,高處是一塊麻地,沙質土壤,不經旱,高低相差大約三米多。校長叫毛仁旺,是一個農民出身的民師校長,幹勁十足,他的目標就是把這二十幾畝地,改造成旱澇保收的良田。那時,全國農業學大寨,學校也不例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學校一百多名師生,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改田造地勞動。我們的任務就是把高處的麻地的土挖出來,再一擔一擔挑到低窪的地方填上,開始的勞動任務比較重,每週勞動二天,後來改爲一天,學生按班級出工。爲了抓工程進度,對於下雨天也會作適當的調整。就是說,下雨了,不能出工,就在學校讀書。如果天晴了,再補上勞動課。

毛校長很賣力,除了下雨天,他幾乎天天都跟班參加勞動。在他的帶動下,各班都很積極,雖然沒有具體的任務,象多少立方,或多少擔,但同學們都爭先恐後,不會偷懶。那時學制短,高中時學生都還小,是十五六歲的樣子。我也和學生一起參加改造農田的勞動,我的體力也好,在全國上山下鄉的形勢下,在大學臨近畢業時,我曾去農場勞動鍛鍊了二年。

康霞塘的土地就在毛校長的領導下,逐漸地平整起來,“滄海”已經遠去,“桑田”近在眼前。到1973年,基本可以種水稻了。後來,這塊地給了下放塘墀的知青班耕種。知青班解散之後,又給了新設立的一所農業中學。後來,農中也沒有辦了,就收歸鄉政府作爲公有土地。邵金有是73屆的學生,家就在黃家淤,後來,做了村支書,再後來,符合政策轉爲國家事業編制的幹部。這次,他作爲東道主,邀請全體師生到康霞塘參觀,也近距離感受我們曾經奮鬥過的地方的變遷。他參加了這片土地的改造,也參與了這塊土地的開發,對於康霞塘,他也最有發言權。

我們在闊別了四十六年之後,再一次來到這裏,沿着豐溪河邊的新的河堤,慢慢地行走,來到流淌過我們青春汗水的康霞塘,我們的心情格外的好。女同學擺好了姿勢,笑容滿面走進了我的相機,男同學們用健康的臂膀迎接明媚的春天。春風吹拂着岸邊的楊枊,遠處,滑草場裏的大人小孩仍在那裏嘻戲,無數的紅色的藍色的大蓋晴雨傘下,是新時代的康霞塘人在銷售各種飲料和果品。我似乎看到當地的人民已過上了小康的生活。這裏的百姓,有的去滑草場做工作人員,過着領工資的生活;有的在這裏擺攤設點,成爲自食其力的個體勞動者;有的開辦家庭農家樂,兼做了城市人才有的的餐飲娛樂服務。總之,康霞塘甚至整個黃家淤村的羣衆都找到了一條致富的道路。不知道康霞塘那個叫阮正高的學生現在在哪裏,今天沒有見到他。是外出經商?或者在哪個城市安家?又或者在哪個農家樂等待我們?沒有答案,留待今後再找找他吧。

我們這一羣遊客,是一個特殊的羣體,我們和康霞塘有着不解之緣。昔日的農村康霞塘,今天的城市遊樂場,康霞塘和共和國一起成長。我們改造過的那塊的沙地,已融入大片的綠色當中,根本分不出來哪一塊是我們的農田基地。放眼四周,草木茂盛,鬱鬱蔥蔥,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一點也看不出當年貧脊的樣子。這是一種多麼巨大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啊!

中餐和晚餐都設在黃家淤農家樂山莊,在山莊,拍一張大合影,把大家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宴會上,師生們其樂融融,大家舉杯慶祝我們的這次重逢,同時也預約今後再次相聚。歲月如歌,前程似錦,讓我們用自己的力量,去續寫新的篇章,去重鑄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