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淇河明珠荷花村的散文

淇河明珠荷花村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總喜歡在暮秋時節,沿着故鄉的河行走,總感覺淇河就是一位詩界仙子。看着淇水悠悠,就想起鄧麗君的歌,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願順流而上,她在水中央。

淇河明珠荷花村的散文

在商朝時期,淇水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有時,感覺到有一位騎着瘦馬的白鬍老人,掛着灑瓶子,走街穿巷,聽鄉村野曲。淇水之春,柳樹吐翠,白鬍子老人,聽到野曲就記下來。

淇水之畔,有一個明珠小村——荷花村。

在我的記憶中,最早聽說荷花村,還是在紅旗渠報上,說荷花村有荷花了。攝影的朋友,打電話過來,說咱去荷花村拍荷花吧。這是第一次到荷花村,記得那是一箇中午,兩個人赤腳,趟着淇水,拍了平生第一次的荷花。後來,還曾寫過一篇《拍荷記》,也是從荷花村開始寫的。

荷花村就像從天際走進了我的視線,有時沒有事,就上網查過荷花村的歷史。第二次走進荷花村,是來品味荷花村的美食,那就是淇河鯽魚。在淇河之畔,簡易的河邊院子裏,簡易的房子中,一口大鐵鍋,坐在竈臺上,用的還是原始的柴草,裏邊燉了幾個小時的鯽魚。當我們來到時,主人領我們先到淇河邊,這裏看到有一艘鐵皮的船,兩邊綁着槳,主人還特意穿上打魚的黑皮衣。輕輕解下綁在一個木頭上的繩,輕輕推着小船,主人一下子就跳上小船。

這就是淇河的漁民,好象從詩經中走來,淇水悠悠,檜楫鬆舟。

一會兒,主人給每個人端上來幾條小鯽魚,細細地品嚐,真是色香味俱佳。對於山地小城裏長大的我,儘管不喜歡吃魚,但淇河鯽魚之美,還是會常時間回味。

也曾在冬季,走進淇水之畔,那是來尋古的'。

相傳村上有個叫王祥的人,家境貧寒,生活艱辛,母子相依爲命。不幸其母又哭瞎了雙眼,臥牀不起。嚴冬來臨,其母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對王祥說:“兒啊,我快不行了,真想喝口鮮魚湯。”十多歲的王祥,對母親十分孝敬,就出門到雪封冰凍的淇河上,想用自己的體溫來融化冰層,獲取鯉魚。當他寬衣解帶,坐臥冰牀之上,忽然聽見身下冰凌的斷裂聲。王祥挪了挪身子,只見身下化開了一個小洞,兩條鯉魚從洞中蹦了出來。王祥喜出望外,雙手捧着鯉魚回家,母親問他這麼早就回來,是如何逮到魚時,王祥一五一十地將前後經過說給了母親,母親又見鯉魚雙目噙淚,連連稱奇,頓生了憐憫之情,讓兒子把魚用清水洗了洗,然後將鯉魚放回淇河。母親只喝了一碗洗魚的腥味湯,眼睛竟然神奇地明亮了,病也好轉。原來這是王祥臥冰注鯉孝母之舉,感動了淇河魚王,命其公主上來搭救王母性命。

走在荷花村,有時看到結冰的河面,輕輕地、小心地走上去。觀看四周,靜靜的,彷彿王祥就在冰面上。一會濃一樣的霧吹過來,我也置身霧中,好象身子飛出了靈魂,在淇水上空飛舞。

古樸的小村,也是孝文化的傳承者。

立春已過,河面溶化,春天姍姍來到荷花村,儘管還有一點寒意。但是,荷花人擁抱春天的心,已走來。

正月十五元宵節,十里八鄉的人們,人人手裏,都是拿着製作好的河燈,早早地來到村裏的大橋上。那鄉下人制作的河燈,各種各樣,有的用舊瓶子,有的在木頭四周用明紙圍上,中間釘個釘子,上面是各種各樣的蠟。在明月的夜色中,人們望着奔流的淇水,一個個小心地把燈放在水面上。隨着河燈的遠去,人們在岸上,默默地在心中,祈福。也許小姑娘祈福明年找個心上人,小夥子找到一個美女媳婦,中年人祈福年年有財,老年人祈福人人長壽。更有不少小孩子,看着河燈走遠,更是沿河而追,一直追到好遠好遠。夜色已深,還有不少人在橋上,守着淇河,就像過歲一樣。

這一河的河燈,就是一河的祝福。遠遠地望去,就好象是在天上的銀河中,飄渺、空靈、悠遠。

我不知荷花村存在了多少年,悠長的歲月中。過去,淇河八景,就有兩景在荷花村,朝聞陽臺晨鐘,夕伴雷音暮鼓。

最美的就是在早春,順着淇水,看沿河柳樹吐翠,看春鳥飛翔,春草在水中漂動,桃樹在河中島中盛開。可惜我不是徐志摩,沒有他的才情,寫不出人家那康河之韻。我也只有早早地起來,沿河而去,走在淇水之畔,在荷花村,看這個美麗的小村子,三面環水,一面依山,山青水秀。當太陽升起,漸漸地,好像從遠古而傳來的鐘聲,那就是陽臺寺的晨鐘。

而在秋季,夕陽西下,雷音寺前的社戲,還沒有散。十里八鄉的百姓,還在看戲裏的才子佳人。我卻輕輕走在雷音寺的院中,看古樸而簡易的神殿,我沒有走進殿中,信步而上,只是想敲一下寺中的鼓,想像一下,鼓聲傳出寺中,傳向很遠很遠的地方。

淇水,是我故鄉的河,有時感覺它就是北國的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