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一種文化在文明裏消失的散文

一種文化在文明裏消失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曾記否?在夜深人靜的燈下,鋪一紙素箋,細細描摹自己的心事、情感、祝願,給遠方的親人、朋友或戀人,或滿懷牽掛,或滿腹憂傷,或滿紙纏綿……完了後,細細摺疊,裝入信封,粘好封口,貼上郵票,小心翼翼地投入郵筒,然後是漫長的等待。可是,曾幾何時,這種等待不再。

一種文化在文明裏消失的散文

作爲一種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載體——書信,在近十多年來,幾乎要走向消亡的邊沿。是什麼造成書信文化的迅速消亡呢?是人類科技文明的進步。信息化時代引領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生活日新月異。電話手機和網絡走人千家萬戶,逐漸普及,不曾想卻成了書信消亡的罪魁禍首,想來應該不是發明家的本意,但它卻真實地發生了。於是,一種文化在人類科技文明成果中逐漸消失。

書信的歷史源遠流長,漫長的歷史產生了漫長的文化積澱。書信文化應該誕生於文字成熟之後,但有關書信的記載卻始於春秋戰國。書信,顧名思義就是書寫在紙上傳遞信息給特定對象看的文章。但漢代之前是沒有紙的,所以漢代以前的書信是寫在竹簡上的,稱爲“書”。書信最先用於軍情的傳達,逐漸發展爲朝廷政客們寫給皇帝的政治公文,進而走入千家萬戶,爲大衆所接受,所發揚光大。李斯的一篇《諫逐客書》,旁徵博引,滔滔雄辯,力勸秦王別幹傻事,千古流傳。司馬遷一篇《報任安書》情感激憤,讀之使人蕩氣迴腸。後來,有些書信是寫在布帛上的,“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把情書寫在布帛上,塞在魚肚裏,寄給遠方的心上人,這是多麼天才的浪漫。讀唐詩宋詞,我們可讀到“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惆悵,“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酸楚,“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的深婉。打開《曾國藩家書》,三百多篇,宛如一部鴻篇鉅著,諄諄的教誨,深刻的思想,儒雅的修養,使人受益匪淺。讀《傅雷家書》,我們能讀出一個父親對兒子的厚重父愛。聆李春波的《一封家書》,叫人淚溼沾襟。許許多多的書信文章穿越漫漫的歷史長河,成爲不朽的經典,至今仍滌盪着我們的心胸,陶冶着我們的情感,震撼着我們的靈魂。

書信的種類繁多,分門別類起來比較複雜,但按內容卻大體可分爲:軍事密函,政府公函,商業信札,日常應酬信件,家書,情書……可見,不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都可能會與書信接觸。年少時,隔壁大嬸,拿着一封外甥寫給她的來信,要我給她讀。其書法瀟灑,文筆老成,情感真摯,深情地敘述童年的驚喜,少年的`苦難,中年的輾轉與漂泊,字字含情,聲聲催淚。不知不覺中,我對這位陌生的寫信人肅然起敬。讀大學時,那時的年輕人談戀愛,流行寫“情書”,有情人之間你來我往,遂成一道風景。一個小小的信封,外貼一張小小的郵票,裏面裝着或甜蜜蜜或刻骨銘心或火辣辣的情話。靠着它,我們那一代人就這樣談情說愛。那時,電話也是有的,但電話畢竟有些奢侈,打個電話還要在磁卡機前排隊,於是,大家還是習慣寫信。因此,書信曾經被大衆所接受的程度之普遍,實在是任何一種文學無法比擬的。

書信最大的特點是保密性和文學性。書信是寫給收信人看的,其他人不能染指,它便於異地交流。在那個沒有電話、手機和網絡的時代,書信自然成了人們交往的最好工具。書信有嚴格的格式,一封好書信就是一篇好文章,好文章可以千古流芳。然而,時代進步很快,電話、手機、網絡似乎一夜之間在國人生活中普及了,也似乎一夜之間人們就忘了寫信這種交流方式了。於是,逢年過節,想起親朋好友來,大家習慣發個短信,表表問候,表表心意,或打個電話,嘮嗑嘮嗑,交流感情。誰如果還寫什麼書信,那簡直就是老土。然而,我們在跟朋友打電話、聊QQ時發短信息時,基本不具保密性,且語言口語化,沒有組織性,沒有條理性,更別說文學性了。電子郵件等可以取代書信嗎?當然不能。電子郵件一般被我們用來傳遞照片,應用文檔等,很少被用作寫信,特別是寫家書,寫情書。而且,人們在寫信時,寫信人的情感通過他的筆跡,他修改的痕跡,表露得很真實,這是電子郵件無法取代的。所以說,一種文化在當代文明裏日漸消亡。

在我家的書櫃裏,嚴嚴實實地封存着大學時與妻戀愛期間互相寫給對方的幾百封情書,看到它們,總能勾起我們對過去漫長的由相戀到結合的美好回憶。可是,今天,以致永遠,我可能很難再給妻寫一封情書了,也很難寫一封家書給年邁的父母了,亦或寫一封情感洋溢的信給友人了。

我想,我們的時代是進步了,但我們的情感卻變得有些浮躁,有些膚淺,有些不值得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