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善在李家大院》

散文《善在李家大院》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對於萬榮李家大院,對於大宅主人“李善人”,並不陌生,少年時代已知曉,源於其當時是運城師範閻景分校所在地。在那個年代,中專師範類的院校,頗受來自農村的學生青睞的,因爲早早畢業就能爲家裏分憂的。李家大院,曾經是我們爲之奮鬥嚮往的神聖地方。初中畢業的我,報考了閻景師範,也通過了學校嚴格的面試。可後來父母說男孩子還是上高中吧。就這樣,惜別了與李家大院的緣分。當時在心裏還許久埋怨父母包辦我的事兒。

散文《善在李家大院》

當李家大院開發對遊客開放時,心裏那個塵封的情結重新打開,說什麼也要去拜訪拜訪我們這位河東的李善人。金風爽,假日長。寬敞的國道上,車流如梭;加油站內,偶聞問答:“去哪?”“去看李家大院!”去看李家大院似乎成了一種時尚。

曾聞有一種旅遊方式名曰“佔領”。人們意切切,步匆匆,只待人身一到,快門一按,使自己的影像與當地名勝合於一幀,便完成了“佔領”之遊,確也是來去如風,瀟灑如雲,無可厚非。私忖之:既已輕身出門,爲何不能更從容、更充實,讓心的寰宇、思的天地容納古今變遷、地域風情?竊以爲我們這片黃土地,最先從混沌中醒來,幾經燦爛,幾經昏暗,幾經輝煌,凡凝結成一景一勝,必有耐人尋味之處,但願你能去追尋、去品味,去承接數千年一脈相連的潺潺清流。

像養在深閨無人知曉一樣,當李家大院解開她蓋頭時,便展現出中式建築的古樸,西式建築的典雅,官宦花園的大氣和宅主人的睿智與善舉。我急切的腳步邁進李家大院暗藏玄機的迷宮,李家大院的故事,與孤山的風一起,輕輕地浮現在我的眼前。

明永樂年間,一位名叫相里百泉的陝西省韓城縣人(後演變爲李姓),東渡黃河,挑着兩個籮筐隻身落戶原萬泉縣薛店村,以纏簸箕扎籮底爲生。又看到其子孫李文炳開始棄農經商,做起了土布的生意。具有經商靈感的李家子孫,如同江河行舟,博擊急流險灘,以自己的睿智、精明,分別在閻景村創建“通順誠”、“通順興”、“敬信義”商號,從現買現賣的小商人轉爲批零兼營的坐商。經過幾代人的苦心經營,李氏家族生意已遍佈山西、陝西、甘肅、寧夏、上海、北京、天津等15個省市。在博覽館一組照片中我看到蘭州的商鋪佔到半條街,客商雲集,賓朋滿座,生意繁忙異常。這些數據且不去考證,但確實令人心頭一動。這個時期,目不識丁且不熟商道的莊稼漢,能“吞吐萬匯,兼納遠近”,方顯晉商的氣度和魄力。

立於雄偉的“廣善門”下,仰望“慈善世家”匾額,凝神思索,彷彿李家恢弘的歷史場景、豐富的文化底蘊與雄厚的經濟實力,浮現眼前。如今,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百年晉商文化的鴻篇鉅製的李家大院,被滄桑歲月厚重成一處佳景勝蹟,以一種寵辱不驚、閱盡滄桑的氣度,接納着紛至沓來的四面八方遊客。

走進李家大院,你確實難以想象,蜷縮在村子深處的院子竟有這等神奇。層樓疊院、鱗次櫛比的建築,經百年風雨的剝蝕,更顯滄桑與厚重,那眼花繚亂的磚雕、木雕、石雕,刀法嫺熟,技藝精湛,雕樑畫棟,各具特色,煞是顯赫,處處彰顯着晉南民間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臨門、松鶴延年、耕讀傳家、富貴平安等吉祥之義,顯示出了主人濃厚的志趣與情趣。那豐富多彩的大院文化,是重負着華夏文明的一脈相承,是曾經的生活與文化碰撞交流的功不可沒,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發展圖騰,是演繹着歷史歲月永恆前進的經典。讓你在斑駁間透視它昨天的繁華,在陳舊裏回味它厚重的歷史,在滄桑裏解讀它的內在精神……

隨着如水般潺潺流淌的人流,我踏在李家大院的古老的石板甬道上,漫步在大大小小布列有序、具有北方四合院典型建築風格的院落巷陌,觸摸裝飾考究、堅固耐用的拱門房屋,仰視精雕細琢、古樸典雅的木雕石雕,欣賞西院那別具一格的歐洲哥特式建築……青青磚瓦堆徹古宅,竟然沒有宅院深深深幾許的寂寞惆悵之感,倒是強烈地領略到一種心胸開闊、心態從容之感。有人說,傳統的四合院藏風聚氣,精緻的大宅門接地通天!此言不虛。不禁爲李家當時開明的思想、超前的市場意識、勇於接受西方文化的態度感嘆時,我像一片葉子一樣被人流涌到了一座照壁前——“善”字壁。山西大院星羅棋佈,各有千秋。正如人們所說的:喬家有名,王家有院,李家有善,堪稱晉商三蒂蓮。真正使李家自豪的,不是世人豔羨的金銀財寶,也不是美輪美奐的豪宅大院,而是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善行善舉。

“但將榮辱連家國,未敢豐盈忘苦寒。”多少年來,李氏家族善行數十代不間斷,他們對孤獨老殘體恤關照,對普通鄉民仁義爲懷,對地痞小偷感化歸正,方圓數百里人都稱之爲“李善人”。當地流傳一首民謠《萬榮有家李善人》:

人之初來性本善,李家善事千千萬。

家就住在孤山根,善行天南和地北

……

清朝手裏就有名,大善小善他都行。

賑災呀,舍飯呀,河津北山拉炭呀

……

家人不穿綢和緞,舉債縮食爲舍飯。

學堂廟堂育嬰堂,堂堂事情都捐上

……

老蔣炸了花園口,難民多的沒法數。

糧票發到難民手,李家舍飯處處有

……

漫步在掛滿紅燈籠的廊亭下,每個燈籠上面的“善”字,給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心靈感染力。據說:“光緒三年河東大旱,麻雀都餓得從樹上掉下來。李家決定傾囊解救周圍13個縣的災民。於是,李家所在的閻景村就成爲河東民間賑災救助的中心,大批銀元和糧食調往各地,絡繹不絕的災民前來李家開設的賑災點吃飯。這一善舉,‘李善人’的聲名不脛而走,傳遍了黃河沿岸河東大地。或許從那時起,李家院落屋檐下的燈籠就標上了大大的‘善’字。”

人們走馬觀花,向前涌淌,我卻徜徉在李家大院的“善”字壁前,這道照壁正中凸顯一個偌大的善字,四周寫有365個不同字體的善字,猶如繁星熠熠,滿壁生輝,遊客紛紛在壁前留影。“這幅照壁爲清代道光年間所建,是全國獨一無二的磚雕善影壁。我們常見的有百壽影壁、百福影壁,而李家大院的善影壁確實是一份沉甸甸的善文化遺產。長久佇立,凝視被歲月磨蝕已顯斑駁的365個“善”,心靈漸漸感覺到的是一種震撼——整整的365個“善”,一定是李家先祖對後輩子孫一天一善、天天行善的告誡和希冀,

也或許,善字壁的'創建者還有更廣闊、博大的意圖吧?建築是久遠的書,是物化的記憶,是精神沉積的藝術瑰寶。李家人把善影壁建在自家巷道的首端,目的是爲了告誡和教育後人,進門出門不忘勤修善心,多行善事。遙問亡魂,追問仙人,敢問先人,面對當今滾滾紅塵,物慾橫流,真假慈善,你有何看法?請問斯人,面對李家大院的今天,你有何感慨。

如果遊覽李家大院,僅僅爲李家的超遠眼光、市場意識而感嘆,爲李家北方四合院、南方徽式建築風格和西方的哥特式建築而流連,爲李子用和英國女子麥氏的愛情故事而讚頌……終也不能探尋到李家幾代人的精神和多少年來被河東人們津津樂道的筋脈。一面善字壁,雖然只是磚雕的照壁,但它正是縈繞在李家大院上空行善樂善的魂魄,如一曲綿長、遼闊的嗩吶調,響徹在晉南這塊土地的上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在李家大院,“善”字隨處可見。氣勢宏偉的“廣善大門”,門樓上的牌匾題寫着“修德爲善”,別具風格的廊子內懸掛着“論善名言”,高大的照壁上鑲嵌有365個字體各異的“善”,聯界名家題撰的一幅幅楹聯……

仁爲福地一生樂;善作良田百代耕。

守東平王格言不外爲善二字;送司馬公遺訓只在積德一端。

義德永炳三生路高山仰止;慈善常開兩扇門大道景行。

仁德永炳三生路高山仰止;慈善常開兩扇門大道景行。

有限人生應以良心挑日月;無窮世界當留至善寫春秋。

善本商家氣象仁風習習還播雨;信爲歷代榮光德業煌煌總勵人。

擁林千頃眼底蒼浪方悟種德若種樹;存書萬卷筆下瀚海才知做文即做人

一部滄桑身後留,畫樑幾許,依山獨秀;百年風雨門前有,善畝萬千,與我同耕。

……

林林總總,盡在善字中。“李善人”不是李家某一個人,而是李家數代人,是李家那個“善人羣體”。李家人行善的境界被總結爲二十字,那就是“善無大小、善無多少、善無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圖報”。慈善是李家的微笑,慈善是李家的情感,是李家不滅的魂魂、是李家不易的信念。

人心向善,恆古不變!但善在何方?

我久久地徘徊在“善”字壁前,撫摸着一個個形態各異的磚雕“善”字時,愕然明白:善在足下,在身邊,在心裏,在博愛萬物,在存誠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