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五九遇知己散文

五九遇知己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記得是在一九五九年,那年我正好二十歲。參加工作三年,因爲在航校成績前三名,民航總局決定在甘肅省靜寧縣建一個民航無線電導航電臺,選中我帶隊去建臺,建好後就當了導航臺主任。靜寧縣是隴東一個縣城,不大,五九年時只有一條街,導航臺在西關外,走到縣城中心大約十五分鐘。那時年輕,喜歡讀書,縣裏沒有圖書館,只有到新華書店去。說到讀書,我在初中時就養成了習慣,那時,父親是北京圖書館(現在的國家圖書館)負責羣衆閱讀和書籍編目工作的,每週六都在文津街老館址一進門的大殿前舉行國內外作家、學者文學演講會,會後有著名演員和著名播音員朗誦會上講到的著名文學家的代表作片段,由此,愛上了讀書。初中,我學習成績保持在60分以上70分以下,主要精力都用在讀課外書上了。在靜寧縣工作三年,幾乎每週都要去新華書店三次,除了讀書,每次還要買幾本,那時書很便宜,大部頭也就塊把錢。我的工資算是中等的,月薪75.60元,大約一個月下來三分之一用在了買書上。宿舍裏有一個書箱子,是我自己設計的,箱子從中間分開,可以立在桌子上,合上後,就是一隻可以搬動的木箱子,便於調動工作時隨身走。

五九遇知己散文

我繼承了父親寫各類筆記的習慣,因此,每看完一本時也都會做讀書筆記。我還有個習慣,看不懂用書籤夾在那裏,第二次、第三次……再讀時,再深入,這個習慣很管用,多看幾次就懂了,而且印象深刻。難怪古代私塾小孩背古書,不懂也得背下來,我體會到,多讀多背一定能在某一天突然開化。書店也有很漂亮的書籤賣,幾分錢一個,因此,我讀書也就記住了父親告誡的,愛護書,不能折角,用書籤。

也就是在靜寧縣遇到了知己。那是五九年,在新華書店裏。

五九年,中國新華書店總店出版了一本雜誌,名叫《多讀好書》,正逢世界讀書日,想起了這雜誌,我翻開我壓箱子底的紙張已經發黃了的筆記本,果然有記載,創刊號上首頁有矛盾先生的文章:《推薦好書還須好文章》,只有七百多字,切中要害,主要是呼籲多寫一些書評之類的推薦作家和書籍的文章,向廣大讀者介紹好的書籍,帶有那個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新鮮感,現在說來也有現實意義。我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了系統地讀書,古今中外,多個學科,概莫能外。古代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點不假。買書也就養成了買有保留價值的、名著之類的書。《多讀好書》雜誌,就是我遇到的顏如玉,遇到的知己。

翻開我的一大摞筆記,雖然年代久遠,還是有新的啓發。好似又聞到了清涼山上讀書聲,聲聲喚醒懵懂人。學問路既人生路,書中風月無人爭。

比如《陰謀與愛情》的題目下,我記載着:作者席勒(1759——1805),德國著名詩人、劇作家、美學家和歷史學家。《陰謀與愛情》通過宰相之子斐迪南與平民音樂師的女兒露伊斯的愛情悲劇,反映了當時社會封建統治者的陰謀殘暴和主人公們對這種制度的反抗精神。宰相瓦爾特的職位是通過謀殺前任所得,爲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勢,瓦爾特趁公爵由於政治需要準備娶一位女子,可是公爵的情婦英國女人米爾佛特夫人不答應,於是,瓦爾特宰相要自己的兒子和公爵的情婦結婚,以解公爵之圍,達到討好公爵從而控制宮廷的目的。兒子斐迪南拒不從命,決心和路伊斯結婚。但是瓦爾特的祕書伍爾牧想佔有路伊斯,就和瓦爾特合謀設計逮捕了路伊斯的父親提琴師,要挾路伊斯給侍衛長寫一封假情書,並要求發誓不泄露,以作爲釋放她父親的條件。事後斐迪南發現了假情書,又得不到路伊斯的解釋,於是毒死了路伊斯,自己也服了毒。在彌留之際才知道了真相。

我也特別喜歡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1792——1822),他在十八歲時寫了一首長詩《麥布女王》,我錄下了幾句特別喜歡的詩句:

男人和女人,

滿懷着愛和信心,

平等地、

自由地,

純潔地……

登上道德的高峯。

我也特別喜歡俄國作家果戈裏(1809——1852)的《欽差大臣》和《死魂靈》;喜歡印度詩人泰戈爾(1861——1941)的《暮歌》;喜歡大仲馬和小仲馬,喜歡《三個火槍手》。喜歡《福爾摩斯探案集》除了讓人的大腦飛快地運動,還得到了精準的語言描寫營養。

國內作家,除通讀多少遍的衆多名著:四大名著、三言兩拍、唐宋詩詞、元明戲劇外,特別給我印象深的是矛盾的《蝕》,那是他的處女作。巴金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不知爲什麼,我只記下的是小說中的“穩、忍、冷、狠”四個字,大概是談戀愛的技巧吧,其實也是概括了人性的典型性。

真正讓我更加受益走上寫作之路的,除了這些大量文學作品吸取了營養,還從哲學和文學理論中得到了寫作的真諦。我在筆記中做了大量的摘錄。

文心雕龍》、《隨園詩話》、《閒情偶記》《宋元戲劇史》……和外國的《別林斯基論文集(1958年出版)》、《生活與美學(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著(1957年出版)》、《杜勃留波夫選集(1962年出版)》、《歌德談話錄(1978年出版)》……。這些著作使得我豐富了文學寫作的`理論和實踐。有志於文學創作的仁人志士應該讀一讀。

總的來說,就是文學創作來源於生活。

歌德說:藝術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隸。”他提倡文學來自現實生活,應創造出高於生活的“第二自然”。又提出了“特殊中表現一般”,“把握和表現個性的東西是藝術的真正生命”,十分推重現實主義寫作方法。反對主觀病態的消極浪漫主義。第一個提出了文學是世界文學的口號。

別林斯基他認爲藝術的本質“在於再現現實”,而“爲藝術而藝術”只不過是“遊手好閒的懶漢的玩物”,提出了“用形象和形象思維反映生活和文學創作的典型性是創作的首要任務”。指出“典型同時是一個人和許多人,一個面貌和許多面貌”的集合,從而揭示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創作方法。想想古今中外長久存在於讀者中的名著,不是都是這樣用典型人物“記錄”了現實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生活嗎。

車爾尼雪夫斯基針對當時黑格爾及其流派的唯心主義美學觀點,提出了“美是生活”之一的著名唯物主義命題。美,是獨立於人們意志之外的客觀事物,而美的觀念纔是人的主觀產物,又因爲人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指出“任何事物,在我們那裏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生活,那就是美;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多麼簡單又深刻的理論。所以,我總是關心一切生活中的事物,觀察一切,即使是街上見到有兩個人吵起來、菜市場賣菜的討價還價、公交車上竊竊私語、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以致在醉酒特殊狀態……我都要駐足觀看、細細傾聽、認真琢磨,豐富我的寫作生活中的典型性素材。

杜勃留波夫則主要闡述了文學的社會本質,文學必須有一種特質,體驗生活和與生活息息相關。

這裏也不得不說說有關詩話的話題。我總以爲,現在,尤其是網絡上,對於詩的規律和韻律,尤其是寫古體詩詞,要求過於苛刻。甚至(不好意思,一家之言)規定一首詩詞不得刊登非得X首才行,你沒有,就必須再“寫出”另外的幾首才行。這等於是說,詩詞可以不從生活中來,確實也在一些網站上看到了爲此而強拼硬湊的詩詞作品,實際上助長了寫作和生活無關、脫離的理念。我的詩詞寫的不好,但是我的詩詞都是生活的提煉。而古代大詩人的好的詩詞作品,也都是生活中來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仔細想想擡頭望明月、汗滴禾下土、蜀道難、夢遊天老、兵車行、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詞人的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正如唐代詩人賈島寫的:“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毛詩序》是古代一篇議論寫詩的文章。提出“詩者,志之所之也。”“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磋嘆之;磋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南朝梁鍾嶸的《詩品》是一篇詩論專著。他就認爲“應以吟詠性情”來表現生活中的真實情感。認爲真美爲好,反對“用事用典文多拘忌,傷其真美。”提倡“滋味說”。唐司空圖著作《二十四詩品》,要求詩歌達到“不着一字,盡得風流”,“超以象外,得其懷中”的效果。

這裏只是寫出了一小滴筆記痕跡,我就想說,多讀好書,於生活、於品格、於道德規範、於做人做事以至個人文學愛好,都是百利無一害的,關鍵即使多讀那些好的書。

這樣,才真正感到有一種美麗叫做寂寞,有一種解脫叫做與世無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