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篇一: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席捲一空,而真正的自己,是不會隨時間、甚至死亡而改變的。如果你在追尋人生的答案,或是你在嘗試解決人生的一個難題,或者你就是處在一個停滯的階段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也許就在一本心靈淨化與成長的書中,你會有心領神會的一刻,因而答案自動浮現。這本書就是華語世界第一本心靈小說,由臺灣著名靈脩大師張德芬女士所著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內容,就是描述女主角若菱怎樣在迷失自我的路上重新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它是在不知不覺之中,慢慢的淨化你的心靈。在自序中,作者以一則故事開始:“有個男子一天下班的時候,經過一條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僅有的路燈下找東西。她非常慌張,着急地在找,讓這個男子不禁停下腳步,想助她一臂之力。‘請問你在找什麼?’男子問。‘我的車鑰匙,沒有它我就回不了家了!’女子焦慮地說。‘你大概在哪個位置,怎麼掉的?’女子指向另一個暗處,說:‘在那兒掏錢包出來的時候掉的。’男子詫異道:‘那你怎麼不在那裏找?’女子理直氣壯地回答:‘那裏沒有燈呀,怎麼找得到?’”這是一個看起來很可笑的故事,但它卻很好的讓我們來思索:其實我們在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樂時,常常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子一般,找錯了方向。因爲我們尋找的地方,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的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求解答和快樂,結果卻都是徒勞無功,原因就是:我們找錯了地方!

這本書非常通俗易懂,文字簡單,語言簡練,以一位都市女白領若菱爲主角,描述了她向一位老者學習並重獲新生的歷程。若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家庭關係不和,工作不是非常順利,各種因素讓她心情異常壓抑,覺得自己命苦而又無力改變,好像全世界都在與她作對,無法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她的情況真的跟現實中很多人很想像,或者說她就是我們的寫照。你是否發現我們常常因爲學習上、工作上的一點挫折而憤懣於胸,是否發現我們常常因爲別人的惡言相擊獲不擇手段而火冒三丈,是否發現我們常常因爲事情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發展而懷疑自己或歸過於別人?書中告訴我們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當你對什麼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着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管有多麼的讓人難以接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我最喜歡的一段話:“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爲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是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只有你才能救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映着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

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哪些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在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對於剛剛走出校園,踏入職場的我來說,這本書所教會我的東西是那麼的可貴。說實話,在學校裏一直出類拔萃的我,在強手如林的職場中,有點迷茫有點手足無措了。首先,自己在學校裏所學的知識基本上都派不上用場,什麼都要重新學起。一股巨大的壓力席捲而來,我有時都不知道到底該往什麼方向使勁,我的特長到底在什麼地方呢?我變得有點急躁,內心的負能量逐漸積攢起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些對生命、對生活的認識,以及做人的態度與原則,讓我學會了更寬容、更包容,讓我學會了時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與情緒,讓我在心靈成長的路上又有了新的進步,讓我開始真正的關心自己,並且學會如何真正的關心自己。讓自己的心慢慢平和,沉澱下來,去慢慢體會喜悅、和平。真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做好你自己最重要。最後,我想感謝這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我掉進了脆弱的泥潭,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懷才不遇,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於是我卸掉身上揹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篇二:《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淺顯的把它理解爲兩個意思。

(1)外面只有你一個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一個來完成。

(2)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就好像世上只有你一個一樣,勇敢一點,做更好的自己。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才知道這話的意思是: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這本書我看的既艱難又容易。容易的是,它是一個銜接很順暢的故事,所以很好看下去。艱難的是,裏面有好多“專業的術語”甚至到現在我也理解不了;更艱難的是,看的時候有點點震動:原來,瞭解自己是如此痛苦的一個過程。有些時候,我好像感覺到自己所有的過去和思想都被顛覆了。這本書我看的緩慢,靠着每天睡前的時間終於把它啃完了。如果可以,再看一遍當然是好的。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這本書不錯,至少在某些方面給我一些提示,讓我做更好更快樂的人。它告訴我真我就是愛、喜悅、和平。書中還有一個理論就是“心想事成的祕密”,通俗的說就是想什麼就會有什麼。那麼,向世界竭力證明自己的價值,是每個人時刻都在想的事情。

易地而處,活於世上,我們真的不需要對世界作出任何解釋,世界只接受我們對自己的評價罷了。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有多麼的好,其實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我會爲外界的事或喜或悲,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不會學着接受,更別說什麼思想與身體聯結了!我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篇三: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前些年,我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朋友給我推薦了一些心理學的專業書籍。當聽到《遇見未知的自己》這個書名的時候,內心頓感新奇,單是書名就深深吸引了我。在閱讀之前朋友告訴我想要學會感性的認知周邊,這本書可以找到答案。於是,我在學習閒暇間,迫不及待的打開了這份神奇的禮物,開始了內在心靈成長的漫漫旅程。《遇見未知的自己》是臺灣女作家張德芬的成功力作,於2007年6月在臺灣出版,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

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明線暗線雙線結合的形式講述了主人翁心靈成長的歷程,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讓我們一同走進張德芬,品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搭乘心靈成長的列車,達成身心靈的和諧統一。腦海裏一直有個念頭兒,總覺得《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上帝送來的禮物,在打開禮物的過程中我收穫了許多許多?從小到大,我們產生了很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思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當你對某一類的人或是他們的行爲特別有意見的時候,就是一種自我的投射行爲,也是一種逃避策略,所以又一個觀點產生了:“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沒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於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多年來,我都被一種叫強迫症的心理疾病困擾,失去了快樂,失去了陽光,在我心理身體幾乎崩潰,感覺前途茫茫之時,我在圖書館看到了一些心理書籍,通過閱讀,我懂得了許多快樂幸福的方法,身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感覺有了脫胎換骨的感覺。雖然現在還有時病發,但是總體上還是處於可以調節的狀態。快樂就是一種選擇,是天堂還是地獄,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自我的認知有幾大的力量。來看一個邏輯推理公式:A(事件)—B(信念、想法)—C(結果),A永遠是中立的,因爲同樣的A,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會有不同的C出現。所以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想法,和圍繞着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而已。這就是著名的ABC認知理論。《遇見未知的自己》,還讓我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人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

所謂的三件事,不只是單純的三件事,而是看問題的三種視角。老人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要淡然悅納。他人的事,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性,尋找內在的真我。管好自己的事情,看似是自私的,實則是大愛無私的。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語言、行動、習慣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會給別人添麻煩,就是愛別人,更是愛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纔有能力去管別人的事。人一生追求的歸納起來只有幾個字,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真我,其他所有與植物館的都是生命的假象。在追求愛,喜悅,和平,真我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積蓄心靈內在的力量。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心靈更強大呢?張德芬說:“先要爲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個事情都負起全責,負起全責的意思不是說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說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我用什麼方法做到最好。能夠這樣,就會一步步累積內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變成一個更開心的人。”讓我們順從生命的規律,在閱歷中不斷成長,汲取心靈內在的力量,活出一個身心靈合一的真我!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一開始,以爲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美好的緣分。

【篇四: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介紹的是主人公若菱在經歷了生活、工作中的波折,自己窮於招架時,偶遇一位智慧老人。在老人的啓發、引導下,若菱最後終於戰勝各種困難,也終於成長爲一個不但能夠自己擺脫困惑,而且能夠幫助別人的智慧型的人。

如今社會生活節奏愈快,人們來自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壓力不斷加大。雖說“四十不惑”,但是即使四十過了,能真正做到的“不惑”的又有幾人?若菱的遭遇和困惑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可能發生,但是若菱所遇到的智慧老人卻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真慶幸自己接觸到了這部小說,開始是聽MP3,聽的感覺就是很晦澀難懂。直到讀到這些文字時,才稍感理解!其中有很多的語言讓我感到振聾發聵。

老人也保證,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醜惡的包裝,帶着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看到裏面深藏的禮物。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有糾結、失落、鬱悶甚至絕望的時候,但是當我們咬緊牙關堅持過來後,確實能發現,原來每一次事件都是一個寶貴的財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很難說它不是一件很好的禮物呀!

真我就是愛、喜悅、和平?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分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障礙的人,都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我們失去了與真我的連結,但是人類還是得要有『自我感』,於是我們向外發展,認同於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分等,而一般人所謂的『小我』、『自我』(ego)於焉產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質的東西,以尋求滿足。

看到這句話,心裏真有慚愧的感覺,因“小我”的不時突顯、膨脹,真我的不知所蹤:上週日兒子終於同意去眼鏡店,最後經過驗光配了一副175、150度眼鏡時,“自我”的膨脹使自己不能接受這件事,感覺以前一直自詡的“兒子的眼睛是我這個媽媽給保護好的”已經再也不能說出口了!兒子戴的這副眼鏡嚴重傷害了我的驕傲!而且一個曾經的淘氣小男孩幾年之間變成一個眼鏡先生,我實在不能夠接受如此突兀的變化?!

而我又怎麼能不接受這樣的變化呢,不接受的結果就是自我折磨,小說還在告訴我們“所以破解情緒障礙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第一個層面的臣服,就是接受事實,現在要做的是第二個層面的臣服了--臣服於你因事件而衍生的情緒,不要與它抗爭。"

我也只好慢慢地“臣服”於這件事了……。

讀了這本小說,有如遇見那個未知的自己,一直以爲是別人的自己!於是曾經的很多困惑都釋然了,很多事情都不再那麼耿耿於懷了。

天高氣爽,雲淡風輕,心的天空明淨如水。

【篇五:《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曆程都沐浴着溫暖的陽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會有貴人爲你撥開雲霧,通達了悟。那些遺留在心裏的困惑和陰暗,揮之不去,凝結成黑壓壓的烏雲,遮蓋住我們原本明亮無染的心空。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靜下,實則一直很痛苦,在家裏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是他們的希望。在中學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老師眼裏的好學生,精益求精是我們奮鬥的口號。而在大學,衡量一個人得標準變得多元,再想爲自己標記一個閃亮的標籤很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隨着人潮不自覺的走着,解開各種身份的束縛,我一時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遇見未知的自己》,幫我重拾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我掉進了脆弱的泥潭,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

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懷才不遇,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

於是我卸掉身上揹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讀她的書的時候,有一句話確實震撼到我,也瞬間讓我覺得很可怕:“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情,從生理學角度來說,我們的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聯繫,比方說,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慘痛苦等等,那麼你就在重複的爲那張神經網絡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我在想,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不開心的那條神經應該很粗吧,也至此讓我決定,往後無論碰到什麼事情,都要把自己的心態調成最佳,要樂觀的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人一生追求的歸納起來只有幾個字,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真我。在追求愛,喜悅,和平,真我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積蓄心靈內在的力量。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心靈更強大呢?張德芬說:“先要爲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個事情都負起全責,負起全責的意思不是說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說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我用什麼方法做到最好。能夠這樣,就會一步步累積內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變成一個更開心的人。”讓我們順從生命的規律,在閱歷中不斷成長,汲取心靈內在的力量,活出一個身、心靈合一的真我!

【篇六:《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讓我感觸良多。這是一本關於都市身,心,靈脩行的書。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小我,什麼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麼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我們在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東西?”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茫然時我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追求權利?財富?健康?看完後我才明白。正如老人所說,我們人類所要人類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出來!——愛、喜悅、和平。人類追求的東西,像權力啦、財富啦、健康啦,最終目的還是在追求喜悅與內心的和平。看完後我才懂得快樂與喜悅是多麼的不同。是啊!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後,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又是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語。“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所以我們必須時常檢視自己的思想,挑戰自己的信念。當我們不得不面對各種不好的事情時,產生的所有負面思想都只能讓我們自己更狼狽而已。我們得想想,當我們的手指着別人批評的時候,有幾根手指對着我們自己呢?這個時候老人教導我們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臣服,因爲任何程度、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徒勞無功的。而臣服往往會給你帶來不可預見的好處,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正因爲你把能量充分關注於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你脫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歡的情境。”“所以破解情緒障礙直到,最重要的是臣服”

“記得,每個發生在妳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懟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妳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妳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妳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纔會有人大肆宣揚“挫折與困難造就了他們的成功”。我們也應該學會去把那些已經或即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各種好的或不好的事件都當成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用心去體會、享受並臣服。時間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結果的。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在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質的東西,以尋求滿足。“我們現在就像一羣穴居人,在洞穴之中,爲了搶奪火把而拚得你死我活,卻不知道,只要步出洞外,我們有取之不盡的太陽能!”呵呵,多麼恰當的比喻吖!我們都未學會放下,做不到老人那般超然物外。但是,我會試着看淡一切、學會臣服、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