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不吃踅面不看線的江山散文

不吃踅面不看線的江山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8W 次

不吃踅面不看線……

不吃踅面不看線的江山散文

在合陽縣一處景區遊覽,當地導遊介紹道:“我們合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口氣真不小!但合陽人有資格這麼說話。要知道,這裏是“三皇五帝”之一帝嚳的葬身之地、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傳經終老之地、是漢隸精品《曹全碑》的出土之地,還是中國第一賢相伊尹、大禹母親、商湯妃子、周文王母親、周文王妃子的故里,而中國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中所收的305篇作品中,至少有20多篇與合陽有着很深的淵源,像首篇《關雎》所描寫的,就是周文王和太姒發生在合陽的愛情故事……合陽的人文歷史,還真是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啊!

不過,以上這麼一些合陽的榮耀,大都是那些有“身份”的人在“廟堂”、或講堂之上表述,而當地百姓誇讚自己的家鄉,所根據的,則往往是他們自己在物質和精神層面的親身感受,顯得非常“草根”、格外樸實。合陽有一種以蕎麥粉爲主料製成的麪食,名曰踅面,是當地百姓心目中一等一的舌尖享受;合陽還有一種據說起於漢,興於唐,繁榮於明、清的提線木偶戲,名曰線胡,是當地百姓心目中一等一的視覺享受。想聽聽他們是怎樣誇讚這樣兩種美好物事嗎?村野俚語有言:“不吃踅面不看線,不算到過合陽縣!”

前不久,我和一些朋友結伴去合陽探尋民間美食,對踅面,自然不能放過。說起來,此面的來頭還真是不小,它的發明者,竟然是那位“將兵多多益善”的一代名將韓信,發明的緣起,則是爲了給行軍作戰的士兵提供一種方便食品。踅面的製作並不複雜,把蕎麥粉與小麥粉按7比3的比例混合,加水攪成麪糊,用一塊小木板把麪糊在平底鍋上踅來踅去攤薄、攤平(辭書詮釋:折返往復曰踅),烙成大餅,再切成細條,即可隨身攜帶,食用時用開水衝燙加熱後,添加油潑辣子、醋、鹽、花椒粉等調料拌勻,撒上蔥花或韭菜花,便是一碗能讓你食指大動的美味了。合陽人喜歡說踅面是方便麪的老祖宗,儘管沒有證據顯示現代方便麪的發明者,是從合陽踅面這兒受到啓發,但同爲方便食品,圖方便的路數也大體一樣,嘆一聲“古今英雄所見略同”,總還是可以吧!

不過,高齡兩千多歲的踅面,從古到今一直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卻絕非由於它的輩分高,而在於它的確是一種健康、可口的民間美食。合陽人吃踅面,碗裏要加入少量用豌豆粉製作的的涼粉魚魚,這樣,不但看起來黑白相間,色彩鮮明,而且踅面入口筋道耐嚼,魚魚入口光滑順溜,口感特別有趣。更何況合陽人對踅面的調味相當考究,一碗踅面,由辣香、椒香、酸香、鹹香、蔥香(或韭花香)構成的.複合香味,在合陽人的心目中,即使算不上人間至味,也相去不遠了。

感謝合陽的朋友,在我們端着踅面,大快朵頤之時,還請來幾位線胡藝人表演。提線木偶的靈動乖巧自不消說,有趣的是,線胡的演唱,是在音樂演奏的間歇時段進行,悲愴蒼涼卻富含激情、委婉細膩又不失剛烈的唱腔,在“錚子”(一種打擊樂器)節奏鮮明的擊打聲中忽而婉轉悠長,忽而壯懷激烈。面對此情此景,我不禁慨嘆:踅面大美,線胡大美,合陽縣果然美名非虛;得飽口福,得享眼福,西安人真是福分不淺!

回西安的路上,忽然又想起前面提到的那句在合陽傳誦多年的村野俚語:“不吃踅面不看線,不算到過合陽縣。”不禁要贊一個:說的真好!而我們這些在合陽匆匆一日遊的西安人,則深深感到:吃了踅面看了線,從此忘不了合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