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人與自然的矛盾的散文

人與自然的矛盾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自從人猿相揖別後,我們人類就處於種種矛盾之中,但萬千矛盾概括起來,不外乎三種: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與社會的矛盾、人與自身的矛盾,這三種矛盾直接影響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我們只有逐漸認知這三大矛盾並想辦法日益改善並解決它,纔可能早日臻於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理想境界。在此,我主要想談談人與自然的矛盾。

人與自然的矛盾的散文

人與自然的矛盾就是人們生存上的矛盾,物質需求的矛盾,我們在享受大自然種種恩賜的同時,又不得不承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災害和壓力。

生態只能就局部而言,其實生態原本就不平衡,地球上百分之七十是水,只有百分之三十是陸地,而陸地上的生態也是有好有壞,生存環境,優劣各半。就拿我國來說,南方多雨,北方乾旱。江浙沿海多平地少礦藏,西北西南多礦藏少平地。南方植被多,西北多光禿,低緯度炎熱難耐,高緯度寒冷而少日照。貴州地區:“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青藏高寒缺氧,人們爲了調節這種不平衡,想出了許多互補的原理,例如南水北調,北煤南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工程,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這種不平衡。

野生的植物,動物早已滿足不了人們的生存需要了。獸皮,山洞難以抵禦外界的嚴寒,人們居無定所,這是原始社會,人們只能靠打獵爲生。進入了奴隸社會,隨着青銅,鐵器的發明,人們的勞動工具和技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糧食開始有了結餘,但出現了剝削制度。大部分人還是過着飢寒交迫的日子,很長一段日子裏,人們只是望天吃飯。唐朝宰相李紳作《憫農》一詩,感嘆百姓生活的艱辛與不易。千萬年以來,民以食爲天,填飽肚子始終是一大難題。所以迄今爲止,人們見面的第一句話往往是:“你吃了嗎?”並稱找工作爲“找飯碗”,丟工作爲“砸飯碗”。直至20世紀,部分發達國家的公民可能才實現溫飽,並出現了一批富翁。但即使是21世紀的今天,依舊有很多人無法解決溫飽問題。據統計,全球半數人口一天靠不到二美元生活,十億人一天的生活費不足一美元,十億多人晚上餓着肚子睡覺,四分之一的人喝不到純淨的水,約一點三億兒童從來沒有上過學,每年約一千萬兒童死於原本可以抵禦的疾病。許多人看不見藍天與陽光,生活環境髒,亂,差,有病無錢醫治,住在危房裏,甚至無房可住。

地球除了生態環境不盡如人意外,還有很多自然災害,時有旱災,風災,雪災,震災,瘟疫等自然災害發生,給災區居民造成重大損失,甚至是毀滅性的災害。黃河近三千年來決堤一千五百多次,平均兩年一次。地震,全球每年發生約五百萬次,平均每七秒一次,約有一百次造成傷害,中國近130年來,發生7.8級以上特大地震十多次,平均每十年一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二十多萬人,重傷近二十多萬人,大城市被夷爲廢墟,2008年汶川大地震,死亡九萬人,傷員近五十萬人,物質損耗八千五百億元,重建需萬億元以上。

時至今日,歷經萬千年的拼搏,隨着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在治沙,治水,防震,防疫等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但人們也不敢太過於陶醉在戰勝自然的喜悅之中,每一次我們與自然鬥爭的勝利都必然迎來了大自然的報復,各種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嚴重影響威脅人類的健康及財產甚至是生命安全。而且人們爲了發展生產力,爲了眼前的利益,人們過度使用化肥和化工原料又逐漸產生了新的矛盾:植被減少,地球變暖,大河斷流,臭氧層被破壞,造成空氣,水質,土壤,食物,建材,垃圾,噪音等一系列的污染。與此同時,在不斷提高生產力,過度開採的過程中又會出現許多新的事故,礦難,空難,井噴,塌方,車禍,核的泄漏等等,剝奪了許許多多鮮活的生命,我國每年僅交通事故一項就有10萬人喪生,平均每年死亡300多人,每1分鐘有1人致殘,人與自然的矛盾和較量正未有窮期,任重而道遠。

要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就要學會從自然界中獲取充足的生活原料,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滿足物質需要,就是要戰勝自然災害,增強抗災能力從而將災害程度控制在最低範圍內。除此之外,我們應當改造環境並且美化它們,使環境與我們人類和諧相處。因此,我們必須要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生物學家米丘林說:“我們不能坐待大自然的恩賜,我們應當向大自然爭取。”但這種爭取並非是讓我們掠奪,我們在爭取的同時必須要兼顧生態文明,考慮可持續發展。北宋思想家張載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他前年之前便意識到我們應該和大自然成爲好朋友,做到“天人合一”。1960年初,西方有識之士認識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看到了“增長的極限”,“寂靜的春天”,爲之醒悟,於是走出誤區,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新思想。

要建設生態文明應該發展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必須發展科學技術。先進的'科學技術創造了發達的生產力,發達的生產力給我們帶來了充足優質的食物,涼暖合身的衣物,便捷的交通環境,寬敞舒適的住房,青山綠水的人間天堂。科學技術帶來的機械化,自動化,便捷化,智能化,使我們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增高,工時縮短,工作變得輕鬆,人們的閒暇時間增多。我們有了較多的時間去學習,觀光,旅遊,把整個世界當成了後花園。依靠科學技術,我們不斷擴展了生活的空間,豐富了生活的內容,延長了生命的時間,提高了生活的質量,也大大提高了我們生活的幸福指數。

科學技術帶來的效率不是簡單的和數,倍數,指數,它讓人們具有神話般的“千里眼、順風耳”,使人類“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夢想成真。科學技術不斷破解神話玄機,不斷增強人類力量,不斷增添希望之光。如今的電腦網絡,使人類進入了信息化的時代。地球融爲一村,世界融爲一體,有一句話叫做天涯若比鄰。傳統的數學、物理、化學、醫學、農學、天文學、地理學等,加上生命科學、遺傳性、幹細胞遺傳與再生醫學、認知學、納米技術、克隆技術、電腦技術、核能技術、航天技術、轉基因技術等一大批新興學科的發展,不斷創造出人類過去想都不敢想,甚至無法想象的奇蹟。科學技術的進步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極限的突破。總之,科學技術是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類自身的巨大力量。科學技術的好處說不完,它的潛力挖不盡,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永無止境,而且它越往前發展,它展示的力量便越大。

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同時發展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因爲三者同等重要。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也是生產力,它引導並制約着科學技術,使其不會用偏,出現異化,反過來成爲威脅、破壞、毀滅人類的力量。食品、藥品及諸多商品的假冒僞劣,用的是科技;生化武器、核武器用的更是尖端科技。就好比一個極其有才華的人想要實現人生價值,行事之間也必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制約才行。

要發展科學技術、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首先還是要發展教育。每個人來到世間的第一任務就是接受教育。全體社會成員通過教育學習知識,提高綜合素質,掌握改造自然與管理社會的本領。要踐行學習型社會,學習是責任,是一種生活方式,做到學有所成,成有所用,用有所功。

很久以前有一種說法“只有有錢了才能發展教育”這是一種很愚蠢的說法,凡人也能做到。只有在困難的情況下也能多拿錢優先發展教育,才叫有遠見卓識,才能領導民族較快走出落後困境,後來居上。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正錯誤,知識改變世界。中國第一個被稱爲聖人的是教育家孔子,千百年來備受尊敬愛戴的也是孔子,今天作爲古代文明的代表走向世界的仍然是教育家孔子。因此從今天的教育投資,可以預見明天的強弱勝負。當然,發展教育,必須是素質教育、科學教育、創新教育而並非是應試教育,填鴨教育。新加坡的口號提得好:“Thinkingschool,LearningNation(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

讓我們從大自然的壓力中解放出來,讓和諧之風吹遍神州大地,讓明媚和煦的陽光照耀世間的每個角落,使絕大多數的人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得到自然全面的發展,男士們帥起來,女士們靚起來,人人有書讀,立起來,各各有技能,幹起來,家家有小車,遊起來。笑口常開,樂起來,實現自然的和諧,讓我們由衷地爲人生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