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聚在初秋散文

聚在初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島的天氣異常悶熱。我在青島四年,記憶中只是剛來的那一年夏天有點熱。許多老青島人都說,今年這樣的天氣在青島的歷史上並不多見。

聚在初秋散文

八月二十七日,是三伏的最後一天,天氣突然清爽了許多。猶如在夏秋之間劃出了一條特別明顯的分界線。經歷了悶熱難耐的夏季,秋來了,真好。

九月一日上午,我在工地,接到了一條微信:“老兄,在嗎?”

哦,是明鏡。中煤集團一個下屬施工單位的黨委書記。

初識明鏡,要追溯到1992年。那時我在一個施工單位的礦建工區工作,他和另一位大學生分配到我們單位,從實習技術員開始起步。兩個大學生事業發展得都不錯。一位從實習技術員到工程師、項目部技術經理、副總工程師,如今是一個礦建施工處的副處長。

明鏡的經歷則要豐富得多。他從技術員到項目經理,然後從事政工,任工程處的黨委副書記。他在任副書記時,我做宣傳部長,那段時間,在他的直接領導下,宣傳工作頗受好評。

之後,明鏡調到礦業公司做總經理,再之後到一個煤礦當礦長,前兩年又到工程處做黨委書記。在他到礦業公司後,我的工作也幾經變動。本來快要到退休的年齡了(在礦建單位可以提前五年辦理退休手續),領導幾次談話,我又被調到上級公司宣傳部工作,從此,我們工作上少了交集。

大概是2010年春節過後,我採訪了明鏡所在的礦業公司,寫了一篇三千多字的稿件,投稿到一家國家級雜誌。記得是三月份雜誌回覆我, 稿件已通過審覈,擬在四月刊用。但3月28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王家嶺特大透水事故,由於同屬一家公司,稿件被撤換。這一事故也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這年末,我和30多名大部分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同事一道離崗休養。

每月一千多元的微博收入不足以維持生活,我在邯鄲當地一家民營企業做了兩年副總後,於2013年初到青島地鐵一家監理公司打工,至今已三年有餘。

收到明鏡的微信後,我電話打過去,得知他已到青島。怎奈,工地上有事暫時離不開。好在他的一位大學同學在青島地鐵集團公司工作,因了礦建和地鐵工程的相通性,在同學的陪同下,他到地鐵一號線工地考察瞭解地鐵施工的具體情況。

我們約好,晚上見面。

我所在的工地距離約定的飯店並不算遠,導航顯示僅有十三公里。自己帶車,五點出發,半個小時,足也。

不知是相見老朋友心情迫切,還是高峯期間車太多。在雙向十二車道上,擠滿了密密麻麻的車輛,寬闊的'公路簡直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停車場。

到了約定的地點,已是18點30分。十三公里,一個半小時,這是轎車的速度?

老友相見,相談甚歡。第一次見到了明鏡的同學——郭總。我們雖然都在地鐵工作,他是集團總部的高層管理人員,而我卻是社會最底層的一名普通打工者,二者身份相差懸殊。以前和郭總雖在網上多有交流,但從未謀面。席間,郭總幾次給我和明鏡夾菜、敬酒。精幹、熱情、實誠、謙和,是他留給我的第一印象。也許見慣了一些人的趾高氣揚,在中國的官場上,他們連個芝麻官都算不上的時候,卻恨不得在自己的腦門上寫下:“我是領導”。郭總的謙和和某些人的淺薄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我酒量有限,多年來,每次飲用白酒我極少超過二兩。我是不贊成“感情深,一口悶”的。但“酒逢知己千杯少”,也不是沒有道理。這一次,四人喝了三斤白酒,我並沒少喝,居然沒喝高。

席間,明鏡和同學約定,中秋節邯鄲再聚。我因爲工作的原因,不能回去,預祝他們中秋節快樂。

第二天一早,寫了一首小詩,作爲紀念:

離邯距今已四載,遠躲浮躁觀大海

忽聞老友至島城,心急無奈馬路窄。

梧桐莊旁初相識,歲月已染兩鬢白。

舉杯相邀中秋月,嫦娥伴君登叢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