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兒子的反思散文

兒子的反思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在昨晚與兒子的促膝交談中,兒子的一席感慨話語,使我感到欣慰,三十而立的兒子終於趨於成熟,開始思考,開始醒悟,有了進步。

兒子的反思散文

我說:“兒子呀,努力工作,善待人生,咱們父子相比,你們這一代確實福氣啊!幸福來敲門,不要拿腳踢。”

兒子說:“是的爸爸!回想起以前自己走過的路,自己實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渾渾噩噩,不知好歹……”

下面是兒子的反思:

因爲是“80後”,曾經爲此而優越、驕傲過。80後在時下已經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詞語了,我也不再爲自己的80後標籤而歡呼雀躍,勇往直前,無限憧憬了。當我開始直面生活壓力和激烈競爭的時候,纔開始在失落中若有所思。

我曾經胸懷着誓與父輩們的生活方式徹底決裂的願望,卻因爲刻意地要脫離陳腐塵俗反而走上了一條不知所措的迷途。外表與行爲上追求別具一格的個性,內心卻被從小所受的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所封鎖。其實,我同父輩們一樣,也在心裏暗藏着沉重的責任與義務。

我曾經強烈地需要表達自己的意願,甚至不惜付出慘重的代價,不論對與錯,只說什麼纔是自己想要的,玩彩票,炒股票,泡網絡,看電影,唯獨不願意多多閱讀書籍。而在自己虛擬的生活圈子裏徘徊不前,“宅”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猶豫不決,在虛擬的空間裏營造着自己的生活境界,讓我失去了方向,在無數孤獨的時間裏,我開始有了和其他任何年代的人一樣都曾經有過的那種後悔!

我總是在不停地重複着鬱悶,鬱悶;後悔,後悔!到底是因爲什麼,有時候自己並不清楚,理不清頭緒,找不到底線,瞄不準目標。我總是想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試圖說服自己,也總是企圖證明自己的坦然與執著。在私下裏卻又在不斷地反思:爲什麼非得把自己搞得如此狼狽不堪?我們這一代人的特點是,一面向人們證明我們是多麼的無所謂,多麼的心無旁騖;另一方面卻又常常在心裏無數次地患得患失,躊躇不決,感覺到自己又是多麼的微不足道,不足掛齒。

起初,我總想尋覓到那種所謂的“真正的愛情”,爲愛付出了許多,卻又有着自己的不容觸碰的自私與狹隘,開始很美麗,結束沒理由,愛情到底是什麼?沒有人能告訴自己,到底能不能以愛的名義堅持到底,自己也沒有底氣,或許哪一天,差不多就可以了,能將就就將就了。只說自己以前幼稚的可笑。我在找自己的愛人,在心裏面裝着曾經愛過的人,在落寞的時候回憶着曾經錯過的人。我一邊信守非愛不可,一邊在現實面前潰不成軍。生活在物質大潮中的我,早已被被物質衝昏了頭腦,在房子與麪包首當其衝的時候,愛情能當飯吃嗎?後來,我承認,愛情不能只有愛情。愛情的同時還必須有其他物質的、精神的條件作爲保障。

80後書讀的越多,結婚就越晚,考慮得越多,越是有所畏懼,我的許多發小夥伴,初中剛剛畢業就出外闖蕩,在父輩們結婚的年齡段結婚,老婆、孩子、工作、事業、生活一樣樣都非常可以。在我爲婚姻掃除一切障礙的同時,婚姻本身已經成了一種巨大的、沉重的、不能承受的負擔。

我缺少真正的朋友,我的朋友似乎只是在玩樂的時候才能相聚一回,我們似乎只是淡淡地交往。漂泊決定了朋友的數量和質量,我們指定無法如同知音一般,一生相望相守。我寄希望於從前一起經歷過患難般讀書考試的同學朋友。可是,自從走出學校大門,步入社會,能夠走在一起的,幾乎沒有。通過電子郵件或者QQ語言,總是覺得意猶未盡,欲言又止,閃爍其詞,客套客氣,害怕說穿了什麼。對於對方的所處現狀無法感同身受,也就沒有了坦誠相訴的土壤基礎。而我們的父輩們,他們和他們的發小朋友,從小一起長大,耳鬢廝磨,在相似的年齡做着相似的事情,在相似的年齡結婚,在相似的年齡生孩子,在相似的條件下奮鬥,在相似的命運中生存。他們互相串門,互相關心,互相慶賀,互相幫忙,互相照顧,從小到老,越老越親密,越老越厚道。他們纔是真正的發小,他們纔是真正的朋友,而我們則不是這樣,不怎麼互相走動,互相瞭解,互相通氣,即便是在同一城市工作,在同一小區生活,在同一家屬樓居住,也是關守自閉,雞犬相聞,互不往來。越來越疏遠,越來越淡漠,越來越世故。和我在同樣的年代出生的兒時夥伴,細細算來,有的早在十年前就杳無音信,我甚至已經記不清楚他們的模樣,腦子只依稀記得他們兒時的單純模樣。我對他們的所有信息只是來自於父輩們之間的聯繫資料。聽說他們結婚了,我只是說聲“知道了。”繼續追問下去,能夠得到的也許只是一串電話號碼、一則短信、或者一個QQ號碼,讓人覺得恍若隔世,仍然是淡漠。

我們80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熱衷於在一串號碼的掩藏之下,去表達自己的`哀樂喜怒,我們的QQ幾乎每天在線,但是卻時時如同不在線一般隱身成灰色,我們潛伏着,窺測着,只是爲了等待着自己希望出現的那個人的出現,而對方或許還是這樣的想法,這樣的期待,這樣的作爲。我們想說,但是卻不是對於每個人都想說的。QQ彌補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尷尬局面,我們“見面”了,卻不一定要說話,遇到想說的人,很可能成了“話癆”,遇到不想說的人,又是沉默,即使見面也不曾“認識”,“視而不見”。

我們以品牌論個性,以成敗論英雄,以虛榮充堅強,以任性當勇氣,以揮霍爲豪氣,以時尚爲榮耀,以消費爲幸福,蝸居在自己的小天地裏不知天高地厚,妄自菲薄,夜郎自大。在年齡上早已經是成人了,已經是孩子的爸爸了,在心理上,卻幼稚得可怕,有時候還不如自己的孩子。太多的自由與選擇,太多的幸福與滿足反而讓我們的青春充滿了浮躁與膚淺。

當青春的歲月在我的指尖悄悄流逝的時候,在我開始奔向30歲的時候,我突然有些始料不及,驚慌失措,擔心若干年以後,當我總結自己的一生的時候,眼前鋪展的仍然是一張白紙,當我回憶起自己的青春年華的時侯,腦海中能記起的只是一片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