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中華民族傳統的精髓不能丟失散文

中華民族傳統的精髓不能丟失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當今時代日新月異,每天都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使我們措手不及,一些思想觀念令我們這代人有些惶恐,有些迷茫,甚至無法接受。昨天與孩子閒談,孩子告訴我現在時興穿兩隻不同顏色的鞋子和襪子了,我說那好呀,隨便組合一下就可以穿了。是的,與當今社會的潮流相比,我們的思想和觀念已顯得很落伍。無可非議,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不同的審美觀點和價值觀念。但是我認爲,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時代怎樣發展,中華民族傳統的精髓不能丟失。

中華民族傳統的精髓不能丟失散文

“綱常禮教,三從四德”一些民族的傳統精髓還是要繼承和沿襲的,孔孟思想還應是我們做人、做事之本。“仁、義、禮、智、信”,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爲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以仁爲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爲現代人文精神。義,與仁並用爲道德的代表:“仁至義盡”。義成爲一種人生觀、人生價值觀,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爲”,“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等,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禮,與仁互爲表裏,仁是禮的內在精神,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爲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作爲個體修養涵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謂“禮讓”。這些已經成爲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徵和直觀展現。“禮之用,和爲貴”,其價值取向爲“和諧”。繼承發揚禮,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信,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

當今社會,家庭經濟相對富裕,家家基本都是獨生子女,視爲掌上明珠,捨不得讓孩子受一點委曲,讓他們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更談不上對他們進行磨難教育,一些傳統的精髓擯棄了。培養一個孩子的孝心,其實是培養他對整個宇宙,整個大自然的.一份感恩和敬畏。以孝敬爲美,以孝敬爲樂,以孝敬爲榮,以孝敬爲風尚,要追就追孝敬星。讓孝成爲一個民族的美德和高度,小家是大家的一個縮影,是大家的一個細胞,當一個小家其樂融融,那麼無數個其樂融融最後會變成一個大的其樂融融,那就是和諧社會。

再說一說當今的部分女性吧,過去對女人來講,笑不露齒,足不出戶,講三從四德等。當今社會女人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認爲要有一個度,女性賢惠、端莊的形象不能丟失,君不見,某辦事機構,一些“摩登女狼”,濃裝豔抹,眼光露骨,媚態盡現,舉手投足之間,裸露着肚臍,不知是在工作,還是在獻媚,有損於女性的形象。着裝打扮要分場合地點,若在海邊,穿泳裝都覺得合情合理。所以,做爲女性要自愛,雖然社會地位提高了,但一些本質的東西不能丟失。

再說說當今職場的部分年青人,因大都是80、90後出生的,在家裏嬌生慣養,步入職場後,缺少主動性,沉迷於網絡、手機、短信……,更談不上象過去的年青人,提前到工作單位,打掃衛生、打水,髒活、累活搶着幹,那個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思想已經淡然了。當然,此一時,彼一時,我們不能以老眼光去衡量他們,但至少中華民族一些傳統的精髓不能丟失。

中華民族傳統的精髓是幾千年的精神結晶,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但是傳統的精髓是每個時代都要傳承的,不能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