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葬花吟》與愛國主義散文

《葬花吟》與愛國主義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今早戴上耳機,無意中聽到《葬花吟》,87版紅樓夢的配樂。

《葬花吟》與愛國主義散文

歌曲開篇:

“花謝花飛飛滿天

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榭

落絮輕沾撲繡簾……”

輕柔的女聲羣,綿長的曲調,如同暮春風起,漫天落花,在風中柔柔切切,緩緩飄落,不知向何處。

“一年三百六十日

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豔能幾時

一朝漂泊難尋覓……”

陳力的女聲一出,第一句“六十日”便切切入心。黛玉便出來了。未有隻言片語,卻畫出了林妹妹的一對似蹙非蹙罥煙眉。“能幾時”“難尋覓”三字,曲調曲折,正是伊人慼慼然,落落然的心境。

“花開易見落難尋

階前愁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偷灑淚

灑上空枝見血痕

願儂脅下生雙翼

隨花飛到天盡頭……”

“花開易見落難尋……”男女羣聲起,如同黛玉葬花時肅殺又陰晦的天空,悶得壓人,可誰能說天空不是同樣悲切的呢?階前愁殺葬花人,愁殺葬花人!此一句“愁殺”二字,讓人心如刀割。

而且此時如何能加進二胡和古箏的輪指呢,中國人此時聞二胡的悲泣,古箏的淚珠,難免不悵然下淚!“大珠小珠落玉盤”,人和樂器一起淚眼朦朧。“天盡頭”一句起——

“天盡頭

何處有香丘

天盡頭

何處有香丘……”

曲調高進,彷彿要衝向天際,詰問蒼天。黛玉身着薄衫,身形煢煢,在漫天的飛花中,詰問着上蒼。落紅漫天,漫天落紅。一聲,兩聲,三聲悶鼓,彷彿敲擊着世人的靈魂。天盡頭,何處有香丘,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

一抔淨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

強於污淖陷渠溝……”

“質本潔來還潔去”,黛玉也許預感到了的命運如同落花,結局必定是凋零。既然香丘無處尋,所求,但不過是“潔去”而已。可這低沉的羣聲,放輕的樂聲,使樂曲陷入低迴,這又是在暗示什麼呢?

“爾今死去儂收葬

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

他年葬儂知是誰……”

綿長的韻律,似乎情感收着。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此處不必通過聲音加以渲染,只因情感自在詞中。中國人講究的是落葉歸根,狐死首丘,不知何處安葬,不用說出的悲!樂聲起,人聲出——

“天盡頭

何處有香丘

天盡頭

何處有香丘……”

這份孤獨,這份哀憐,這份不甘和憤懣,終究無法收於內心。陳力聲出,聞之,叫人淚珠迸濺。暮春的風最後一次颳起,在沾染了蕭聲的猛烈風聲中,落紅繾綣,飛舞,在空中久久不願落下。

“試看春殘花漸落

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

花落人亡兩不知

花落人亡兩不知……”

曲調再度收着,低沉。落花已畢,枝頭已是殘花敗蕊,風聲已住。黛玉轉身四顧,花落人亡,無人知會。趨於寂靜。

“花落人亡兩不知……”

最後一次昂進的曲調,終於落下帷幕。黛玉的淚珠從臉頰花落,怔怔地望向前方。寂靜一片。

時陳力剛剛聽到丈夫逝世的消息,一腔悲傷和一對淚眼都唱進了這首歌,因此這版《葬花吟》成爲了絕唱。

是啊,絕響。有人說,讀罷紅樓無書看,聽畢葬花無曲聽,說出了《紅樓夢》和《葬花吟》的美學高度。凝結了曹雪芹和王立平的審美觀念之人,就是林黛玉。以前喜歡溫溫柔柔,善良隱忍的寶釵,而喜歡不上心太直口過快,至於尖酸刻薄的黛玉。稍長了才能欣賞到黛玉的美。

黛玉的美,在於至情至性,她的孤傲和她的脾氣,都體現了她對精神契合的追求。心性被世俗磨滅的人有很多,寶釵只是其中少女的善良本質被消磨的較少的一個。而黛玉,纔是每一個精神在這枷鎖遍地的人世間苦苦掙扎的靈魂,所扶着的顫抖着不倒的精神標杆。

而最後的香消玉殞,更是令人肝腸俱碎。儘管高鶚版本中的'黛玉結局算不得數,然而眼淚“怎經得春流到東,春流到夏”的孱弱多病的瀟湘妃子,最後的結局必定悲慘,不是悲痛攻心,便是疾病纏身,也可能是投水自盡,而最終走向死亡的結局。然而即使有了這樣的結局,黛玉仍然沒有回身,一步步地走向了終點。

也謝謝王立平,替我解決了個問題。有一個問題困擾了我許久,我們要愛國,愛同胞,好,可是理由是什麼呢?

聽到一曲葬花吟,才終於有所領悟。我們愛國,不是把祖國從頭到腳百分之一百得照單愛了不誤,所應當愛的,不過是美和一心熱愛美並創造了美的人羣。

所應當愛的,寫出了讓人朝讀後四十回,夕死可矣的《紅樓夢》的曹雪芹,是譜出了令人柔腸百結,淚眼磅礴的《葬花吟》的王立平,是唱出了黛玉的身軀,眼神和落花般命運的陳力。

所謂愛人民和愛國,不過是一份僥倖,就好比此時的我才驚覺,若沒有漢語作爲母語,中國作爲故鄉,此生我將失去多少美,生命了潛伏了多少遺憾!因爲自己的同胞中有人創造出了令自己敬佩和驚歎的作品,因爲國家有豐富和絢麗的留存。

這份僥倖彷彿讓人想象起自己投胎的過程,心臟砰砰跳,待反覆在腦海中確認自己是中國人之後,仍然滿溢的僥倖無處安放,才變成了這種情懷。

溢出的僥倖流遍了全身,流到了指尖,眼中,心底,從大腦,口,手和筆尖流淌,於是,纔再難消除。

所謂愛國,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