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圓月引我思故鄉散文

圓月引我思故鄉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代詩人李白的名句從小伴隨我長大,不管是走路還是睡覺,常常念在嘴邊,時時響在耳邊。然而,今天重新品讀,更覺意味深長,讓我思緒綿綿。

圓月引我思故鄉散文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中秋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周而復始。我今處異鄉,身居高樓,中秋明月如在眼前,仿若舉手可得,擡頭可撞。身距圓月雖更近,心思故鄉卻更深。那故鄉的月,那故鄉的情,如烙印一般,永刻心中。隨着滿輪圓月的照耀,折射在眼前的是一副一副美麗的圖畫,倒映在心裏的是讓人難以忘懷、永難磨滅的情思。

兒時,每年的中秋節是我和弟、妹們望眼欲穿,從年頭盼到年中的快樂之日,也是父母親念念不忘的開心之時。那時,父母家裏經濟拮据,生活困難,全家八口人的吃、穿、住、行全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維持。每逢過年過節,爲能使家裏過上一個像樣的節日,營造一種熱鬧的氣氛,全靠父母親早早地精打細算、省吃儉用,才能勉強擠出一點錢來買些節日的所需。

生活雖是清苦的,心境卻是美好的,氣氛更是溫馨的。童年的節日爲我在成長的道路上、在艱苦的歲月裏,留下了無限快樂的回憶,刻下了諸多美好的印跡。

記得每年中秋節來臨的前一天下午,父親總是不忘把那些早就瞄準好了的,利用工餘時間種出來的準備爲中秋佳節團圓桌上“服務”的冬瓜、南瓜小心翼翼地摘回來,再挖些芋頭,拔些蔥蒜洗得乾乾淨淨、透透亮亮,碼好放在籃子裏。在中秋節的那天早上,父親天不亮就要挑着那些瓜菜,趁着上班之前到集貿市場上去賣掉,以此換來一些全家人常年難得沾牙的肉食之類,給家裏團圓桌上“增光添彩”,爲孩子們寡淡的舌尖加味開葷。

兒時,家裏中秋節的團圓飯基本都是安排在晚餐,因爲,父親白天要上班,我和弟、妹們也都要上學,平時,我們每天的中餐基本都是各自帶去一點先天晚上剩下的飯菜在外窮對付,只有到了晚餐,全家人才能聚集到一塊吃頓像樣的飯菜。所謂像樣的飯菜,那也就是說飯是新煮的,蔬菜是鮮炒的。

晚餐時,家裏人都回來了,全家圍着桌子,高高興興地有說有笑歡聚一團。這時是父母親最開心、最悠閒的時刻,只見他們眯着眼睛、滿臉堆笑,露出辛苦後的自豪。我和弟、妹們卻常常是眼睛盯着桌子上的菜東瞅西瞄,心裏揣摩着節日裏父母親能給我們帶來些什麼新鮮、別樣的口福。

看着節日團圓桌上的幾大碗素菜,夾在其中的那一、兩道葷菜格外顯眼,它們猶如“萬綠叢中一點紅”,特別引人注目。我和弟、妹們看着它們都免不了會眼睛發光、嘴角流涎。每當我們驚喜地盯着桌上的菜們,父母親卻彷彿在心疼、內疚地看着我們,同時,會趕快不約而同地勸我們說:“蠢崽呀,你們都看着幹什麼?快夾着吃呀!”父親還會覺得無奈地說:“崽呀,父母親也就只有這點能力,吃好吃差,你們也不要見怪,只要不餓着就行。”聽到父親的話,我們不知道是餓了,還是被感動了,不由分說便幾雙筷子一齊上陣,“呼嚕呼嚕”,有如餓虎搶食,不管素的、葷的,好的、差的,一併都往肚裏填。

席上,父親有時還會趁機告誡我們說:“中秋節這天弄點好吃的不光是爲了滿足人的這張嘴,更重要的是爲了圖個吉利,討個好彩頭。桌上樣樣煮了有,也就象徵着今後樣樣都會有,美美滿滿;桌旁坐着全家人也就象徵着家裏團團圓圓,吉祥和睦。”並說:“爲什麼有些在外工作的人,哪怕天遠地遠也記得往家裏趕?那就是個個都希望全家親人年年能團團圓圓、平平安安。”有時,父親彷彿又想到了什麼,便又會折回來體恤地說:“當然,到你們大了,因工作所需,實在趕不回來,那也是沒辦法了,有一份心也是好的。”

年年在中秋團圓席上,我們不僅能一飽口福,更能博洽多聞。通過父親的多方講解,我們不僅加深了對傳統佳節的理解和認識,還懂得了傳統佳節的重大意義,更深知親情的至關重要。

中秋節,對於孩子們來說不光是想着那點能解饞的吃貨,更盼望的`是月圓夜晚星空下的快樂,喜歡遙看天上那輪明月裏的遐想。那時,每逢中秋節晚餐團聚,母親便會在下午早早地就把飯菜弄好,好讓我們早早吃了,早早洗澡,再一起享受晚上的賞月活動,品嚐所備的中秋果品。

晚餐過後,我們個個爭先恐後地快快把澡洗了,然後搬來了桌椅板凳放在門前的大坪裏,在桌上擺好母親事先準備好了的各種果盤和燒好的茶水。果盤裏的食物大多數都是自家產的,如南瓜子、冬瓜子都是母親平時在煮冬瓜、煮南瓜時一點一點積攢下來的;炒大豆是父親親手種出來的,還有紅棗、桔子也都是自家樹上摘的,唯獨要花錢買的就是月餅。雖然要花錢,但是父親常說:“中秋月餅是不能少的,那是團圓的象徵,就是大人再省點,也要買些來讓孩子們嚐嚐。”

那時候的月餅,不知其品種究竟有多少,就我吃過的只知道有兩種,一種叫“酥薄月”,上面有很多芝麻沾着,鬆鬆的,脆脆的,吃到嘴裏又香又甜。兒時不知道什麼叫“酥薄月”,看到上面沾滿了芝麻就只管叫它芝麻餅;另一種是“豬油月”,就是裏面放有很多豬油,金黃金黃的,並且用油紙一個一個包得好好的,就連紙的外面都浸出了很多豬油。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人肚裏都不缺油水,如若聽說某種食品裏有豬油,便會嚇得退避三舍。然而,那個時候,這種“豬油月”卻是很貴的,父母家裏窮得買不起,即使偶爾買一次,那也只是買上一、兩個,然後回來掰開讓我和弟、妹們每人塞塞牙縫、流流口水而已。因此,至今,對於那種“豬油月”我還講不出它究竟是何味道。

由於父親性格樂觀開朗,母親待人善良隨和,且兩人又都很好客,平時家裏總是客來客往,賓朋盈門。夏天的夜晚,父母家門前的大坪裏更是熱鬧非凡,除了兩個堂叔家的大人孩子和左右隔壁的鄰舍們喜歡聚集過來,還有那些租住在父母家的幾家住戶也喜歡一起過來湊湊熱鬧。

父親歷來是個喜歡講故事的行家,對於天文地理、古是今非,他都能講得頭頭是道,娓娓動聽。在那生活簡樸、娛樂單調的艱苦年代,父親的故事,如同一種辛苦勞作後的“調味劑”,無意讓人身得到放鬆,讓人心獲得樂趣。每年中秋節的夜就更不在話下,那是父母親一年忙碌之中難得的休閒時光,也是親朋好友們相聚一堂的美好時機。在那個明朗的夜晚,大家興致勃勃,談天說地,一般都要聊到天明才肯散去。

時間如梭,歲月如流,一晃,幾十年過去。轉瞬,又是一箇中秋佳節到來,眼前,又是一輪明月再現。

站在高樓,舉目遠眺,我思緒多多,情意綿綿。故鄉的山仍在,故鄉的水依舊,我最敬愛的父母親卻早已駕鶴西去,然而,父母的那份深情;父母的那份大愛,連着故鄉的山山水水始終在我心間縈繞,直到永遠,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