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描寫端午節的散文(精選5篇)

描寫端午節的散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6K 次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下面跟着小編來看看描寫端午節的散文(精選5篇)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描寫端午節的散文(精選5篇)

  描寫端午節的散文 篇1

歲月的老人在時光的追趕下,無所顧忌地匆匆地來,匆匆地去,把一羣羣歡樂的同學少年,分別送到了立業有室的天命之年。美好的回憶猶如一部不停轉動地錄影機,時常把我帶回到那兒時的幻影之中。

那時的我,總期望着天天過大年,日日迎小節。吃好的、穿新的、玩奇的,只有那屈指可數的幾天,成了我希冀的天堂,放飛的天空。

對中國老百姓來說,端午節算不上什麼大的節日。但中國人守時令、重節氣、講傳統的規矩,在民間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傳承了下來。於是,端午節在我童年的記憶裏也是一個十分甜蜜的夢幻。然而,幾十年過去了。這夢也隨着歲月的亙迭和時光的輪迴,漸漸地讓我對端午節的由來和永久不衰的習俗,有了更深地感悟和理解。

從教科書上,我知道了屈原是我國最早的大詩人。曾極力主張彰明發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權暴力,在同反動的貴族子蘭、靳尚等人鬥爭中,遭讒割職,被長期流浪沅湘流域。處於對人民生活的一腔赤情,對黑暗現實愈益不滿,加之楚國的政治腐敗,迫感無力拯救楚國的危亡和政治理想的無法實現,便投汨羅江而盡。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將一種用糯米做成的食物——糉子投入到汨羅江裏,以示慰籍這位讓人崇敬的大詩人。

其實,真正地讓我知曉端午節,還是通過家父家母過節之前那番忙碌。包糉子煮糉子那一定是少不了的大事,另一件從記憶裏揮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事是在自家門口的上角掛一束用紅布條捆好的艾蒿,這一習俗潛移默化地印在了我的心中,這些年來我也一直效仿這一傳統的習俗,每逢端午節到來,也在家門的上端掛一小捆艾蒿。當時我並不知道它的用意所在,成年後我慢慢地懂得這一習俗曾讓多少代人把美好的企盼寄予在這捆小小的艾蒿上。

爲此,從我懂事的那天起,端午節就是一個極富神祕色彩的節日。我清楚的記得,糉子是個奇怪的三角型食物。用一種特殊的葉子,包上一種特殊的米,做成一種特殊的食品。那時,我不知道這糉子是如何加工出來的,更不知道吃糉子還有這樣神話般的傳說。糉子、艾蒿、五彩線、雞蛋等很長一段時間讓我難以梳理出A、B、C。

當我用心地回憶第一次看見母親包糉子的全過程時,更激起我對母親的敬仰和思念。當我聞着那撲鼻而來的清香味時,看着那墨綠色的糉子,吃着那口感極好的糯米糉子,母親那忙前忙後的情景至今在我腦海裏時影時現,難以抹去……

在平日的生活中,家父可以說是典型的男子漢大丈夫,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習性,讓我更加敬重母親日日月月、年年歲歲所付出的一切。但是,有一點我清楚地記得,凡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家父總是想盡各種辦法滿足我們的物質需求。這不端午節一到先由父親將糯米、糉葉等物品購入家中。然後,是母親全權操持,淘米、浸泡,接着是一片一片地洗淨那翠綠色的糉葉,再一摞一摞地碼好,放入水中,待一切備好後,便一個人坐在米盆前,不厭其煩地一個一個地包着那盛滿情感的糯米糉子,也不知什麼時辰,我實在無法抵禦磕睡蟲的襲擊,在挲挲地細語中漸漸地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清晨,我驚奇地發現,手脖上、腳腕上便繫上了一條條多彩的線,桌子上也擺好了已經剝好地糉子和一碟白沙糖,還有按人頭分得二個粉紅色的雞蛋。我十分貪婪地吃着糉子,小心翼翼地揣好雞蛋,心滿意足地背上書包,興高采烈地走進了校園。

真是一場遊戲一場夢,頂雞蛋的遊戲戰在男女同學間展開了,大家爭先恐後地展示着個人所能,頂破了大頭再頂小頭,頂破了小頭再到嘴裏頭。最終,我的那枚粉紅色雞蛋成了勝利的王者。

於是,在我童年的追憶裏,最期盼過的節日一是盼着春節,能過足放鞭炮的癮,穿上喜歡的新衣裳,吃上幾天白米麪的年飯;二是盼着過端午節,既能展示強者風範,又能吃到雞蛋和品味母親親手包的糉子。

如今,母親離我們而去十年了。每當端午節到來時,我總有一種酸楚之情難以言表。和大家一樣沒有兒時吃糉子的那份熱切感受,象徵性的吃個糉子或吃個雞蛋也算是把節過了。總感覺那糉子含得情不濃,意不深。

當我靜下心來,反覆追尋着母親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一生的勤勞、一生的無悔、一生的奉獻。那滿頭的銀絲,那滿臉的皺紋,那佝僂的身軀,不就是母親一生的寫照嗎?

如今,一切都變了,沒有呼啦的火焰吹起,沒有彌騰的熱氣升起,沒有清香的糉味飄起,再無法見到母親那熟悉的忙忙碌碌地身影;更無法吃到母親親手包的糉子。然而,母親那無私的關愛和慈祥的面孔每每想起,總讓我念情涌動,酸楚不禁。

如今,每每見到商店裏那各種各樣的糉子,兩角的、三角的、四角的、扁的、長的;夾肉的、包蛋的、裹什錦的;南來的、北往的,真是應有盡有,滿目精品。但它只能勾起我對母親的思念和寄託,卻永遠找不回盛滿母親情懷的糉子,也永遠吃不到母親爲我剝好的糉子,更感受不到端午節那種親和感,那份溫存感。

多年來,凡是有傳統節日來臨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有母親相依時那種幸福感覺,有母親關心時那種溫馨體味,有母親呵護時那種安逸快慰。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也恰好是母親離我而去整整十幾個年頭了。僅藉此文,在緬懷自己的母親同時,也追憶那些爲所有兒女操勞一生的——偉大母親。

  描寫端午節的散文 篇2

如梭的日月,猶如渡海的客輪,載着我們在悠然的歲月裏前行。高興也好,愁苦也罷,晃晃然過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歲月無情。能吹來楊柳依依,也能吹來雨雪霏霏;能孕育花枝招展,也能造就殘枝敗葉。鬥換星移,蒼海桑田,一邊推陳出新,一邊摧枯拉朽 ,標新立異者未必能中流砥柱,與時俱進者也未必穩坐釣魚臺。如篩,似網,過濾着,淘汰着。人生,事業,婚姻莫不如此。

歲月如歌。或嘹亮,或低沉,或婉轉,或嘶啞。彷彿小說之線條,葉子之脈絡,總有一根是我們的生命線。這根線是媽媽的'愛,是妻子的愛,是親人的愛,是朋友的愛。貫穿着我們的過去,穿越着我們的未來。跑偏了拽住你,出軌了提醒你。飄浮了扯住你,沉淪了提攜你。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如海之潮汐,波波相似,浪浪不同;像山之巍峨,遠眺無異,近覽有別。人們忙碌着買雨葉,買紅棗,泡軟米,抱糉子,煮糉子,送糉子,吃糉子。在忙乎中享受着快樂,在快樂中享受生活。過節要有過節的活兒,像賣啥吆喝啥,“響器班”唱啥打啥一樣,否則既無情調又無韻味,寡淡如水,糟蹋了一天的公休,留賴了一天的歲月。

團聚在一起,圍着個米盆,白白的米粒,綠綠的雨葉,紅紅的棗子,被這纖纖玉手一舞弄,便生出一個生命來。打折彎葉,下棗放米,摺疊旋轉,補葉續接,穿針拉葉,在幾十秒時間,你還來不及細看,便已是有棱有角,活靈活現了。看似簡單,實有毛膩。新手不服氣,不是扁了,就是灑了,要麼草包了,要麼骨感了。理論指導不了實踐,實踐反而說理論不對……說着笑着,盆裏的原料減少着,桌子上的成品增加着……靈巧的雙手已成了白白胖胖,浸泡的米水也渾濁起來,人們站起來,伸伸腰,捶捶背,瞧瞧大小,顛顛份量,欣慰着,滿足着。

煮自然是在包完之後的。“坐”一口大鍋,鍋底鋪滿雨葉,把糉子放進去再加水,水是加不了多少的。接着加火,旺火煮開後要轉入溫火 ,不要極力澎湃式的鍋邊都出蒸汽的“熬”,而要和風細雨式的說不“熬”也“熬”,說“熬”也不怎“熬”的“熬”,鍋邊只要有悠悠汽就行。“熬”糉子是一個的好幾個小時的活兒,需要的的是耐心和毅力,坐在爐旁,偶然向爐堂放一根柴進去,鍋裏“哼堎堎”兩聲,蒸汽冒幾股,悠哉悠哉中發生着生和熟的變化,每一秒看不到進步多少,卻秒秒再進步。正如生命的旅程、孩子的成長、花兒的開放。

提溜着十來八個,送着一片情義,送着一縷溫暖,送着一聲問候。感恩的,孝敬的,聯絡的,友愛的,大街上人們步步履匆匆,大人小孩,大包小包,黑袋紅袋,形成一道靚麗的端午風景線。於是乎包糉子的人家沒了,不包的人家比包了的還多;家家吃的是好多家的糉子,一籠蒸出來,是一個世界面孔的大團圓。亞洲、歐洲、拉丁美洲,還有各色的混血兒。糖棗的、蜜棗的、原汁原味的、深層加工的,五花八門,形態各異,不但賞心悅目,而且攬盡各家風味。真是吃着百家糉,念着百家情!——客官,說百家可是誇張了啊。

端午也給孩子擦醺火。額頭、肚臍、手心、腳心擦成黃黃的,散發出淡淡的的硫磺味。還有帶柏線,捥艾草……趨吉避邪是真正的主題。

去年的一個笑話,作爲這篇短文的續貂。“感謝屈原,用生命換來了一天節日。我想用同樣的方式紀念孔子、孟子、李白、杜甫……等365位名人。”

  描寫端午節的散文 篇3

又是一個端午,大家在每年在這時吃糉子,看划龍舟,好不熱鬧,而我卻陷入沉默與思考。

我想,大家不能光爲放假吃糉子看划龍舟而感到高興,我們更不能忘記它是紀念誰,否則就失去了它的價值與作用。

不錯,端午是紀念屈原的。公元前287年,秦國大將白起率兵南下,攻破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有以死明志,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屈原的愛國情懷使人佩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這種精神更是使我感慨萬千。是啊!國亡了,更別談什麼家了。相比之下,陷國家於不與困境的小人,更是人人得而誅之,是國家的罪人,民族的敗類。所以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端午節的靈魂,是大家所學習的標準。

愛國主義千百年來一直影響着中國,形成人民對祖國一種深厚的情感。我們更應當做一面旗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人民愛國主義情懷,關心人民疾苦,腳踏實地爲人民辦事,實現中華而崛起,龍騰九州。我想,這纔是弘揚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要義。

現在在這物質充滿的時代,我們只有通過紀念活動,才能喚起人們的靈魂。

希望大家在吃糉子的同時多思考一下。

  描寫端午節的散文 篇4

端午節,一個幾乎人人皆知的節日,家裏的老人們也都知道,可是,在我的記憶裏,我沒有過過這個節日,就是,這一天,和平常一樣,或許,不一樣的就是,在那一天,我忙的沒有時間去做飯……

不管是從小長大的孃家,還是生活了二十年的婆家,都沒有把端午節這天當成節日去過,更別說包糉子,連買都沒有時間去買,是的,也沒有閒錢去買,所以,在家裏,我沒有吃過糉子。

吃上糉子,是這幾年在北京,老闆們都在這天以前包很多的糉子,每年都給我送了好多,兒子不太愛吃,老公又不吃我的飯,我幾乎一天三頓來當飯吃,算是彌補了以前沒吃過糉子的虧欠吧。

糉子有各種各樣的配料,吃起來的味道也不太一樣,但是,我承認,這確實是一種美食,吃着糉子,我心裏卻不是滋味,因爲家裏的老人們是吃不上的,不是沒有錢買,而是如今正是麥收大忙季節,從拔蒜薹開始,接着挖蒜,剛把大蒜收拾好,金黃的麥穗就要倒頭,人們顧不上歇口氣,就又投入更緊張的麥收中。現在有條件利用機械,人們不用再軋場,打場,但也要去搶時間,不能讓熟好的小麥遭受雨淋。而這同時,大蒜地裏套栽的棉花苗澆過一遍水後,在沒有了蒜棵的遮擋下,如拔苗助長一樣,嗖嗖的往上躥個頭,待小麥收進家,玉米播進地裏,棉花苗們已經長勢喜人,伸展着一圈圈的胳膊,在等着主人來收拾,從現在開始,一直到入冬,人們的時間大都耗在這些棉花棵上了。

端午節,屈原在汨羅江上仰天長嘯之時,可是看到了終日辛苦的農人每年都是“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還是那件破棉襖”的境況,而那些飽食終日的寄生蟲們卻是錦衣玉食,欺壓百姓,故而才憤世嫉俗,跳入江中,不願與糜爛的政界共處……。

可是,不知屈原的魂魄是否看到,他上下求索的修行之道至今如何 ……

  描寫端午節的散文 篇5

抹去塵封的往事,老家過端午節的情景歷歷在目。那時候,我年紀還小,清寒的歲月因爲端午節顯得豐富熱鬧,而端午節則因我的童趣變得格外親切,格外深刻動人。

在老家,房子一間連着一間,破舊的古屋歷經了久遠的時光,滄桑而厚重。老家的人蝸居在一起,雖然擁擠簡陋,卻分外和諧,彼此客客氣氣。十幾戶人家即使有時有一些小吵小鬧,但是,大部分時候卻很是和藹可親。人與人見面時,臉上掛着親近的笑容,熟悉的表情,話家長裏短,問寒噓暖。

小時候,端午節隨清風吹送,風度翩翩地來了。林家的老屋頓時沸騰起來。每一戶人家都會買一些肉,更重要的是,大人們一起包糉子。家裏居然能煎、炸、燉、炒,一個個廚房裏的香味傳來,令人垂涎欲滴,神清氣爽,沁人心脾。

傳統的節日裏,糉子卻很樸素,料子就簡單純一色一樣的糯米。心靈手巧的老家的親人們,一邊有說有笑,一邊手裏忙個不停,藝術般的手,爐火純青地包着糉子。寬大的竹葉,經過細心地清洗,折成特別的形狀,包着平時難得一見的糯米。棕樹的細長的葉子做牢固的“線”,捆綁着弄好的棱角分明的棕葉,恰當到極點。糉子,經過較長時間的水煮,一個個分外迷人。吃在嘴裏,香在心頭,妙在竹葉包裝裏的獨特的形狀。

我迫不及待地剪開粗線,剝開竹葉,張開大嘴,用鋒利的牙齒,吃着有嚼勁的糉子,內心自然非常喜歡。那種特別的滋味在小時候猛烈地刺激着我的舌尖。於是,每一年的端午節,吃糉子成爲一種渴望,一種等待,一種難得的記憶。

我思想裏最深刻的是和妹妹一起,在母親的帶領下,先去摘採必備的艾草。端午節前,艾草在屋後,在田野岸邊,在山坡上,長得生機勃勃,鬱鬱蔥蔥。青青的外貌,翠綠如抹。柔柔的葉子,氣味濃濃,香味悠長。我們摘採完,興致勃勃地捧回家裏。

母親笑意融融,把插艾草的事讓我們去做。我們拿着一些有特殊氣味的艾草,去完成我們的光榮任務。艾草摘下來時,一棵棵精神抖擻,面目清秀。我取到一小捆艾草,特意聞一下那久違了一年的氣味。純真的妹妹靠近用力聞一次,捏捏鼻子,搖搖頭,不喜歡艾草的氣味。我連說帶笑,說艾草會給我們帶來好運,能抗菌驅邪。這是親愛的母親告訴我的。妹妹睜着大大的眼睛,點點可愛的頭,十分相信我的言語。

我拿下一株,態度極是認真,小心翼翼地插在門框的小孔裏。每一個門都掛上了艾草,顯得格外耀眼。艾草親和力彷彿極強,在我們的努力下,連豬圈,鴨圈等都插上了艾草,那會保佑豬鴨等牲畜興旺,健康成長。我樂滋滋地,享受插艾草帶來的樂趣。

那個時候,我還會端着一盆略帶紅色的“雲紅”水。我先取一個乾淨的臉盆,放上潔淨的水,打開一小包紅色的粉末狀的藥粉。那就是我們閩南語說的“雲紅”。在臉盆裏撒上一小包“雲紅”,水裏形成了一些微小的顆粒“雲紅”,懸浮在水裏的這裏那裏,上下左右,前前後後。

母親有時還讓我們喝幾口,說是藥水清清,對人有益。我毫不猶豫地喝了一大口。然後,熱情高漲,用小手一次次潑出“雲紅”藥水,灑在每一個房間裏,還有天井裏,牀底下,土竈口,煤竈上等等,一一灑上。我們甚至走進豬圈,不顧臭味熏天,灑脫地揮灑“雲紅”藥水,把熟睡的豬嚇得站立起來,哼哼地叫着,心虛地走着。

端午節,那種風味,那種節日的氣氛,博得滔滔不絕的親切感。那樣子,足以寫下吟詠不絕的詩句,寫在我記憶的紙上,也能成爲一段段思念綿長的故事。端午節,因爲母親笑吟吟的面貌,讓我倍加想念。愛上端午節,更是思念愛意無邊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