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端午節有關的散文

端午節有關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爲“端陽節”。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端午節有關的文章散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有關的散文

篇一:請寄端午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夜夜的蟲鳴喚來了又一年的端午。時光荏苒,輕輕漫過指尖。繁花褪去顏色,在田間,在山坡,綠由淡變濃,到處瀰漫着生命的律動。端午,不屬於某一個節氣,卻有着自己濃重而華麗的色彩。

說起端午,便不得不說一說糉子了。箬葉最好是剛摘的、碧綠的,還帶着植物的清香。糯米洗淨,用菜油、醬油和鹽拌過,一顆顆被上了色,好像碎玉一般。一兩片箬葉、一把糯米,再往裏邊放上少許酸菜,酸菜須得用碎辣椒幹炒過纔夠有味道。酸菜上面再躺上一條醃好的肉。光看這材料,就足夠誘人的了。

我家包糉子並不容易。父親牙不好,糉裏的肉需得是全肥的,煮熟了入口即化才行;哥哥姐姐喜歡五花肉;我卻只吃瘦肉,半點肥的也不要。每年端午,母親包糉子需準備比別家更多的東西,得把不同的肉分開,還得在包好的糉子上做記號。瘦肉的綁上一根剪成段的稻草,五花肉的三個系成一掛,其餘的是肥肉糉。從前奶奶還在的時候,還得給奶奶包她喜歡的紅棗糉,準備的東西就更多了。母親自己卻並不挑,哪種糉子包得多了,她便吃哪種。母親沒上過學,卻包得一手好糉子,生活養育了她的智慧和善良。

對於端午最初的記憶,總是那一陣又一陣的糉香。可是,這並不是端午的全部。在我的老家長臺,端午前的那個集日是極熱鬧的。勤勞的人們一大早便起來到野外採摘很多的艾葉和菖蒲,拿到集市上賣。從街頭連到街尾,不說那碧綠的顏色,單是那一股特有的清香,便足以讓人心曠神怡。

母親極少到集市上買艾葉和菖蒲,她總是自己去山上採摘,不必很多,夠用就行。然後把它們固定在大門的兩邊。春聯的紅色尚未褪去,此時倒和艾葉菖蒲的綠相映成趣了。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端午這個節日和屈原有關,我知道端午爲什麼要包糉子,但卻從未跟母親講過。在母親眼裏,任何節日的由來都並不重要,她固執地把每一個節日定義爲團圓的日子。當她數着日子開始準備箬葉和糯米的時候,她其實是在進行一種儀式,唯一的目的便是召喚她的.兒女回家。對於母親而言,還有什麼比這更有意義的呢?

走過深深淺淺的歲月,在無數個平凡的日子中憶起一段糉香,那定是母親的呼喚,從心到心,彌散成這個五月隨手可掬的陽光。

篇二:又到端午節

時間真得過得飛快,才感覺過了春節,不覺間清明已過,轉眼又到了端午節,還彷彿沉浸在年初的印象裏,但糯香陣陣,又一年糉香飄過,這一切都彷彿一再的提醒着我,端午節又到了。

又到端午節了,這已經是我在漢中過得第六個端午節了。從我背起行囊離開家鄉的那天起,家鄉的糉子香味是離我越來越遠了。雖然這個時候空氣中已經到處瀰漫着糉子的香味,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每逢過端午節,心裏總覺像是少了點什麼似的,空空蕩蕩,兒時的樂趣在不斷的遞減。只有在每年糉子飄香的時候,纔不斷地回味在家裏過端午節的情景來。於是睡夢裏又重複回想起小時候媽媽、姑姑包糉子的情形;上演着兒童時等吃糉子等睡着了的故事;還回味着吃糉子,咬一口糯軟香甜的餘味無窮。

又到端午節,不知道怎麼了,我的心卻無端的涌起了莫名的感慨。我在想,雖然汨羅江畔那個身着一襲長衣的屈子的身影早已不見,那個空懷滿腔報國熱情,卻鬱不得志,萬般無奈,失望之極下,一躍衝向萬里濤的偉人早已投身報國,但是多少年來,後人還在依然高歌吟唱着他的《離騷》《天問》《九歌》,那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依然激勵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推動着歷史的車輪向前。

又到端午節,我又想起了已去世的外婆,想起了還遠在故鄉的老媽。想起了她們在端午節那天踩着夜幕,踏着露水,在天明之前就掛在大大小小各個門前的艾草;想起了她們省吃儉用,在過節那天,爲我們趕夜準備的糉子;想起了外婆、老媽給我們親手縫製的香包和用花色線製作的手鍊和腳鏈;想起了帶上花色線的手鍊和腳鏈後,一整天操心什麼時候打雷,趕緊摘下的那種很奇妙的感覺(小時候,老人們說在端午節時候,聽見打雷,就要趕緊摘下,可以得到天佑);還想起了……

又到端午節,想到父母在我們孩童時,在那樣的生活環境和經濟條件下,讓我們盡多的享受着節日的快樂,現在他們已經年邁,我們卻連最起碼的回家團聚也難以做到,一種深深地內疚之情在心中渦旋,難以彌散。想到自己已然步入中年,早已爲人之夫,爲人之母,也該學學包包糉子,也該學學做做香包,也該爲家裏人如何營造節日的氣氛而付諸於行動。

又到端午節,有濃濃的糉香回味、有沉沉的鄉情不捨,有絲絲的親情牽掛,有深深的悲壯感慨,還有爲人子女的不安、內疚和一股淡淡的說不清的情緒在糉香的嫋嫋中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