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閒讀《聊齋志異》散文

閒讀《聊齋志異》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最先知道的聊齋故事,是小時候從長輩處聽到的。

閒讀《聊齋志異》散文

寂靜漫長的冬夜,昏暗的煤油燈散發着黃暈的微光,一家人圍坐在火爐前,聽祖母講述着陳年舊事。講到最後,一般都會往“鬼”上面扯。燈光下衆人拉得長長的身影凸顯在斑駁的土牆上,閃爍不定,加上祖母生動形象的鬼故事,只覺得涼風颼颼,毛骨悚然,經常不敢上牀睡覺。後來才知道,這些故事中的大部分都來自於一本叫“聊齋”的書。到了四、五年級的時候,在父親老舊的簡易書架上發現了一冊用白話改寫的《聊齋故事》,大概有二百來頁的樣子,如獲至寶,狼吞虎嚥般地看,看完後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講給小夥伴們聽——到家門口還沒講完一個故事時,會盤腿團團坐下來,給他們講完纔回家。小夥伴們自然是聽得津津有味,聽了上一個想聽下一個。至今對《畫皮》《偷桃》《促織》《夜叉國》《張誠》等幾個故事記憶猶新。也許,我的文學啓蒙就是這樣完成的。

成年後,電視臺曾播過關於聊齋的電視劇,對“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的主題歌耳熟能詳,但很少完整地看過一集,就因爲小時候就對這些故事非常熟稔了。讀書求學的時候,曾買過一本嶽麓書社出版的文言版《聊齋志異》,也一直束之高閣。

年近不惑之際,忽然心血來潮,決定讀一讀文言版的`《聊齋志異》。找出當年買的書,因爲保存得好,書還是嶄新的。讀文言版的《聊齋志異》,需要耐心和恆心。主要是文言閱讀能力有限,不像白話版能一目十行,需要逐字逐句地在腦海中“翻譯”成現代白話,讀的速度和數量就極爲有限,有如蝸牛。讀多了,嚼不爛,反而會心浮氣躁,沒有繼續讀下去的心情,只能耐住性子;因爲不能多讀,需要日日堅持讀那麼一點點,所以需要恆心。雖然讀得慢,但故事還是基本上能讀懂,文言閱讀能力似乎也在不斷見長。這樣,從第一頁開始,每天睡前讀一會兒,一頁、兩頁的,斷斷續續,耗時數月,終於讀完。聊齋的篇目看多了,會覺得大同小異,從構思到情節,頗多雷同之處,有些枯燥。如果不是立志要把它讀完,還真的是難以讀完的。

在讀完整部聊齋之後,發現其內容寫的大多是狐鬼花妖的故事,情節離奇荒誕。作爲一個無神論者,往往認爲這些鬼怪故事是無稽之談;若是信迷信的,看得多了,有時還真會認爲是活生生的現實世界,在恍恍惚惚中把二者混淆起來。這就難怪舊時的人對聊齋故事一直津津樂道了。魯迅先生曾言,《聊齋志異》是屬於“用傳奇法,而以志怪”的“擬晉唐小說”,走的是晉唐時代傳奇小說的路子,即用傳奇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志怪式的題材,此語可謂概括精準。而蒲松齡的夫子自道也佐證了這一觀點:“才非幹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說明他自覺地繼承了傳奇小說的特點——這就奠定了聊齋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然而,聊齋能成爲一部名著流傳至今,自有其獨到的魅力:精美典雅的文言,生動傳神的敘述,亦真亦幻的故事,不愧是“文言小說的又一高峯”。除此之外,這本文言短篇小說的最大價值還在於他的諷喻和批判鋒芒,這都是通過鬼怪之類故事以綿裏藏針的含蓄方式完成的。聊齋故事實爲借狐鬼花妖摹寫人間的世相百態,是蒲松齡的一部“書孤憤”之作,是對當時社會的抗爭,反映了當時政治的黑暗殘暴——“官虎而吏狼者,比比皆是也”(蒲松齡語),鄉紳官吏像惡狼一樣吞食者弱小者的生命;也反映了事態炎涼,人情冷暖——“花面逢迎,世人如鬼”。

因爲帶着思想的光輝和批判的光芒,《聊齋志異》成爲傳世之書就不足爲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