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山坡上的歲月抒情散文

山坡上的歲月抒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挑着棉被、木箱和一九七九年的秋陽,一羣少年,又一羣少年,帶着稚氣和喜色,從一個鄉村趕赴另一個鄉村。

山坡上的歲月抒情散文

由青陽縣城往北,近三十華里的地方,有個叫烏龍塘的村子。境內有一處饅頭似的小山,其上青草淺淺,柴禾雜陳,間或幾蓬貓兒刺、斑茅草,及一些說不出名字的植物,零星散落在山頂或山腰;像極了我小時候放牛的某個矮丘。山南,斜坡徐緩,土質堅實,幾棟房舍依山就勢,從山腰次第而下,直抵山腳。山腳前有一方池塘,四周雜草叢生,翠綠蔥鬱;塘內水色深黛,不甚分明,水面上常常飄一些浮萍和青苔,時有青蛙游過來,把水中的樹影攪碎,凸着眼珠向我們打量。這便是母校留在我腦海中最初的印象。

山腳下那一排房子就是我們的教室。我們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姓郝,其時四十六、七歲年紀,中等身材,衣着樸素,皮膚黝黑,理着平頭;乍一看,很像某個村裏的生產隊長。能顯示出“老師”身份的物件,大概要算他鼻樑上架的那副黑框老花鏡。他常常站在高高的講臺上,雙手支着講桌,略躬身,微低頭,隔着老花鏡看攤放在講桌上的課本,用一口不知哪裏的腔調給我們講課。偶爾翻起眼珠,從鏡框的上方睃巡教室,那樣子像是對我們瞪眼,惹得我們暗暗發笑。雖然如此,卻絲毫不影響郝老師在我們心中的“好”老師形象。

我們的教室與食堂最近,只隔一條路。上午或下午,最後一節課的下課鈴聲在焦心的等待中響了,我們飛快地“起立”,不再“坐下”,拿着早就暗暗攥在手裏的搪瓷缸,潮水般涌出教室,奔向食堂。排隊,插隊,擁擠,狼吞虎嚥,意猶未盡……這些動態的詞語,都是描寫我們吃飯場景的最佳關鍵詞。飯後一段時間,是我們比較悠閒的時光———可以躺在牀上小憩,可以打藍球和乒乓球,可以到野外去散步。有時卻免不了要到井邊去洗衣服。井裏的水位一般離井沿近兩米的距離,我們將拴着繩子的鐵皮桶放到井裏,近水面時,抖動手腕,擺動繩索,鐵皮桶乖乖地來個倒立,“卟———”鑽進水裏,吃進滿滿一桶水。從井裏打水是一門很有技巧的活兒,如果摸不着訣竅,打上來的井水還不如淌出的汗水多。三年裏,水井是我們光顧較多的地方之一,井臺周圍留下我們無數的足跡、汗水和惋惜。我說的惋惜,是指鐵皮桶有時會掉到井裏去。這些年來,我越發有一種遺棄的內疚感,使我時常想起那些失落在井底的鐵皮桶。我想,它們一定仍然靜臥井底一隅,默默爲我們塵封着一段美好的過往,爲我們守護着一段無憂年華,等候着我們隨時去翻閱,去回味,去打撈。

倘是星期天,我們的.時間會更充裕一些。那時,我們會爬上宿舍後面的山崗,在那裏看小山背面的景物。背面山下是一個圈圩,地勢較南面低。圩內溝渠縱橫,道路阡陌,條塊分割地種植着成片的水稻、黃豆、小麥等作物。圩外是一灣清流,遠遠地看,像一匹白亮的練帶,環繞流動,波光粼粼。目光越過河流,遠處的迷濛中,隱約顯出山巒的輪廓,沉穩,靜寂,如佈置在藍天下的巨大背景。我們的目光時常直線穿越,抵達大山深處,山裏細微的景物便隨着我們的想象而變化無端。有一次,一架飛機從我們頭頂越過,帶着巨大的轟鳴,飛往遠山的上空,在那裏盤旋,落低,最後消失在大山的腹中。這一發現,讓我們興奮異常,我們對那一片墨綠的大山充滿了疑問和探詢,想象着那裏藏着怎樣的機密和奇異。但沒有人爲我們解開這個謎,正如一首歌詞那樣:沒有人知道爲什麼,太陽總下到山的那一邊;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山裏面有沒有住着神仙……

那時候,這樣的歌聲總是充斥着我們的課餘生活。我們把各種調子的音符在二胡上、在長笛上、在風琴上、在心絃上彈奏,發出優美動聽的旋律,攜帶着我們歡樂的心緒,飄蕩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和上空。那時,我們唱《外婆的澎湖灣》,我們唱《阿里山的姑娘》,我們唱《軍港之夜》,我們唱《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唱着唱着,我們便畢業了。

二十五年過去了,母校未曾一日不在我的思念中。我曾無數次在夢中回到那一處山坡,如久別的遊子迴歸故里一般,在教室、宿舍、食堂和井臺之間遊蕩,觸摸着那裏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母校曾是我人生的驛站,亦是我最初展翅的地方。無論我飛去多麼久遠,母校,始終是我心中溫馨而美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