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生生不息話秧歌散文

生生不息話秧歌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今天,電視、電腦無孔不入,它們的勢力擴張到了每一個角落,差不多像糧食、水和空氣一樣,成了人們的生活必須品。而其他的表演藝術、舞臺藝術、民間藝術,都受到了它的強力衝擊,活動的舞臺越來越小,逐漸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儘管人們也在不斷舉辦這個藝術節,那個文化節,這個匯演那個匯演,企圖使其復興,但終歸挽救不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命運。但有一門藝術卻如日中天、方興未艾,大有燎原之勢,那就是秧歌。只要是節慶的日子,就都可以看到歡快活潑的秧歌表演。就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秧歌也成了一種不可缺少的藝術。每當夜幕降臨,在公園裏,在廣場上,在大街上,到處都可看到扭秧歌的隊伍。每當我看到秧歌隊伍,就把我的思緒帶回了童年,帶回了我那貧窮的小山村。

生生不息話秧歌散文

在我們那個小山村裏,幾乎常年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在我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娛樂活動,就是扭秧歌了。但扭秧歌並不是總有,只有到了年關才能看到。所以我們盼年,除了盼穿新衣、包餃子、放鞭炮之外,就是盼秧歌了。到了年關,十里八村就都組織起了秧歌隊伍,你到我這個村來演,我到你那個村去演,你來我往,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秧歌裏嗩吶,是最霸道的一種樂器,只要它一響起來,就會響遍全村,那就是海報,那就是通知,人們就會紛紛從家門走出來,站在路邊,饒有興趣地看這一年到頭才能看上一次的秧歌表演。

在鑼鼓聲聲、嗩吶陣陣中,一隊穿着花花綠綠綾羅綢緞的秧歌隊伍,像長龍一樣在鄉村雪路上舞動着。男隊員瀟灑、活潑,女隊員嫵媚、豔麗。伴隨由嗩吶、鑼鼓組成的秧歌調,秧歌隊員們一手舞綵綢一手搖彩扇,進兩步退一步,左一擺右一扭。扭到興奮時,隊員們有的擠眉弄眼,情態誇張,有的聳肩弓背,步履蜿蜒,有的搖搖擺擺,羞羞答答,天寒地凍裏扭出了東北人特有的渾厚風韻,豪放風格,淳樸風情,異樣姿態容納了多彩內涵。火爆氣氛下,路兩側擠滿了男男一女女、老老少少,喜氣洋洋中品頭論足,目不暇接中你擁我擠。個子高的還好說,個子矮的只好踮着腳看,有的乾脆爬到路旁的圍牆或柴禾垛上居高臨下欣賞,看得出了神,看得着了迷,如癡如醉,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孩子們則興高采烈地尾隨着秧歌隊從村子的東頭跟到村西頭,雀躍着,嘻鬧着,奔跑着,有的乾脆跟着模仿去扭去跳……

秧歌調在吹奏,在飄蕩;秧歌隊在行走,在舞蹈。喜慶的氣氛籠罩着寒冷的冬日,瀰漫在鄉村的上空,久久不散,彷彿春天已經提前到來。

在秧歌隊伍裏,還有各種節目穿插在裏面。當跑旱船扭過來時,村民們就會歡呼起來。所謂跑旱船,就是用紙糊一個船形,船中間站一個人,多爲女性,手扶船兩邊,邊走邊扭。我至今也不明白,村民們爲什麼對跑旱船那麼感興趣,他們甚至把看秧歌就直接說成是看跑旱船。每當秧歌進村時,人們就會攜妻帶子,招呼左鄰右舍:“跑旱船的來了,走哇,去看跑旱船去。”此外還有跑驢的。也是用紙糊一個驢的樣子,中間也同樣站着一個女性,意思是騎在驢上。所以不同的是前面還有一個牽驢的。這兩個人,往往是一對情一人或戀人,在表演中,還做一些挑一逗性的動作,但發乎情止乎禮,動作並不過分。其中也有扮演《西遊記》中師徒四人的,也有扮白娘子的,也有扮小丑的……但對我們孩子最有吸引力的,則是踩高蹺。每當高蹺走過來,就會被孩子們簇擁着,跟着往前走,一直送出村爲止。隨後我們也模仿高蹺的樣子,用樹杈做成高蹺,踩在上面,在村裏走來走去,有時上學也踩着去。

秧歌隊偶爾也有舞獅子的,但不很多。在我的記憶中只有一次。那一次,秧歌隊在村裏舞着舞着,忽然向生產隊的場院舞去。人們在後面呼一呼拉拉地跟着。到了場院才知道有舞獅子。由於農村道路不平整,不能在路上舞,場院相對平整些,所以選擇了這裏。只見一頭大獅子和一頭小獅子跑進場院,歡快地舞動起來。有一武士打扮的人手持綵球,逗引着獅子。你看那獅子一會兒搔一癢,一會兒抖一毛一,一會兒打滾,動作流暢可愛。演到最後,大獅子和小獅子都站起來亮相。引來一片歡呼之一聲。

從秧歌的“秧”字來看,這項活動應與農業生產有關。所記載,在很久以前,農民爲了祈獲豐收,每當春天到來,都要在田間地頭舉行祭祀農神的活動,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隨着時間的推移,在祭神活動中,逐漸吸收武術、雜技、戲曲等門類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發展成一門廣大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民間生生不息,上千年來一經久不衰。

不過現在農村這種活動已經不多見了,卻在城裏漫延開來,成爲人們一種喜聞樂見民間表演形式。但內容已簡化了許多,除了娛樂之外,還有了健身功能。只有這種形式,沒有被電腦電視沖垮,仍以其特有的形式,活躍在人們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