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太地村的家風家訓散文

太地村的家風家訓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來到雲陽縣鳳鳴鎮太地村的每一天,我都被這裏朝氣蓬勃的氣氛,迷人的風景,整潔的村莊,純潔的民風,以及勤勞善良的鄉親們感動着。這裏聽不到麻將聲,聽不到打架吵架聲,傳入耳朵的只有村民們互幫互助、孝敬老人、誠實守信、勤勞致富和夫妻恩愛的,感天動地的故事。

太地村的家風家訓散文

一、樂於助人的張遠良

家訓:爲人要講天良,要多做好事。

張遠良現年七十八歲,是太地村原支部書記,老黨員。張遠良的父親張元位,一輩子樂於助人,對人也非常友善,無論是與村民擺談,還是在教育子女時,張元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爲人要講天良,要多做好事!”

在張遠良擔任支部書記期間,他傳承着父親“爲人要講天良,要多做好事”的家訓,從沒整過人,也從沒害過人,村民們便給他取了個諢名——張天良。張遠良不僅繼承了父親善良的天性,還把父親樂於助人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不管村裏哪家有事,他總是第一個奔赴現場。有一年,鄰居胡中金半夜突發急病,張遠良摸着黑趕到鄉衛生院請來醫生。經過診斷以後,醫生悄悄告訴他說,再慢半步,胡中金就沒命了。

對於老弱病殘,張遠良更是關愛有加。年逾八旬的鄰居胡老孃,兒女全在外打工,一個人留守在家,都是張遠良幫着照看。每天早中晚,張遠良都要到胡家噓寒問暖。每天吃過晚飯,張遠良總要邀約胡老孃一起出去散步,回來時把她送到家了,然後纔回自己的家。

在張遠良的帶動下,鄰居們都樂於助人,無論誰遇到困難,全村人都會傾力相助。

二、誠實守信的黃代明

家訓:餓死人是小事,失去信用纔是大事。

黃代明的祖上在春荒時曾經向鄰居借過一斗稻穀,承諾稻子成熟以後歸還。殊不知,那一年大旱,稻子收割完畢,交了地租以後所剩無幾。如果歸還了那一斗稻穀,自己家裏就可能餓死人。不歸還吧,失去了信用,再說鄰居家也等着那點稻穀活命呢。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黃代明的祖上歸還了鄰居的稻穀,有人嘲笑他傻,他說:餓死人是小事,失去信用纔是大事。

從此以後,黃家人就把這句話作爲家訓,一代代傳承着。黃代明的父親黃世財在世時,也經常用這個故事教育他。黃代明把這句話記在心裏,落實在行動當中。

去年,黃代明和二十三家養殖戶聯保,一共向重慶銀行貸了八百多萬元發展養豬產業。借款到期時,其中有一家五十萬元血本無歸。怎麼辦?如果大家自顧自,那麼二十三家人都將同時失去信用。想起祖上用生命換來的家訓,黃代明帶頭墊付了兩萬多塊錢,同時也號召其他二十一家人一起行動,終於湊齊了那五十萬元鉅款。這樣一來,所有人的信用都保住了。

三、孝老愛親的劉遠周劉遠平兄弟

家訓:孝敬老人、妯娌和睦的好家風,要麻線打草鞋,一代傳一代。

提起太地村四組的劉遠周劉遠平兩兄弟,鳳鳴鎮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幾十年來,兩家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屋檐下,不光兩妯娌之間從未說過一句氣話,從未紅過一回臉,就連兩家的小孩之間也從未說過一句氣話,從未紅過一回臉。鄰居們說,他們兩家人好得像一家人。在孝敬老人方面,兩家人更是被傳爲美談。

劉遠周劉遠平的父母在世時,沒有明確規定兩弟兄每年給他們交多少口糧,繳多少零花錢。然而秋收時,兩弟兄總是爭着搶着,先把父母的糧食櫃子裝滿了,多餘的纔是自己家的.。兩家人掙的錢,總是先滿足老人,剩餘的纔是自己的。

劉遠周劉遠平的父親去世時,對兒子兒媳們說:你們孝敬老人,妯娌和睦,這樣的好風氣,要麻線打草鞋,一代傳一代。他們的母親去世時,也說過類似的話。

父母的臨終遺言,劉遠周劉遠平兩兄弟,把它作爲家訓,對子女進行言傳身教。現在劉遠周劉遠平兩家的的子女,在外面掙了錢,也總是先打到父母的賬戶上,父母用不完的然後才歸己。劉家孝敬老人,妯娌和睦的這種好家風,正在不折不扣地一代代傳承着。

四、不離不棄的謝清梅

家訓:夫妻一場,只要對方還有一口氣就不能放棄。

四年前,謝清梅的丈夫彭意安意外摔傷,造成頸椎以下高位截癱,四肢不能動彈,唯一的功能是嘴巴還能開口說話。吃飯喝水要人喂;小便失禁,一天須換好幾次尿不溼;排大便時,需外人小心翼翼地用手去掏;爲了避免生褥瘡,不管白天還是晚上,每隔三個小時就要給他翻一次身,或者按摩一次。醫生斷言,彭意安最多能活三年。

當時,有人勸年僅45歲的謝清梅,找個合適的人家遠走高飛算了。謝清梅卻對丈夫不離不棄,她說:“我不會離開這個家。只要他還活着,這個家就是完整的,我爲什麼要去嫁人呢?”

謝清梅的母親也說:“夫妻一場,只要對方還有一口氣就不能放棄。”

謝清梅把母親的這句話作爲家訓牢記在心,一邊服侍丈夫,一邊靠種地養家餬口。

如今四年過去了,彭意安不僅活着,而且還活得好好的,而且連褥瘡也沒生過。

四年來,謝清梅沒添過一件新衣。癱瘓在牀的丈夫想看電視,她立即給他買了一部大彩電;只要時鮮水果一上市,她就會給丈夫買回一大堆。彭意安嫌時鮮水果太貴,浪費了錢財,有時還會對她大發雷霆。

彭意安出事時,女兒已經出嫁,兒子正在上高中。現在,兒子高中畢業外出打工去了。謝清梅在教育兒女時,都是要求他們,一旦定了終生就要無怨無悔,不離不棄!

五、勤勞致富的張定平

家訓:勤快勤快,衣食還在。

三十六年前,十二歲的張定平家裏遭了災,房子被泥石流沖毀,糧食被掩埋。一無所有的張父,把以前父親經常用來教育他的一句話,送給了張定平:“我放你一條生路,到外面求生去吧。勤快勤快,衣食還在。隨便走到哪裏,只要人勤快,就不會捱餓!”

張定平懷揣着“勤快勤快,衣食還在”的家訓,來到湖北幫人餵豬,月工資十五元。八年後,張定平空着雙手回到了太地村。

春節過後,他又跟隨鄰居來到福建石材廠,月工資150元。他感到滿足了,自己這個小學生的工資,比廠裏的大學生還高呢。張定平繼續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由一個人看一臺石材切割機,發展到看兩臺,三臺,四臺。月工資也由150,上升到了1500元。由於張定平踏實肯幹,八年後,老闆把廠子承包給了他,他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通過十五年的積累,張定平成了太地村勤勞致富的典型。

張定平發財致富了,但他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五年前,他回到家鄉,辦起了石材廠。現在他生產的石材主要銷往江蘇、湖北、福建等省市,年產值達五百多萬元。

張定平總結自己的一生時說,自己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主要得益於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家訓:勤快勤快,衣食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