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一食堂食記後續散文

一食堂食記後續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我與一食堂故事頗多,總覺意猶未盡,故再次着筆,早期拙作《橫幅》背景發生在一食堂,諷刺餐具回收自覺性不強。

一食堂食記後續散文

《一食堂雜記》以飲食者旁觀視角,寫此食堂地理佈局,淺談此食堂位置不佳,三月某日於食堂打飯,見師傅哀怨眼神,這眼神竟讓我萌生提筆更新念頭。

回想月初進一食堂,小碗菜,麻辣香鍋檔口空空如也,連重慶抄手檔口也收拾包袱走人了,前面二者,曾是去年一食堂午間流量擔當,客流力挽狂瀾的功臣,但終究因食堂偏僻位置,阻礙其招引客流,行成穩定食客,於今年另覓佳處發展。

拙作《麻辣香鍋雜記》曾記載麻辣香鍋檔口第三代承包者——"狀元麻辣香鍋"。檔主是江西婦女,得知的故事是因家庭成分問題,她先生與大學錄取失之交臂,最後只能得當了廚師。某日他們額外贈送自制的下飯菜——蒜蓉辣椒,也已如我筆名"懷想不置"。仍舊記得女人慈眉善目與我攀談,她丈夫和大兒子在後頭焯燙的忙碌身影。

未曾提筆構思的《小碗菜》,檔主原是東莞服裝廠一老闆,生意難做,轉行當廚師,這個荊州男人的話說:換個副業玩玩。但現在,他帶着他討的廣州老婆和鄂粵混血的孩子已經落腳於別處。同時消失的,還有他去年十分自豪的:"這是舌尖上的中國裏的荊州魚糕"。當時糾結遲疑未食,他們不知道,這個他們曾經人生階段待過的檔口,空留一食客追憶的嘆息聲。謝謝他的廣州老婆送我的橙子,他老婆時常見我幫襯生意,贈菜與我。

大鍋飯"曾味鮮"檔口,還在,它好似是必須保留的檔口,它要是覆滅了,那一食堂也真的就氣數已盡了。

原先四位體態豐滿打飯阿姨,早已不見蹤影。飯堂老闆娘的婆婆或者母親,親自上陣,後頭一新聘阿姨,兩半邊天組了個班子。前者已放下背孫女的簍子,不再徘徊在服務檯,不再在食堂外和孫女享受陽光。換上工作服,帶着口罩,在曾味鮮檔口昏暗的空間裏,與一個新面孔阿姨密切配合,打菜與裝飯,她倆和離去的那幾位阿姨一樣,見證着每日午時的蜂擁而來,傍晚時的幾桌零散朵頤的食客。白駒過隙,大一到大三,現在那小女孩,已從簍子裏的哇哇大哭牙牙學語,到能獨自行走了。

檔口依舊十幾盤菜,紅油,菜裏藏不住的郫縣豆瓣。麻婆豆腐,萵筍炒肉,香乾回鍋,菜式重油,各個食材,葷素結合搭配倒也合理。曾味鮮與校外相比,一葷一素,米飯免費,七元一份。

趕上供應的菜式,芹炒雞絲。坐於凳子上,筷子撥弄,師傅捨得用油,芹菜油量,上泛着油光,保證了鮮韌。配菜選用青椒,但輔以大量洋蔥絲,油溫爆香過後的洋蔥絲,變得綿軟。這次食用,洋蔥顏色並無發黑,趕上出鍋沒多久。與雞絲同食,味蕾覺得鹹香之餘,口腔留有一絲香甜,中和了芹菜的略澀口感,洋蔥着實給這道菜增色不少。以後自個處烹飪雞絲可以試用效仿。

當天中午吃完漫步校道,竟見一食堂打飯的阿姨們,從二食堂方向走向校門,和她們的緣分未曾斷絕。一熟識阿姨已換上革命年代短髮。熟悉的身體面貌,臉上的失落與惆悵,倒是新的。擦肩而過,上下打量,彼此對望,讀出她們的'臉色,此人似曾見過。但我至今記得其中一位,曾調侃我總是孤身一人,是否有談朋友對象。

三月十五日,天氣落雨,手機刷着微信,同一地區還有冰雹。晚飯又進入一食堂,黃光下的地板好似人爲傾倒了潤滑油一般。半大小子在機器邊上排着隊,討論着有趣的遊戲話題。

"曾味鮮"檔口裏麪人頭攢動,靠近,見身穿制服的消洗間阿姨,正用勺子挑選着菜。帶孫女那婦女,從面前消洗阿姨面前出來,操着濃厚的重慶口音說吃什麼。已是晚間七點,剩下的萵筍肉片剛剛端出沒多久,邊上還剩下一些未售罄的菜式。

之前與打飯阿姨聊天,總會聊聊師傅。這曾味鮮大鍋飯廚師歷經重慶師傅,本地僱傭師傅。到如今又是一不知名的師傅。其實我已然發現這一奧祕,大一到大二,曾味鮮的素炒油麥菜,再也翻不到零星幾粒花椒了,幹辣椒爆香。

正想着,操作間走出來一個帶圍裙,穿着雨靴的男人。師傅又換了。他越過阿姨們,眼神是空洞的無力,透着滿滿的失望感。他看了眼黃光下的盤子,依舊剩下這麼多菜..

食堂的地段,食客的稀少,來了又去,去了又來,一食堂的宿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