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哦,那遠去的山散文

哦,那遠去的山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7K 次

去年秋天,一個偶然的機會,驅車由熊嶽向東而行,恰巧路過蓋縣陳屯鄉和平村,這裏是我40年前插隊的地方,所以纔有了這次探望的經歷。

哦,那遠去的山散文

順路前行,以往的景象蕩然無存,低矮潮溼的茅草房變成了清一色的大瓦房。秋花散發着沁人的馨香,夾着淡淡的果香撲面而來,給人以清新典雅的感覺。雞、鴨、鵝拍打着翅膀與鳥蟲的鳴叫聲交織在一起,啊!好一派農家樂的畫面呀!

我下車好奇地走進一農戶的院內,碩大的院落栽了五六架葡萄,葡萄秧上掛滿了葡萄,大的一串足有五六斤,飽滿的葡萄粒紅綠相間,紅的像瑪瑙,綠的像寶石,看一眼讓你垂涎三尺。再看院角還停放着一輛四輪拖拉機,一隻小花狗通人氣的搖着尾巴圍着我們。

這時,一對中年夫婦走了出來,彼此相互介紹後好像依稀記得。他們客氣的把我們讓到屋裏。夫妻倆爭着說:“現在的莊戶可不比從前了,溫飽已不是問題了,現在吃飯也講究起營養學了,不少小青年也講究起穿名牌了。”說着,男主人指了指前院說:“不記得了吧?那裏過去就是你們的青年點啊!”經他一說我才變過向來,哦,原來這家就是當年青年點後院經常揭不開鍋的'老吳家嗎。那時,揭不開鍋的何止他們家呢。

我徑直走到青年點門前佇立許久,思緒一下回到了從前……那是71年的冬天,我們這些熱血青年揹着行囊,隨着那車水馬龍,安營紮寨於望兒山腳下的和平村。那天就在這裏,我們接受了鑼鼓喧天和震耳欲聾般口號的歡迎。村民們像趕集一樣向這裏涌來,我觀察着人羣,一些老者,穿着露着棉絮的破棉襖,腰裏扎着草繩或麻繩,倆手插在袖子裏,都一個姿勢弓着背;一羣孩子像過年一樣嬉笑打鬧着,有的死襠褲變成了活襠褲,那臉,好像生下來都沒洗過,兩個袖子是天然的手帕,他們不時的擦着鼻涕,袖子已泛起了亮光。還有一些青年男女,他們大多穿着發白的軍裝,這就是老知青。他們把我們讓進了食堂,除了幾名村幹部,其他都被擋在了門外,即使這樣,一羣孩子還在搶着有利地形爬窗向裏張望。

食堂桌上擺着兩大盆大米飯,兩盆菜,分別是幹豆腐,白菜燉豆腐,裏面依稀幾塊肉片。有人剛發話,呼啦一下,大家涌向飯盆和菜盆,那時也顧不上斯文了都搶着盛飯盛菜,頃刻間,好似風捲殘雲,四個盆都見了底。

此後,我時常盼望着那頓每餐,但,那美餐幾乎再沒光顧與我們。第二天,那餐桌便被高粱米鹹蘿蔔條佔據了。於是有人觸景生情編出了“一盞油燈照泥牆,生活如此淒涼,回城路上遙遙在望,前途在何方……”這歌今後成了大家發泄苦悶的久唱不衰的點歌,一直陪着我們走過那迷茫的,艱辛的,不堪回首的蹉跎歲月。

“滴滴……”汽車的鳴笛聲打斷了我的思緒,懷着沉重的心情,隔窗相望,那漸漸遠去的山,我突然感覺到了有些不捨,我想說,我們這代人,更有責任告訴下代人,如何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