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烏鎮之行的散文

烏鎮之行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從讀了戴望舒的那首《雨巷》,江南,就成了我的心病。於是,無數次幻想江南的模樣:小橋流水,楊柳依依,石拱橋,青石板,悠長逼仄的小巷,青磚黛瓦,煙雨濛濛,還有那些烏篷船。

烏鎮之行的散文

無數次地幻想了好多年,今年四月,終於圓了我的江南夢。

我們抵達烏鎮時,天空正飄着細雨,空氣因此而溼潤,這讓我的旅行多了幾分情趣。也應了煙雨江南這個雅稱。

一下車,人跟着導遊,隨着人流往前擁去。導遊的話雖然通過喇叭傳出,可遊客太多,這個導遊那個導遊的話音交叉在一起,南腔北調,便什麼也聽不到了。我一心繫在當年的幻想中,眼睛滴溜溜地轉着,四下尋着幻想中無數次出現過的那些物件。

三轉兩轉,眼前終於轉出了一條河,河的兩岸是臨水而立的木屋,一座一座,緊挨着。木屋低矮而陳舊,如同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用他那滄桑的外表向世人述說着自己千百年曲折的經歷。木屋的軒窗多數是敞開的,朝向河水敞着。我在想,某扇窗戶後,是否立着一個水一樣的女子?她那雙結着幽怨而多情的眸子,是否在期盼着對面某扇窗戶後邊的那個和她一樣多情的男兒出現?這樣想着,這些木屋,於嫺靜中便多了幾分風情。

河流不寬,間隔地就會出現一架石拱橋,石拱橋比我想象的要美許多。橋兩邊的扶手,都是木質的,上邊的花紋,和那些房屋一樣古樸,又韻味十足。站在橋上,恍若隔世。濛濛的細雨,輕飄飄地落在水上,把整個烏鎮籠罩其中,於是,小橋,流水,人家,宛如一幅虛虛實實的水墨畫卷,就那麼懸掛在我的眼前。楊柳拂堤,碧草如絲,燕子雙雙追逐着。無需打傘,任憑着細如牛毛的雨絲飄落到臉上,如同吳儂軟語,透着水鄉的滋潤,在這份滋潤裏,品味着江南的浪漫,真是不錯。不似現代化大都市,什麼都是急匆匆,弄得人心一點不得安寧。到了這裏,塵囂和浮躁不見了,一切都是那麼靜嫺。看那河水,柔柔的,緩緩的,如同一位飽讀詩書的大家閨秀,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烏鎮的河,就這麼於無聲中彰顯着她的嫵媚。水上的烏篷船,一樣悠閒着,三三兩兩地咿呀咿呀地從橋下划過來,又咿呀咿呀地划過去,載着過往的客人,不急不躁,沉穩中透着豁達。

烏鎮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政治活動家沈澤民、銀行家盧學溥、新聞學前輩嚴獨鶴、曠代清才湯國梨、農學家沈驪英、漫畫家豐子愷、著名作家孔另境……他們都是從烏鎮走出來的,胸懷水鄉的博大、聰慧,最具代表的.人物,就是那位備受人們敬仰的文學巨匠矛盾先生。這裏,還是無數的文人墨客滯留之地。橋上橋下,依橋傍水,落日時分,在炊煙裊裊裏,出詩答對,談笑風生,揮毫潑墨,爲後人留下了幾多豐厚的文化遺產。或許因此,因了這些文人墨客,烏鎮處處隱隱着一種文化情愫。就連普普通通的兒女情長,搬到這兒,也多了幾分纏綿,幾分悽美。正如那《似水年華》裏的他和她。烏鎮的水是多情的,烏鎮的楊柳是多情的,烏鎮的大街小巷,都飄着墨香。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鎮的水,隨處可見。水環繞着房屋、小橋和巷子,小橋人家,枕水而臥。或許這就是烏鎮“枕水人家”的來歷。水是生命之源,人體就是一個碳水化合物,其中水佔着一大部分。而烏鎮的人,從出生就被地下的水環繞着,被天上的水滋潤着,所以靈氣十足,成名便是自然的了。女兒家,秀氣、水靈也是自然天成。

沿着青石板鋪就的小巷緩緩前行,走進一個個青磚黛瓦屋,一個曾經繁華的小鎮便出現在了眼前:茶館,酒樓,當鋪,染坊,手工作坊,私塾等,我彷彿看見茶館裏的茶煙正嫋嫋着飄出窗外,茶館內的人悠閒自得地品着茶,聽着三絃彈唱;我彷彿看見酒樓裏的人在三三兩兩地划着拳,一聲聲“幹了幹了”飄進了耳朵裏;我彷彿看見當鋪裏,掌櫃的帶着老花鏡在仔細地辨別着手裏的物件是不是贗品;我彷彿看見大染坊內,女工們頭戴藍底白花的頭巾,身穿同樣染色的短褂,挽着袖子,在忙活着,院子裏,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布匹,在微風裏,夢一般飄忽着;我彷彿看見,手工作坊裏的女工把紡花車搖得“格楞楞”地響,把織布機推得“吱嘎吱嘎”的;我彷彿看見私塾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搖頭晃腦地讀着三字經。還有,沿街的小販們拉着長音的吆喝聲:姑嫂餅,臭豆腐,小餛飩,定勝糕,烏米糉子……

推開一扇扇古老的木門,跨出高高的門檻,再次踏上青石板小路,又一次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於是,換上了隨身攜帶的旗袍,撐開雨傘,聞着古老的墨香,走在細雨朦朧裏,希望也能遇到一個懂我的男兒迎面走來。然而,擡眼處卻發現,如潮的人流中,那些來之世界各地,或許在她的世界裏曾經狠命地拼打的女子,此刻,一個個安靜的都如同《雨巷》裏的女子一樣,擡着多情善感的眼睛,彷彿都在尋着那份感覺。那些男兒,此刻也都那般儒雅,沒有一個光着臂膀的,沒有一個說着粗話的,連一個粗魯的動作都沒有,隨意一甩頭,那眼神,便是無限的深情。這讓我突然想到,入鄉隨俗。心中再浮躁的人兒,面對這裏的靜美,也會自然安靜下來。在不知不覺中,墨香,已經滲到了骨子裏。

小橋流水人家。烏鎮,把這詞句演繹得淋漓盡致。烏鎮的水流橫豎交叉,不多不少,如同烏鎮的血液,靜靜地流淌在烏鎮的體內。烏鎮的橋,就是烏鎮的骨骼,她的骨架很美,是典型的江南美女式的,不粗不細,上下勻稱。烏鎮的小巷,是她的靜脈,無聲無息中支撐着她的生命。烏鎮的青磚黛瓦,是她的衣衫,古樸典雅,大方得體。烏鎮的人文,是她的神韻,於端莊中彰顯着她的才氣。

烏鎮,若有來生,我願落在烏鎮,清晨端着淘米盆,拾級而下,在門前的流水裏淘洗着一家人的一日三餐;若有來生,我願落於烏鎮,尋一個懂我的男子,朝夕相對,於無聲中感動着彼此,不求大富大貴,但求相互擁有。

烏鎮,你讓我魂縈夢繞。若有機會,我會再去。讀你千遍,也不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