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夭桃穠李散文

夭桃穠李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村裏噼裏啪啦的爆竹聲,驚得瑛姑忽地從夜夢中跳起身子,手伸向牀頭櫃摸索洋火柴起來點蠟燭。瑛姑家是村裏唯一沒有裝電燈的,村支書好幾次來勸說瑛姑拉個線裝個燈泡,都被瑛姑執拗地駁了回去:“孤個老人的,費啥子電,蠟燭用場大着呢,點着了哪裏都去得行”。最後氣的村支書甩了菸頭就走:“以後着火了,別指着誰挑個桶子來救你!”瑛姑趕腳上去擰滅了煙火頭。

夭桃穠李散文

瑛姑就是這麼個直梗的性子,還有一件事情,瑛姑也是相當堅持的:每逢村裏嫁娶,她必定梭梭地搖着身子跟過去瞧幾眼,問問誰家嫁姑娘了,有沒有穿大紅衣裳上花轎,也必定每次受旁人數落:“瑛姑啊,這都什麼年代了,誰還興老輩子的東西”。她就訥訥地笑笑:“是呵是呵,不興了不興了……”等新娘子出來後,瑛姑也必定搶個頭炮去瞅一眼,嘴裏喃喃說着:“好福氣啊,好福氣啊。”

瑛姑是沾不上福氣的女人:20歲丈夫去世後,辛苦拉扯大的兒子不學無術,最後還用刀子捅了村裏的人,撇下了妻兒老母逃出去了。被捅的那家人扛刀弄斧找上門來,嚇得瑛姑和媳婦孫女躲在牀底下不敢出聲。最後還是村支書做的調解,讓瑛姑一家賠償死者家20萬,往後做牛做馬也要全數還清。

再後來,媳婦到城市去打工,把孫女撇給了瑛姑。瑛姑白天到廠裏縫衣服,晚上又抱回一批一批的布料剪線頭。白班是45塊的勞工費,晚上是1角5分的計件費,可瑛姑樂此不疲,每當拽着一把錢去還債的時候,她也必定跑去廟裏拜叩菩薩,讓菩薩保佑她身體無病無痛,能夠有繼續賣命賺錢的好體力。

瑛姑的孃家在隔壁村,在兒子犯事之前,瑛姑往孃家跑的很勤快。不是送點玉米番薯,就是拎過去一籃子雞蛋,只要是地裏種的,雞窩裏養的,她必定拿些給孃家人嚐嚐。這樣的大方之舉,也爲後來兒子犯事後問孃家舅父們借錢打下了好基礎。但自從問孃家人借錢之後,舅父們的老婆不敢再收她的好意了,每次只是暗暗地催促瑛姑早點把錢還回來,都說各家人有各家人的難處。瑛姑最終不再有去孃家的積極性,少數幾次去還錢的時候還會捎上小板凳,孫女很納悶地問奶奶,瑛姑說:“你舅婆們會嫌棄你奶奶,我坐過的小矮凳他們都拿斧子劈了塞竈肚了,浪費喲……”

過了三年,去城裏打工的媳婦找了個城裏的男人,就想把婷婷接到城裏去。剛開始瑛姑強烈反對:“那男人有那麼好心,幫着別人白養孩子?婷婷過去了就要受罪的,還不如跟我這個老婆子待在鄉下”。媳婦只好拿瑛姑白內障來說事,這也是瑛姑夜夜蘸着蠟燭油光剪線頭落下的`眼病。瑛姑只好肚裏憋氣,看着孫女揹着她縫製的布袋子書包上了去城裏的車子。

後來,瑛姑攢了點車費,跟村支書打了保證書(保證會回來還債),去了城裏看她的孫女。瑛姑依舊沿襲她以前的作風,揹着自家種的玉米番薯,拎着雞蛋豬肉上了探親的路。在車站看到好久不見的孫女,瑛姑的淚差點掉下來。可孫女表現得很陌生,一隻手牽着母親,另一隻手再是不情願挪開來像以前一樣幫奶奶提東西了。瑛姑就一個人揹負着十幾斤的東西,有點踉蹌地跟在時髦的娘倆後頭行了一路。瑛姑在孫女的城市家裏只待了一天就回家了,說是放心不下家裏的雞沒人餵養,其實是處不慣城市裏頭的講究:進門要換家居服,廚房頭要上圍裙,地板上不能見着一根頭髮,城裏人講話還輕聲輕氣,有時候說着自己完全聽不懂的笑話,瑛姑實在覺得吃力和乏力。瑛姑走的時候,給兒媳塞了一把錢,再三囑咐是攢給孫女以後的嫁妝錢,可別給偷偷蝕了。

有一次,村裏請戲班子來唱了3天3夜的戲,瑛姑在看戲的時候,識到了一個成語:“夭桃穠李”。這是戲的名字,掛在戲臺子的粗竹棍上。瑛姑不識字,但卻看得懂臺子上戲子的故事。有一齣戲是講旦角出嫁,吹吹打打的迎親曲惹得瑛姑一把一把用袖子抹淚。別人看的喜氣洋洋,瑛姑卻一個勁地吧嗒掉淚,旁人很不解,瑛姑指着旦角兒說:“看着多生福氣的一好姑娘,嫁過去就活得那麼苦了”。旁人更加不解,這你瑛姑也知道?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已經是瑛姑第三天看這齣戲了。

後來,瑛姑還專門請戲臺上的師傅把這齣戲的名字寫給了她。她馬上跑到村支書的辦公室,問村支書這詞咋念,又是啥意思。村支書開頭也不懂,還戴上了老花眼鏡專門查了字典纔給瑛姑答案:“這是古人對婚事嫁娶的讚頌。不過,也有說是對女孩子年輕貌美的稱讚”。瑛姑一聽,樂呵了。“對的對的,我估摸着也就這意思,跟唱的戲很合很合”。村支書從眼鏡裏眯出一絲眼光看瑛姑,“瑛嫂子,你咋這麼中意這齣戲。我看了一遍就不去湊熱鬧了,可你是天天去瞅着盯着。”瑛姑靦腆地笑笑:“鄉下人,就愛湊股新鮮勁,過了就沒了,沒了。呵呵。”

瑛姑把寫着“夭桃穠李”四個字的白紙條拿回家,興沖沖地粘了糨糊貼在了牀頭牆上。貼完了還搓着手作一番“欣賞”,心裏美滋滋的。往後的日子,枕着這四個字睡覺,瑛姑的打鼾聲也越來越響勁。

再後來,瑛姑把那20萬債還清了,自個兒身子也老了,病了,再也沒有力氣趕着去看別人家嫁閨女了。她只能拄根柺杖,伸長脖子儘量去湊分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