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年趣優秀散文

年趣優秀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對於身在他鄉的遊子來講,回家過年是期盼已久的大事。我的心也同別人一樣,只等假期一定,即刻攜妻帶女匯入回家的滾滾人流中,當時那種歸心似箭的感覺比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年趣優秀散文

儘管旅途的顛簸,其中的勞累,經受的甘苦無法溢於言表,但是期盼與家人團聚,共同過一個吉慶團圓、平安祥和的新春佳節卻是當時真實的心態。一進村莊,老的、少的、熟悉的、不熟悉的鄉親,都熱情地招呼着“回家過年來啦!”,純正質樸的桓臺方言把一路風塵的心熨敷得溫熱清爽。乖巧的女兒跟在我的身後,一雙黑葡萄般的大眼睛望着熱情好客的鄉親,抿着嘴靦腆地笑了。

晚上與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着團圓飯,嘮嘮家常,談談工作,回顧一年來的得與失,說說家鄉的巨大變化,心中自然感慨萬千,頓覺時光飛逝,轉眼又是一年。轉眼到了年根,四處響起零星的鞭炮聲,村莊裏處處瀰漫着濃濃的年味,左鄰過油炸菜,右舍殺雞燉肉,家家蒸起花高山、棗卷子,這炸的是年味,煮的是年味,燉的是年味,蒸的還是年味,蒸着煮着年就到了。

年三十,春聯一貼,鞭炮齊響,全家人的心情就象下到鍋裏的餃子,歡快着,翻騰着。此時我會時常想起兒時過年的情景。那時,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由於經歷了計劃經濟時期那段艱難的歲月,所以盼望過年成了我的追求和最大夢想。因爲過年是一年之中最快活的日子,除了有新衣穿,有鞭炮放,最激動人心的還是有好東西吃。臘月二十三一過,家中開始蒸黑麪卷子,吃慣窩窩頭的我開始體驗到改善生活的滋味。臘月二十八一過,就有點迫不急待的意思了,嶄新的紙燈籠已經點過試了新,一掛小紅鞭炮也不知道拿在手裏撫摸過多少遍,掰着腳指頭數的是那永遠也盼不來的年三十。現在,每每想起當時的情形,自己都會有種很甜蜜的感覺。

大年夜,母親早早起來,把家中打掃得乾乾淨淨。當剛出鍋的水餃端在了桌上,我與愛人早已準備停當。在家中的大北屋,面對辛勞一年的母親,我們總要鄭重其是地給她老人家磕一個響頭。凝重的氣氛中包容着對母親的感謝,平和的心態中感謝她老人家的養育之恩和她一年來對子女的殷殷關懷。

大年初一,是最爲忙碌的'一天。因爲這天鄰里、親朋之間要相互拜年。在我們這裏的農村,拜年又叫“磕頭”。不過這種“磕頭”要實打實的磕,這樣才能體現出農家人的實在、質樸,認真、粗獷。在農村拜年,又有趕早的習慣,天不放亮,一家人早已穿着停當,打扮得整整齊齊,家族之間要麼同輩相邀,年齡大者爲領隊,輩分小者,同族人員又少,只好父子一道,挨家挨戶相拜,一天下來累得大汗淋漓,腰痠腿疼,連連叫苦不迭。

在我記事起,東鄰的王奶奶是特別注重拜年這一習俗的。大年初一這一天,她起個大早,邁着糉子小腳,將自己家中院子內外打掃得乾乾淨淨,在屋內鋪上了涼蓆、編織帶等,然後泡上一壺香茶,眯着小小的三角眼,一幅老態龍鍾洋洋自得的喜像。伴着關切的問候聲和實實在在的磕頭聲,她慢慢睜開了眼睛,品着泡好的香茶,輕輕地哼着,心中累計着拜年的人數,姓名、家族等。若缺少誰家,她會逢人便講,說某某翅膀硬了,剛出去幾天,看不見人了。某某年紀不大,卻不懂禮節,非要讓晚輩低頭認錯爲止。

拜年最有趣的當屬那羣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兒童,他們只知道蹦蹦跳跳跟在大人的屁股後面,湊個熱鬧。要麼揀些瞎爆竹,掙些瓜子,花生,糖果或者壓歲錢,看到大人跪在地上,也跟着跪在了地上,那幅裝模作樣的認真和虔誠,引來大家的鬨笑、誇獎和鼓勵。

自年初二開始,走親戚的習俗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在農村,正月十五沒過完,年也就沒有過完。自然那種喜氣、那種開心、那種歡樂的氣氛,洋溢在臉上,寫在心中美好的記憶中。

作爲平凡之人,我時常想,過年其實過的是氣氛,過的是民俗,過的是團圓,過的是吉慶祥和。可現如今的小孩子對過年已經沒有什麼好感了,平日裏,要吃有吃,要喝有喝,真是天天都在過年,月月都在過節,或許這是社會發展的標誌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