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6《穿越硝煙的歌聲》觀後感

2016《穿越硝煙的歌聲》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穿越硝煙的歌聲》一改以往表現抗戰主題的影視劇再現歷史事件的傳統表現手法,而把關注點投射到在抗戰過程中有着積極貢獻的文化精英身上,勾畫出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的濃烈畫卷。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2016《穿越硝煙的歌聲》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穿越硝煙的歌聲》觀後感

  【2016《穿越硝煙的歌聲》觀後感1】

與時下大熱的青春片相比,影片《穿越硝煙的歌聲》表現的革命青春更具崇高情懷,這顯示了創作者將理想追求、愛國情懷與當下年輕觀衆對接的努力

《穿越硝煙的歌聲》是一部視角獨特、風格鮮明的抗戰題材電影。影片突破了以往作品從政治和軍事角度切入抗日戰爭的慣常做法,將目光聚焦於投身抗戰的文化精英,講述了音樂家賀綠汀青年時期創作《游擊隊歌》等抗戰歌曲,以音樂爲武器進行救亡的革命往事,從藝術家的個人成長折射出全民族抗戰的滾滾洪流。

影片以賀綠汀創作《游擊隊歌》的傳奇經歷爲軸,將鏡頭聚焦在賀綠汀的青年時代,並根據時空變化將故事分爲三個段落:一是上海階段,賀綠汀在音樂界聲名鵲起,憑藉《牧童短笛》蜚聲國際,後投身影壇創作了《四季歌》《天涯歌女》等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並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與日本琴王“鬥藝”,塑造了一個富有愛國熱情的青年藝術家形象。二是抗戰爆發後,賀綠汀放棄優渥的生活,告別妻女,同師友參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劇隊,奔赴延安途中遭遇日軍轟炸。在食物短缺、生活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演出,這是賀綠汀革命意志成長的階段。三是到達山西臨汾根據地之後,賀綠汀被游擊隊抗戰的英雄事蹟所感動,創作了戰歌《游擊隊歌》,歌曲廣泛傳唱,產生了很大影響,終成“紅色經典”。

通過時空轉換,影片表現了賀綠汀“音樂要從民間來”這一創作思想的不斷深化,展現了一個文藝青年成長爲文藝戰士的蛻變過程。影片中衆多人物形象都較爲出彩,他們在民族危亡時刻毅然決然投身抗戰洪流,讓青春在抗日烽火中得到洗禮,彰顯了時代召喚下進步青年的集體成長曆程。從這個角度講,《穿越硝煙的歌聲》不僅是一部抗戰題材電影,也是一部詩意化的青春片,體現了創作者將革命精神、愛國情懷和崇高理想與當下年輕觀衆對接的努力。

觀看這部影片,也能感受到創作者風格化表達的藝術功力。電影用心挖掘題材的獨特性,充分運用音樂元素進行主題表達,將《游擊隊歌》中樂觀的節奏轉化爲電影中激昂的抗敵精神,渲染了全民抗戰的歷史氛圍。影片還採用大量賀綠汀的早期音樂作品,通過《牧童短笛》《搖籃曲》寫出初到上海的明快,《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則是家國遭難時的哀吟,再到輕快樂觀的《游擊隊歌》鼓舞士氣,音樂運用與情節推進相得益彰,賦予了該片獨特的文藝氣質,讓觀衆從熟悉的歌聲中回到激盪人心的抗戰年代。電影音樂的巧妙使用,還有效地促成了人物形象塑造。其中《天涯歌女》的多次變奏更是呼應不同空間中人物的心境轉折。此外,影片剪輯緊湊流暢,賀綠汀挺身而出代替張一凡與日本琴師“鬥藝”的場景,動作性剪輯將文人鬥琴拍出了劍客對決般的快感與氣勢。

《穿越硝煙的歌聲》表達的是藝術與時代的共振、與人民的交融,影片中青年們甘灑熱血、力挽狂瀾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是應該得到傳承光大的精神財富,也是當下中國電影應當努力開掘的文化資源。

  【2016《穿越硝煙的歌聲》觀後感2】

《穿越硝煙的歌聲》是一部視角獨特、風格鮮明的抗戰題材電影,與時下大熱的青春片相比,《穿越硝煙的歌聲》表現的革命青春更具崇高情懷。影片中,那些耳熟能詳的音樂家們,以青年的面容出現在我們眼前:賀綠汀、聶耳……其時不過20多歲,誠可謂銳氣逼人、氣宇軒昂,在民族危亡時刻,他們毅然決然投身抗戰洪流,讓青春在抗日烽火中得到洗禮,讓我於“愛國主義”精神之中,覓到了一重別樣的青春內涵。

若問那時的青春是什麼顏色的,大家一定會說——紅色,青年音樂家們用熱血和赤誠爲祖國奉獻了火紅的青春。那麼在和平安寧的今天,青春的顏色是否隨之發生了變化?在人生的畫布上,你爲青春添上了怎樣的色彩?

我覺得當代的青春應該以藍色爲底,孕育夢想,厚積薄發,期待展翅高飛。房子、車子、票子固然重要,但別忘了人不能脫離時代存在,不能脫離國家和民族存在,人的成才成長,恰在於在參與、推動時代進步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不單純是以利己的“精算”謀劃個人的名利佔有。臺灣作家九把刀曾說:“說出來會被嘲笑的夢想,纔有實現的價值。”那無數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恰恰是中國的未來。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有夢想、有追求、有勇氣、有堅守的青年一代。

《穿越硝煙的歌聲》中衆多人物形象都比較出彩,他們甘灑熱血、力挽狂瀾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彰顯了時代召喚下進步青年的集體成長曆程。其實革命青年和當代青年的青春一樣,充滿奮鬥,也充滿自由奔放。這個奮鬥和自由奔放,都與國家息息相關。正如歌中所唱:“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心繫國家,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對誰都並不抽象。不管每個人的力量或大或小,腳步或快或慢,心繫國家,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青年人才能因這夢想的共振而更有激情,更具力量,更具使命感和成就感。

現在,某些別有用心的人通過網絡來蠱惑年輕人,把國家現狀與前途說得十分不堪,把“愛國主義”污名化,消解着青年人爲祖國奮發圖強的信心。“讓一個國家變得前途迷惘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的青少年失去了對祖國的期盼。”試想一下,倘若一個國家的下一代都不再相信自己的國家,那麼這個國家又怎麼能煥發出強大的力量呢?青春期的迷惘與熱望,與時代的前進、變革與激盪息息相關,對於今天的青年來說,國家的影響,應該不僅僅是一個符號,更多的應該是一種精神資源,一個精神圖騰。如果沒有愛國這樣的精神積澱,青春的底色將會黯然無光。

今天的青年,其實一樣適逢偉大的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越來越近。爲了這個夢想,一代代先輩付出太多的鮮血、生命和汗水。當歷史的接力棒交到新一代青年手中,“大衆創新、萬衆創業”的歷史大潮正賦予青年發展的無限可能,在國家和時代前進的軌跡中嵌進自己堅實的步履,讓“穿越硝煙的歌聲”在新時代唱響最強音,是每一個新青年的責任和擔當。當無數朝氣蓬勃的青春浪花匯聚在一起,必將匯成前進的洪流,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光榮,助推青春中國在圓夢路上不斷抵達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