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四年級作文 > 華羅庚的小故事(通用10篇)

華羅庚的小故事(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華羅庚是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金壇縣一個小商人的家庭。他天資聰慧,自幼熱愛數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華羅庚的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華羅庚的小故事(通用10篇)

華羅庚的小故事 1

華羅庚有一次,他跟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們走着走着;忽然看見路旁有座荒墳,墳旁有許多石人、石馬。這立刻引起了華羅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個究竟。於是他就對鄰居家的孩子說:

“那邊可能有好玩的,我們過去看看好嗎?”

鄰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會兒,我有點害怕。”

膽大的華羅庚笑着說:“不用怕,世間是沒有鬼的。”說完,他首先向荒墳跑去。

兩個孩子來到墳前,仔細端詳着那些石人、石馬,用手摸摸這兒,摸摸那兒,覺得非常有趣。愛動腦筋的華羅庚突然問鄰居家的孩子:“這些石人、石馬各有多重?”

鄰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說:“我怎麼能知道呢?你怎麼會問出這樣的傻問題,難怪人家都叫你‘羅呆子’。”

華羅庚很不甘心地說道:“能否想出一種辦法來計算一下呢?”

鄰居家的孩子聽到這話大笑起來,說道:“等你將來當了數學家再考慮這個問題吧!不過你要是能當上數學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華羅庚不顧鄰家孩子的嘲笑,堅定地說:“以後我一定能想出辦法來的。”

當然,計算出這些石人、石馬的重量,對於後來果真成爲數學家的華羅庚來講,根本不在話下。

金壇縣城東青龍山上有座廟,每年都要在那裏舉行廟會。少年華羅庚是個喜愛湊熱鬧的人,凡是有熱鬧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華羅庚也同大人們一起趕廟會,一個熱鬧場面吸引了他,只見一匹高頭大馬從青龍山向城裏走來,馬上坐着頭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薩”。每到之處,路上的老百姓納頭便拜,非常虔誠。拜後,他們向“菩薩”身前的小罐裏投入錢,就可以問神問卦,求醫求子了。

華羅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卻不跪不拜“菩薩”。站在旁邊的大人見後很生氣,訓斥道:

“孩子,你爲什麼不拜,這菩薩可靈了。”

“菩薩真有那麼靈嗎?”華羅庚問道。

一個人說道:“那當然,看你小小年紀千萬不要冒犯了神靈,否則,你就會倒楣的。”

“菩薩真的'萬能嗎?”這個問題在華羅庚心中盤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薩真能救苦救難。

廟會散了,看熱鬧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華羅庚卻遠遠地跟蹤着“菩薩”。看到“菩薩”進了青龍山廟裏,小華羅庚急忙跑過去,趴在門縫向裏面看。只見“菩薩”能動了,他從馬上下來,脫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順手抹去臉上的妝束。門外的華庚驚呆了,原來百姓們頂禮膜拜的“菩薩”竟是一村民裝扮的。

華羅庚終於解開了心中的疑團,他將“菩薩”騙人的事告訴了村子裏的每個人,人們終於恍然大悟了。從此,人們都對這個孩子刮目相看,再也無人喊他“羅呆子”了。

華羅庚的小故事 2

華羅庚是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金壇縣一個小商人的家庭。他天資聰慧,自幼熱愛數字。19歲那年,他憑着自學的數學功底,指出一位大學教授的論文有錯,並寫出了《蘇家鴝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後來他長大後去了美國。月薪達20000美元,有汽車和洋樓。但他常說:“樑國雖好,非久居之鄉!”後來他回到回到祖國,於1958年去世,享年75歲。

讀完他的故事後,我被他的故事給吸引住了。他小小年紀,就能指出一位大學教授論文中的錯誤,說明他的`數學基礎很紮實,纔會指出錯誤,否則一定會弄得啼笑皆非。而他的愛國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雖然他在美國,薪水很高,但他沒有忘記祖國母親的恩惠,一定要回到祖國發揮他的數學特長,爲祖國爭光,他這種數學造詣和愛國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啊!

在我小學的五年生活中,我一直以華羅庚爲目標,每天我都做上十幾道奧數題,以此增長我的題量。因此我的數學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這是因爲奧數開拓了我的思維,也是因爲我的勤奮。這都是我按照華羅庚寫在書上教給我的人生道理。

華羅庚的小故事 3

今天,我看了《感動中國》這本書,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主宰自己的時間》這個故事,講的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華羅庚。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貧民家庭。1924年他從金壇縣立中學初中畢業,到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因家庭貧困,一年後輟學離校,在家幫忙父親經營小雜貨鋪。但他從沒有停止過對數學的學習。隔壁鄰居早起磨豆腐的時候,華羅庚已經點着油燈在看書。炎熱的夏天晚上,他很少到外面乘涼,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裏學習。嚴冬,他常常把硯臺放在腳爐上,一邊磨墨一邊用毛筆絆着墨汁做習題。每逢年節,華羅庚也不去親戚家串門,而是在埋頭在家裏讀書……

讀到這兒,我的心裏感慨萬千:華羅庚爺爺在這麼艱苦的生活下,讀書,讀書,再讀書;學習,學習,再學習。再看看我們這孩子生活多麼優越,坐在寬敞的教室裏,坐在椅子上,聽老師講課,有些人上課都不注意聽講,浪費這寶貴的.時間。有更多的同學沉迷在網絡上,就這樣,他們成爲了時間的奴隸,讓時間飛逝的流去。

我準備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以華羅庚爺爺爲榜樣,刻苦學習;在上課時積極發言,認真聽講:在課後,多讀課外書,積累知識……

華羅庚的小故事 4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因此,筆者在數學課堂上,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的美,體驗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從而達到人人愛學數學、人人會學數學的課堂境界。

創設問題情境――在“疑”中學習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教師在教學時要精心設計問題,學生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迅速進入緊張的思維狀態,變“要我學”爲“我要學”。如,筆者在教二年級上冊“探索規律―圖形的旋轉”一課時,先給學生講了一個小熊買餅的故事,接着提出問題,學生被故事吸引,自然樂於開動腦筋解決問題,如此寓教於樂的形式十分受同學歡迎。

創設歌謠情境――在“唱”中學習

數學的`教學內容是比較枯燥的,沒有生動形象的語言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筆者把語文中的“誦讀古詩文、吟唱新童謠”引進到了數學課堂中。歌謠節奏感強,朗朗上口,學生手、口、腦並用,比單純記憶字形當然更有效,而且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數學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緊密相聯。此外,筆者還和學生一起背誦“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等詩句,讓語文與數學有機整合,讓學生感受到數字的神奇,大大增強了數感。

創設遊戲情境―在“玩”中學習

好玩是兒童的天性。充滿樂趣的數學課堂,學與玩應該是辯證統一的:學中玩,玩中學。學完10以內的加減法,筆者組織學生玩“母雞下蛋”的遊戲。兩人一組,每人各執一白色棋子(雞蛋),並選擇三個數,如甲方1、4、7,乙方2、5、8或3、6、9。嘴裏說着“母雞下蛋”,同時伸出手指,再根據雙方的手指數做加減法,若得數是1、4、7,甲方就向前走一步,反之則乙方走。誰最先走到目的地(母雞窩),也就是“母雞下了一個蛋”,誰就贏。單調乏味的計算演變成趣味遊戲,讓學生在玩中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計算能力,輕鬆而又愉快。

創設故事情境――在“悟”中學習

學生愛聽故事。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品味感悟,知曉其中的道理。筆者經常根據教材內容,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一些形象生動的數學典故、趣聞軼事和中外數學家探索數學思維王國的奧妙的故事。如講完有餘數除法時,筆者給學生講華羅庚的故事。華羅庚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小商人家庭,從小喜歡數學,而且非常聰明。可惜因爲家庭經濟困難,他不得不退學去當店員,一邊工作,一邊自學。18歲時,他又染上傷寒病,與死神搏鬥半年,雖然活了下來,但卻留下終身殘疾――右腿瘸了。但他沒有被困難嚇倒,終於靠着頑強自學,成爲國內外有名的數學家。講完故事,筆者滿懷激情地說:“同學們,只要你們認真學習,像華羅庚那樣不怕困難,也許有那麼一天,你們當中也會有人成爲他那樣的大數學家。”華羅庚、陳景潤、高斯等中外名家的故事,啓迪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精神大振,更加積極主動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了。

創設活動情境――在“做”中學習

教與學都要以“做”爲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爲“你做了你才能學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如“七巧板”一課,筆者自始至終讓學生沉浸在拼拼擺擺的樂趣中,這樣的活動課,不僅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認識七巧板的神奇,也爲日後學習用圖形轉換來推導周長、面積公式打下了烙印。

創設生活情境――在“用”中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學以致用才達到了學的真正目的。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筆者把教室佈置成“小小超市”,學生自扮售貨員和小顧客,拿着學具“人民幣”去購買自己喜歡的玩具、食品或需要的學習用具,買時要認真計算。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創設成功情境――在“說”中學習

誰不渴望成功?“成功”是學生積極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引領他們勇往直前的路石。每個學生受到成功的鼓勵,都會心情愉悅;相反,經常遭受到挫折、失敗,就會對學習產生恐懼感,導致厭學。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總是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他們不同成功的享受,得到精神與心理上的滿足,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愛學、願學。

華羅庚的小故事 5

華羅庚1931年去清華大學工作後,每年寒暑假都會回鄉,總要登門看望他的老師韓大受、王維克、李月波等以及他的同學、朋友。

特別令人難忘的是1946年夏,華羅庚剛從蘇聯訪問回國,又即將赴美訪問。這一去尚不知何日歸來,他特地回鄉一行。這時,他的恩師韓大受與李月波也在金壇,他立即登門請安。當時金壇各界特別舉行了歡迎韓大受與華羅庚大會。會前有人專程前來邀請華羅庚參加大會並講話,華羅庚第一句話就說:“韓大受先生、李月波先生都在金壇,理當請他們兩位講話,否則哪有我說話的餘地!”進入會場時,華羅庚堅持要兩位老師走在前面,還用了一句數學語言:“百分之百應該是老師走在前面。”華羅庚攙扶着他的老師們進入會場,並安排他們坐在中間,自己坐在側位。那天連窗子上都擠滿了人,大家都要看看家鄉出的這位數學天才。當有人稱讚他是一個數學天才。他連忙站起來搖搖手說:“我不是什麼天才,我是慢慢學出來的,在座的老師都知道。”

華羅庚對他的母校與家鄉懷有深深的感情。他常說:“我的最高學歷就是金壇初中畢業。”這句話包含着多少對母校與老師的懷念與感謝呀!

華羅庚非常感謝他的老師王維克,1961年,在南京的一次數學工作者座談會上,華羅庚親熱的指着王維克的女兒王振亞說:“她父親王維克先生還是我數學成績的第一個賞識這哩!我這位中學老師,他不僅書學好而且在物理學、天文學方面造詣也很深,並且是一個有成就的翻譯家,他還是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夫人的第一個中國學生哩!”1950年,他在一次出差歸來時,見到王維克給他的信,不顧勞累,立即回答,寫道:“歸後見書函盈尺,但不能不先覆吾師……”

正是這種尊師重教的'優良品質和對數學堅韌不拔的追求與迷戀,才使他有了今天的偉大成就。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數學界的巨星,爲偉大的民族增光添彩。

華羅庚的小故事 6

金壇縣城東青龍山上有座廟,每年都要在那裏舉行廟會。少年華羅庚是個喜愛湊熱鬧的人,凡是有熱鬧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華羅庚也同大人們一起趕廟會,一個熱鬧場面吸引了他,只見一匹高頭大馬從青龍山向城裏走來,馬上坐着頭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薩”。每到之處,路上的老百姓納頭便拜,非常虔誠。拜後,他們向“菩薩”身前的小罐裏投入錢,就可以問神問卦,求醫求子了。

華羅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卻不跪不拜“菩薩”。站在旁邊的大人見後很生氣,訓斥道: “孩子,你爲什麼不拜,這菩薩可靈了。”

“菩薩真有那麼靈嗎?”華羅庚問道。

一個人說道:“那當然,看你小小年紀千萬不要冒犯了神靈,否則,你就會倒楣的。”

“菩薩真的萬能嗎?”這個問題在華羅庚心中盤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薩真能救苦救難。 廟會散了,看熱鬧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華羅庚卻遠遠地跟蹤着“菩薩”。看到“菩薩”進了青龍山廟裏,小華羅庚急忙跑過去,趴在門縫向裏面看。只見 “菩薩”能動了,他從馬上下來,脫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順手抹去臉上的妝束。門外的華庚驚呆了,原來百姓們頂禮膜拜的“菩薩”竟是一村民裝扮的。

華羅庚終於解開了心中的.疑團,他將“菩薩”騙人的事告訴了村子裏的每個人,人們終於恍然大悟了。從此,人們都對這個孩子刮目相看,再也無人喊他“羅呆子”了。正是華羅庚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華羅庚的小故事 7

1925年,初中畢業後,因爲家中的貧困,華羅庚的父母已經無力繼續供兒子唸書,華羅庚只好綴學回家,幫助父親打理家中的那間小雜貨鋪。但不甘平凡的華羅庚沒有就此放棄自己的人生,他開始了頑強艱苦的自學之路。

當時,每當有客人光臨小店鋪時,華羅庚就幫助父親打算盤、記賬,客人一離開,華羅庚就繼續演算起書中的數學題。有時算的人迷,華羅庚竟將自己演算的'結果,當成客人應付的貨款價格。時間一久,對這位呆頭呆腦的少年,街坊鄰居都笑稱他爲“羅呆子”。父親對這事很是生氣,叮囑不行,有好幾次要將他的數學書給燒了,但是華羅庚卻一個勁地死抱着書不放,父親雖然很是生氣,卻也無可奈何。

冬天寒冷的時候,華羅庚就在寒風中擦着鼻涕,苦苦學習,爲此還患上了關節炎,留下了嚴重的傷寒症,落下了終身殘疾。1927年,在父母的安排下,華羅庚同吳筱元女士結婚。從1929年開始,華羅庚在上海的《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並受聘爲金壇中學庶務員。

1930年,年僅二十歲的華羅庚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名爲《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這篇文章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看到,並得到了熊慶來的賞識。熊慶來了解到華羅庚的身世後,他破格錄取華羅庚。

在清華讀書時,華羅庚用了兩年時間完成了別人八年才能完成的學業,再一次體現了他非凡的數學天賦。1933年,華羅庚被學校再一次破格提升爲助教,1935年正式成爲清華大學講師。一年後’華羅庚被清華大學推薦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

在英國兩年,華羅庚將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投人到數學研究中,爲了不浪費研究數學的時間,華羅庚甚至放棄了申請學位。付出總有回報,這兩年中,他的研究成果逐漸被國際數學界重視,年輕的華羅庚在數學界聲名鵲起。

華羅庚的小故事 8

華羅庚上學期間,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常常獨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業亂改一通,但這些並不能掩蓋他的天資聰慧。華羅庚的數學天才大大超過了他的同學們。他上初中二年級時,教數學課的是法國留學生王維克。有一次王老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今有物不知其幾,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過了好半天,竟沒有一個學生能回答。王老師用眼掃視全班時,大部分學生都低着頭,恐怕被老師喊起來回答。只有一個學生在桌上用筆緊張地算着。過了一會兒,這個學生果然舉手要求回答了。他大聲說:“是二十三。”王老師問:“大家說他回答的對不對?”教室裏又是一片沉寂,同學們只是驚奇地看着站起來的那個學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華羅庚。王老師說:“他答對了。”接着老師告訴大家,這是我國古代算學經典之作的《孫子算經》裏的一道名題。

在楚漢之爭中,漢王劉邦的大將韓信,還用這個方法點兵呢!西方數家尊稱它爲“孫子定理”。王老師一再表揚華羅庚是個好學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從此,同學們對華羅庚刮目相看了。其實,這年纔剛滿 14 歲的華羅庚,根本沒看過《孫子算經》。他完全是靠動腦筋,憑聰明才智計算出來的`。王維克發現華羅庚是個數學天才後,不斷地鼓勵他、幫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領入“數學王國”。經過許多年的勤奮努力,他進了清華大學,又去了英國劍橋大學進修。華羅庚終於成了一名自學成材的大數學家,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

華羅庚的小故事 9

一次老師在教學生做某種類型的數學習題,大概是已知一個圖形,設爲長方形,要從中挖去一些已知圖形,如長方形、三角形和菱形、梯形等,求剩下圖形的面積。老師教的方法是先算出要挖去的各已知圖形的面積,然後再把他們加起來,最後用已知長方形的面積減去它,即得剩下圖形的面積。華羅庚沒有采用老師的方法,而是用了更簡潔的方法,引起了老師的不滿。老師在發還習題本時,先發還習題做得好的.學生的習題本,然後再發有些錯誤的學生的習題本,最後發華羅庚的習題本,並說:"你是怎麼做的,最後答數倒是湊對了!" 華羅庚回答說:"我的做法是有道理的。"然後就把自己是怎麼考慮的,一一講述給大家聽。由於他的解題方法既簡單又清楚,老師與同學們聽了都很信服。

可一年後,華羅庚還是因爲交不起雜費和食宿費而輟學了。

華羅庚的小故事 10

華羅庚是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出生於魚米之鄉的江蘇太湖西北一個名叫金壇的小縣城。

華羅庚從小就愛動腦筋,讀初中時,他的數學天分就已經顯露出來了。初中畢業不久,由於家庭經濟困難,華羅庚輟學了。以後,他就幫助父親打理小雜貨店。

熱愛數學的他,並沒有因爲失學而放棄鑽研數學的機會。爲了擠出時間學習,華羅庚每天天還 沒亮,就起牀點着油燈看書,常常全神貫注到忘記了時間,直到顧客來敲門買東西,他才趕緊跑去開門招呼客人。白天,顧客來了,他就幫父親打算盤、記賬,顧客一走,就又趕緊埋頭看書或演練數學題。

有一次,華羅庚正在櫃檯上奮筆疾書,這時,走進來一名中年男子,看着貨架上的筆問道:“這筆多少錢一支?”他頭也沒擡,脫口而出:“586892!”男子轉頭對着華羅庚驚詫地問道:“多少錢?”“586892!”男子不說話了,帶着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往店外走,正好撞見從外面辦事回來的華羅庚的父親。一問才明白,原來,華羅庚回答的是一道數學題的答案。等顧客走後,父親強忍住的怒火終於發泄出來,他臉色鐵青,一把從櫃檯上扯過稿紙,撕得粉碎。他警告華羅庚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如果下次還 這樣,我就把你這些稿紙全部燒掉!”

華羅庚就是這樣,邊幹活邊利用一切空閒時間,如飢似渴地學習。無論是數九寒天還 是盛夏酷暑,他都堅持不懈地刻苦鑽研,就連一場大病使他終身殘疾,都沒有難倒他,反而讓他更加堅強。他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和阻力,不斷地朝着數學的殿堂大步邁進。他僅用了五年時間,自學了高中和大學的全部數學課程,爲獨立研究數論夯實了基礎。

有志者事竟成。1930年春,十九歲的華羅庚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著名的數學家熊慶來看後對他大加讚賞,邀請他到清華大學擔任數學系助理員。他非常珍惜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常常通宵達旦地鑽研數學。半年之後,華羅庚已經和研究生坐在一起聽課了。第二年,華羅庚的`論文開始陸續在國外著名的專業雜誌上發表,清華大學也破例將只有初中學歷的華羅庚晉升爲助教。

從初中畢業生到一個大學教師,華羅庚只花了六年半的時間。幾年之後,華羅庚經清華大學推薦,派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回國之後,成爲西南聯合大學的教授。

華羅庚不僅在學術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更有一顆拳拳赤子之心,始終表現出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

1946年9月,華羅庚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前去講學,後被伊利諾伊大學聘爲終身教授。在那裏,華羅庚和家人有漂亮的洋房和豪華的汽車,生活條件十分優越;學校還 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科研環境也是世界一流。但是,當新中國誕生的消息傳來,華羅庚毅然地回到祖國的懷抱。他在給留美的中國學生的一封公開信中寫道:“爲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爲了爲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

這就是華羅庚,不僅代表了當時中國學術的巔峯,更是中國人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