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我與耗牛的故事作文

我與耗牛的故事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我在家鄉動物園裏見過犛牛,但它們各個都無精打采,毛焦臁吊,懶怏怏的很不象樣子,犛牛們知道,這個狹小的天地不是自己的故鄉,它們不適合在這裏居住。

我與耗牛的故事作文

第四紀冰川蔓延時代,野犛牛的祖先分佈在華北、內蒙古及歐亞北部一帶,世界變暖以後,其後裔開始在寒冷的青藏高原棲息,直至今日世界上爲數不多的犛牛大部分生活在青藏高原。

所以只有在崗巴縣我纔有可能親密接觸犛牛,也只有在這裏我才真正知道一些關於犛牛的故事。

在山巒起伏的高原牧場上,一頭髮了威的公犛牛站在高高的山顛上,四蹄蹬開,體毛倒乍,尾巴直指天空,奮力的挺起胸,高高的揚起頭,屏住全身之力一聲長嘯。這嘯聲震撼了山巒,在壑谷裏迴盪。這裏有高山,有平原,有河流,有湖泊,有終年不化的積雪和冰川,還有飄動的白雲,飛翔的鷹以及耀眼的太陽,這裏纔是它們真正的故鄉,它們在這裏可以肆無忌憚的生活。

犛牛全身呈黑褐色,身體兩側、胸、腹、尾毛密長,四肢短粗強健,身軀高大,心肺發達,牙齒尖利,眼園有神,筋骨結實,有靈活的脣和舌。野犛牛被馴化後,一直是人類的朋友,千百年來犛牛爲青高原上生活的'人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它們是海拔最高地區的哺乳動物,人們稱之爲“高原之舟”。

犛牛的力氣很大,善於攀緣,並有識途的本領,善走沼澤,在海拔6400米的冰川上仍然可以自如行走,犛牛是藏族羣衆須臾不可離開的交通運輸工具。六、七十年代崗巴縣交通十分落後,全縣沒有一條公路,即便是到日喀則地區,崗巴至卡拉段也是近百公里的便道。在這種情況下,犛牛就成了主要的運輸工具。這個縣糧食不能自給,每年羣衆都要進行糧牧交換。同時國家還不給農牧民供應食鹽,他們每年還要進行一次鹽牧交換。每次交換大約需要兩個多月的時間,兩次交換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但這是關係到羣衆生產生活的大事,祖祖輩輩都不得已而爲之。如此重要的運輸任務無可爭議的落在了被稱爲“馱牛”的犛牛身上了。犛牛們每天在主人的驅趕下,揹負着重物,冒着嚴寒,迎着狂風,毫無怨言的奮力前行。主人沒有爲它們準備草料和水,餓了邊走邊吃,渴了見到有水的地方停下來就喝,在崗巴只有馬纔可以吃到精料,如此辛苦的“馱牛”是沒有資格吃上一口。如果路上碰到瘟疫那可就太危險了,說不定還會感染上。兩個多月過去了,犛牛們完成了任務總算回到家鄉,此時它們個個都已筋疲力盡,狼狽不堪了,更有身體差的,到了家就倒下了,再也沒有起來。

犛牛的體力非常好,持久力也很強,每年開春農牧民都要用犛牛來犁地。崗巴縣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糧食只能種植單一的青稞,還可以種植一小部分油菜。廣種薄收是這裏原始落後農業的基本特徵。這裏沒有電,沒有機械化作業,也沒有比較先進的耕作工具,犁地全靠二牛擡槓。人們笑談,說改革前西藏的上層建築是兩個和尚,經濟基礎是二牛擡槓。二牛擡槓是唯一的犁地工具。顧名思義,兩頭犛牛用脖子擡一條木槓,在主人的吆喝聲中用力拉動犁頭,使地表土翻轉過來。它們每天都要日出幹到日落,一干就是幾十天。這種繁重的體力勞動只有犛牛才能勝任,其他任何家畜都無法替代[犛牛和黃牛的後代稱犏牛,犏牛體型高大,健壯,體力非常好,耐粗飼,可以勝任重體力勞動,但不能繁育後代。

在這裏還有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那就是秋後的“踏場”。收穫的青稞晾乾以後,鋪到場院裏,把犛牛集中到場院上,四周站滿了人,人們奮力的敲打着羅、盆和其他物件,揮動着手中的鞭子,驅趕着犛牛沿着場院不停的奔跑,以此來爲青稞脫粒,起到打場的目的。儘管煙塵四起,疲憊比堪,犛牛們還是儘量忠於職守,按時完成任務。但是時間長了牛們實在太辛苦了,也會變得焦燥不安起來,有時也會發生事故。

犛牛產乳期爲150—180天,產乳期內可產乳450—600公斤,幹物質含量高,營養豐富,其質量優於羊奶,但藏族羣衆卻很少喝犛牛奶,犛牛奶主要是用來提煉黃酥油的。凌晨三、四點鐘,牧場的婦女們頂着星星在晨風裏開始忙碌起來,她們把牛奶倒入叫“雪董”的園形木桶內,用帶杆的活塞來回攪拌,邊用力攪拌邊高聲唱着歌,這些自編自唱的歌曲在晨幕的掩映下飄蕩在空曠的高山牧場之上,那麼嘹亮,那麼悅耳。當她們從一唱到一百時,手中的活塞也上下攪動了一百次,奶裏的脂肪和水分就分離開來,上面漂浮着一層黃色的東西,舀出來就是黃酥油了。黃酥油是製作酥油茶的主要原料,也可以用來抓糌粑,當時每斤售價1.50元。奶中所剩幹物質晾乾後製成“卻拉”[奶渣],是婦女、孩子們非常喜愛的食品。所剩水分稱爲酸水,一般用來喂狗。

犛牛身上全是寶,就連牛糞也不例外。崗巴沒有森林,沒有煤,當時還不知道地下蘊藏着豐富的草炭資源,所以牛糞就是主要的生活燃料。那時,我們每天都要用牛糞作飯,燒水,取暖,甚至用牛糞火烤饅頭,吃起來也很香,機關每月只能分給每名職工一袋牛糞,大家用的十分仔細,一點也不敢浪費。有一年崗巴發生大雪災,老百姓根本揀不到牛糞,機關做飯也成了問題,吃不用點火的糌粑成了家常飯。我們自己也只有用廢報紙燒水喝。

再說誰也看不起眼的牛角其實也有很大用處。1966年我從格爾木調到拉薩,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很大的莊園的外牆修建的那麼平整,那麼光滑,別具一格,十分漂亮。近前一看,原來是用犛牛角累起的。原來,犛牛角還可以做建築材料。同時犛牛角還具有清熱解毒等功效,有人甚至用犛牛角代替犀牛 角治病。

至於肉,皮,毛等用途就更大了,人人都很清楚。犛牛肉是牛肉中之上品,《呂氏春秋》中記載:“肉之美者,犛象之肉”。今天港澳市場仍把犛牛肉譽爲“牛肉之冠”。其皮堅韌,光亮耐磨,是革製品的好材料。其毛光澤耐用,可做繩和帳篷。其絨柔軟,保暖性好,是織做服裝之上品,內地十分暢銷。甚至連尾巴也有用途,很多人用它手工製作拂塵,漂亮耐用,很受歡迎,尤以白色爲佳。

犛牛從生下來以後就爲藏族人民作着巨大的奉獻,自至死後。而且這種奉獻是不講條件的,是無私的,它們非常耐粗飼,不論生活條件多麼艱苦,也默默的忍受着,從不計較。無私奉獻和克己忍耐是犛牛的基本精神,幾千年來,因爲有犛牛做伴,藏族人民纔能有效的抗擊惡劣的自然環境,並不斷髮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