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淺談高考作文命題趨勢及對策

淺談高考作文命題趨勢及對策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本文是由語文教案工作室上傳的:淺談——高考作文命題的趨勢和應試對策_語文論文。

淺談高考作文命題趨勢及對策

1995年全國高考語文卷將會出現什麼樣的作文試題,這是廣大高中畢業班師生乃至家長共同關心的焦點。筆者通過縱向和橫向比較,綜合分析了近幾年的“全國卷”“會考省市卷”和“上海卷”的作文試題,從中歸納出了幾條規律和幾個特點,對1995年的高考作文命題趨勢作了一些預測,並探討了應試對策和方法,整理成文,以求教於方家。

  一、關於高考作文命題的原則

1978年以來,高考作文命題一向堅持“依綱據本”的原則,體現了國家教委對高考提出的“既有利於高校選拔新生,又有利於中學教學”的方針。《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作文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命題作文、選題作文、看圖作文、根據文字材料作文、自擬題目作文,還有縮寫、改寫、擴寫等作文練習,教學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作文要注意聯繫學生生活、思想和學習的實際,培養實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風。”縱觀這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題,以上作文方式幾乎都涉及到了。近幾年來,緊扣全國統編中學語文教材單元作文訓練要求進行高考作文命題的趨勢愈來愈明顯。比如1991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從“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中任選一題,寫一篇發言稿參加辯論,其中“近墨者黑”直接出自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三單元的“寫作訓練”。對於辯論這種形式,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有專章論及,考生也接觸過。1992年、1993年“全國卷”的大作文,1992年“三南卷”的續寫,都是要求根據所提供的一則短文進行合理想象,寫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有關這一命題的寫作知識和訓練,就在高中語文(統編)第二冊第一單元寫作訓練的“聯想和想象”一節。又如1994年高考作文題《嘗試》,此題要求考生所寫的內容,也在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的“寫作練習”第一題出現過。

由此可見,近幾年來的高考作文命題沒有超綱離本,較好地解決了“兩個有利”的矛盾,這對引導中學師生貫徹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重視並用好課本上的寫作材料,紮紮實實並有序地進行作文教學,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據此我們可以預測,1995年高考作文仍然會遵循“依綱據本”的原則,統編語文課本各冊“單元知識和訓練”的寫作訓練內容,仍有可能成爲高考作文命題的內容,其中的寫作訓練題目,亦有可能成爲1995年高考作文試題的類型題。

  二、關於高考作文命題的特點和演變趨勢

高考作文試題的內容和題型總的演變趨勢是“穩中有變”。現歸納出幾個特點,分述如次:

1、從思想內容看,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總是避開了當時的政治熱點和社會焦點,而是側重於要求考生反映他們所熟悉的校園生活和現實生活,而且多數試題可以從幾個角度選材立意。對“全國卷”17次命題,按其思想內容可分爲:哲理7次;做人6次;做學問3次;人際關係1次;人同自然的關係1次;治國1次。命題重點十分突出。從涉及的題材範圍看,一類是有關青年學生的學習、道德修養、人生看法的內容。比如1984年高考作文試題要求學生對師生有關中學作文教學的看法發表自己的見解。1989年要考生給好友寫一封信,幫助好友解除填報考志願時遇到的困惑和苦惱。1992年高考作文試題所提供的材料涉及了社會公德問題。1994年的《嘗試》,實際是要求考生寫親身經歷的或他人的一次有益的實踐活動。這些命題大都貼近考生的生活,適合大多數考生的思想認識水平,使他們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便於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另一類是有關思想認識和思想方法的內容,大都要求考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的觀點,聯繫的觀點和一分爲二的觀點去審題立意和闡述分析問題。比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是要求考生用聯繫的觀點去分析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1987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把握和分析理論與實踐的關係;1990年的大作文要考生就玫瑰園裏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發表看法,實際是要求考生運用一分爲二的觀點去分析那個小姑娘以偏概全、主次不分的錯誤。1993年試題要求考生擴寫完“梧桐樹下”父子三人的對話,實際上是要求考生通過寫對話闡明新舊之間的辯證關係,揭示出新的事物、新老一代、新舊體制之間發展的必然規律。這類試題都要求考生有較高的思想認識水平和較強的辯證思維能力。

據此,我們可以推測:1995年全國高考作文命題在思想內容或選材範圍方面也不會去迎合政治形勢,不會超出青年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和他們的生活經歷,仍然會注重可寫性,突出思想性,顯示辯證性。值得注意的是,高考作文命題不直接與政治熱點掛鉤並不意味考生作文可以不聯繫社會生活實際。“文章合爲時而著”。高考作文試題往往是比喻型或類比型的,題意比較隱蔽,只要不是牽強附會,考生儘可展開合理的聯想,針對社會生活實際來深入議論,只有這樣,寫出的文章方能做到思想深刻,富有時代氣息。

2、從命題形式上看,“全國卷”17次作文命題,大小作文按文體(有的題目兼顧幾種體裁,分別統計)分爲:議論文14次,記敘文9次,應用文2次,說明文2次;按題型分爲:命題作文3次,選題作文1次,看圖作文1次,根據文字材料作文14次,縮寫2次,改寫1次,擴寫2次,續寫1次。總的規律是:議論文和給材料作文連續反覆出現,命題作文間隔出現。仔細分析,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給材料作文備受青睞。17次命題就有14次採用了給材料作文形式。八十年代初期側重考給材料寫議論文,從90年起注重考給材料寫記敘文(即“情境型材料作文”,亦簡稱“情境作文”)。這類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按照題目所創設的情境來作文,也就是按照材料中所寫的人物、事件、環境、情感及其相互關係所構成後限制性條件進行寫作。比如1993年寫“梧桐樹下”父子三人的對話。這類文題有利於考查考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又可防止猜題押題,避免搬套範文。

二是兩題並舉,大小作文兼顧不同的文體、語體。

近幾年,給材料作文的題數從單一演變爲一材多題,並往往以一種文體爲主(大作文),兼及其他文體(小作文):比如1990年全國高考作文試題,一材三題,由簡到繁,先描述後議論,先片斷後綜合。1992年作文試題記敘、議論各半,平分秋色,可謂一種創新。有時則是“多題配套”。如1993年小作文寫一段介紹圓規的說明文字,大作文是情境作文。這種“一材多題”或“多題配套”的命題形式,經過多年的實踐已爲大家所首肯。它能比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寫作能力,又便於閱卷者把握、操作,增加了作文評分的公正合理性。

三是注重檢測口語能力和實用文寫作能力。培養學生口語能力和實用文寫作能力,這是語文教學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迫切需要。學生走上社會,無論是傳播知識、學習經驗、交流情感,還是從事社交活動,都離不開口語,離不開實用文。從國外作文的發展趨勢看,作文命題十分注意與現代社會交際相適應。近年來,我國高考作文命題在這方面也作了成功的探索。比如1991年“全國卷”要求考生寫辯論稿參加辯論;1993年“六省市卷”要求考生寫一篇廣播稿,小作文要求考生分別寫兩段介紹文具盒的文字;“上海卷”要求考生以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的身分寫一篇播講稿,預告並介紹新節目“上海之夏”,等等,都是檢測考生的口語能力和實用文寫作能力。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預測:1995年全國高考作文試題很有可能是“大”、“小”兼及的給材料作文(包括看圖作文),或一材多題,或兩題配套。就文體來說,大作文多半是議論文(因爲1993年、1994年已連續兩年考了記敘文),小作文有可能是情境文(根據材料寫片斷)或實用文(如新聞簡報、說明書、廣告詞等)。就語體講,演講稿、辯論稿和廣播稿也許會涉及到。

  三、幾點主要的應試對策和指導方法

根據以上的預測,我們應當採取怎樣的指導方法和應試對策呢?我認爲以下幾點是行之有效的:

1、採用梳辮子的方法,將統編高中教材中所有的“單元寫作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把各冊所有的寫作訓練內容和題目都作歸類整理,然後根據近幾年高考作文的思想內容和題型特點,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力求做到穩紮穩打,步步爲營,點點落實,節節過關,不留知識漏洞。

2、作文命題要注意與學生實際接軌,並注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教師要經常瀏覽報刊、雜誌,從中精心選擇一些反映校園生活和社會現實的優秀時文來設計作文訓練題,讓學生閱讀寫作。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首先可採取舉辦哲學講座和指導課外閱讀通俗哲學讀物的方法,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其次選取一些蘊含深刻哲理的鮮活的材料,要求學生運用辯證的觀點去審題立意,理解其中的深刻意蘊。然後讓學生根據其中的一、二則材料,分別寫出富有辯證思想的文章,儘可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品評歷史、剖析現實,展示未來的恢宏氣魄和成人感,而不顯得稚嫩、膚淺。

3、各種文體、各種語體、各種表達方式要全面訓練,不可偏廢,讓學生鞏固強項,突破弱項。可先作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等表達方式的片斷訓練,後作各種不同體裁的綜合訓練,也可二者並行。對上幾年的高考作文題型,在訓練中均應讓學生有所接觸,還須留心近年各級各類考試中出現的新題型。

4、舉行班級演講會或辯論會,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分析說理能力。可選擇一些類似高考題“知足常樂/不知足常樂”或我國大學生舌戰獅城的辯論題“人性本善/人性本惡”,諸如“青春需要偶像/青春不需要偶像”“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等,讓學生大膽發言,據理力爭,以理服人,而後擇其一、二題寫成辯論稿(或演講稿),把口頭作文與書面表達結合起來,可取得相得益彰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