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讀《老北大的故事》有感作文

讀《老北大的故事》有感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說北大“老”,其實百年有餘,比起劍橋、牛津等時間上差了好大一截,但論起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的波瀾,北大相較任何名校其資格都夠“老”,且老北大的故事富有傳奇色彩,頗能彰顯北大人的精神氣質。

讀《老北大的故事》有感作文

本着學者的嚴謹和中文系的感情色彩,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陳平原在歷史與文學的中間地帶,廣泛蒐集並認真鑑賞起“老北大的故事”,所思所想因緣際會彙集成書。這卷《老北大的故事》(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分四輯,末輯乃書評,涉及北大人物或大學史的寫作,前三輯則分別談北大舊事、校史雜說與百年慶典,溯古撫今、追思望遠,要踅摸的不單是故事,更是蘊藏在“故事”背後的思想史線索。

陳平原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當年的“素描”與幾十年後的“追憶”,竟無多大出入。爲何如此?這說明老北大確有其鮮明的性格與獨特的魅力。借用錢穆《師友雜憶》所言:“能追憶者,此是吾生命之真。其在記憶之外者,足證其非吾生命之真。”老北大的.烙印不隨時間流逝而磨滅,成爲無數學人的“生命之真”,老北大的故事恰在衆口傳誦中得以流傳。

故事之所以爲故事,難免有所訛傳。陳平原注重返回現場,還原故事的本來面目,於其中發端精神寓意。今人談論蔡元培主持北大校務時之寬容大度,常以禮聘梁漱溟爲例證,“考生變教授”的戲劇化場面,實乃虛構;還有蔡元培聘任辜鴻銘任教北大的故事,其實辜鴻銘早於蔡元培就職北大,當事人都曾多次澄清,故事依然“頑固”傳播。陳平原解釋說,講故事,注重的不是權勢,也不是成就,而是蘊涵着溫情與想象,傳聞雖則失實,卻也頗有幾分神似。

蔡元培改造北大的策略,是穩住陣腳,同時加聘新派人物如陳獨秀等。蔡元培主張“兼容幷包”,因此對舊派人物亦包容,對新派人物則多有扶持,其實是有所傾向的。樂於傳誦蔡元培包納異己之雅量者,必須同時考慮其堅持原則時的倔強與不肯通融。史家少有提及後來辜鴻銘最終被解聘,理由是教學極不認真。蔡元培沒有因政見不同而排斥異己,但作爲蔡元培大家風範註腳的“辜鴻銘的故事”,不應該如此截頭去尾。

陳平原任職北大,他有着身爲北大人的驕傲,更有着對北大清醒的認知和擔當。陳平原發現,歷年北大出版的紀念冊中,多有批評與質疑;而發表在其他報刊的回憶文章,則大多是褒獎和懷念。筆者細想,這大概有點自家人可以關起門來提意見,卻不許在外說壞話的意思,所以要注意這些文章的立意所在。各種回憶錄、校慶感言等,後人也必須注意附着的當時場景。魯迅說:“北大是常爲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此句出自先生1925年的《我觀北大》,常被人引來盛讚北大,但我們應當明白,先生以客卿身份於校慶27週年之時撰寫本文,言辭溢美乃是習俗,並不能全然當真,先生在文章末尾就預先聲明,以後再不寫紀念刊,因爲,“說起來大約還是這些話”。陳平原批評北大在學術研究上多力所未逮,常因政治思潮的熱情而影響學業,並非學生正途,對於蔡元培治校上的自由散漫等弊端,陳平原亦不諱言,反而提醒公衆須多注意北大(包括京師大學堂)歷任校長,如孫家鼐、張百熙、嚴復和蔣夢麟等人的功績。

北大百年校慶盛典,鮮花掌聲,錦繡燦爛。陳平原卻說:“單說光榮不夠,還必須直面恥辱。”老北大真精神之所在,當於此話中發人深思。國人以北大爲榮,又常因北大建校時短爲憾,如馮友蘭、季羨林、任繼愈等大家都曾努力論證北大是“漢唐以來太學的繼續”。而北大到底是“老”是“新”,抑或又“老”又“新”,想必人人心中都有一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