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1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每當聽到這首詞,我總不能壓抑自己沸騰的熱血,項羽——中國千年史上最爲勇猛的戰將,雖垓下戰敗,但你的氣概令我神往。

對你首先了解於彼可取而代之這千古名句,你不畏強權,敢於向當時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發出不屑的言論,證明了你胸懷大略、不忘國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諍言在你的身上得以實現。年少時的你呀,就有如此的抱負,霸王的膽知怎不令我神往?其次瞭解你於鉅鹿之戰,力斬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日的主將宋義,破釜沉舟使軍士們個個以命相抵,士氣振而大破秦軍。秦朝大廈倒塌之快,其內在外在有各種問題,但是給予大秦最沉重一擊,使強悍的大秦再無能力開動其戰爭機器,無疑是你的天才之作——鉅鹿之戰。秦之戰將不可謂不強,出身於文官的章邯,在名將如雲的大秦帝國猶如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黑暗的天空。在陳勝發難於野,諸侯並起,幾十萬大軍齊聚函谷關時,承擔起大秦最後的命運!靠臨時組織起驪山囚徒,一敗周文之數十萬大軍,再破齊楚之聯軍,三勝楚軍統帥項梁,殺之定陶。可謂是戰績累累,似乎再建大秦之軍威,重鑄大秦之軍魂!但就是這樣的一名戰將敗在了你的勇氣和決心之下,霸王的威名怎不令我神往?再次瞭解你於大戰彭城。劉邦不甘偏封,起兵彭城來毀你主城,當時的你雙線作戰,但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的瘋狂戰略又爲你在中華千年戰爭史上書寫了重重的一筆——首次以騎兵獨立作戰,並以三萬鐵騎大勝劉邦五十六萬人馬,你勝在了技術的革新上,你成就了以後騎兵的輝煌。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只有在危機和劣勢的情況下創造的奇蹟才更讓人難忘,霸王的智慧怎不令我神往?

垓下戰前範曾對你說:如果你想永遠稱爲大王,就必須殺死劉邦。但你卻想:曾經是朋友,爲什麼一定要成爲敵人?在鴻門宴上你一再推延不願意殺死劉邦,還把劉邦封爲漢王,可誰又能知道英雄相惜的情義呢?你敗了,敗得一塌糊塗。儘管你力拔山兮氣蓋世,但你也只能突圍而逃,留下虞姬,香消玉損。

對面,就是你日夜思念的家鄉——江東。烏江江心有一條船,渡過去你便可以重整旗鼓。但你不願意渡過烏江,認爲無顏見江東父老,認爲大勢已去,難有回天之力了。你倒下了,帶着遺恨,也留給後世許多思考。項羽,你的勇猛和情義令我神往!儘管你力拔山兮氣蓋世,但你也只能突圍而逃,留下虞姬,香消玉損。

對面,就是你日夜思念的家鄉——江東。烏江江心有一條船,渡過去你便可以重整旗鼓。但你不願意渡過烏江,認爲無顏見江東父老,認爲大勢已去,難有回天之力了。你倒下了,帶着遺恨,也留給後世許多思考。項羽,你的勇猛和情義令我神往!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2

記得原來學過一篇課文,講的是我國古代一位男扮女裝,替父從軍的女英雄。她就是盡人皆知的花木蘭。她是我從小就崇拜的人,現在也同樣是!

記得那篇課文是這樣寫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脫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花木蘭,中國古代民族女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爲“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影響深遠到全世界。

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將軍,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木蘭十來歲時,他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空餘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北魏遷都洛陽之後,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爲安定。但是,當時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

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裏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數年(原文爲12年,是虛指)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爲她的功勞之大,認爲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爲她又勇敢又純樸。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我希望大家都能像花木蘭一樣勇敢淳樸!

《木蘭詩》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臺,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着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3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文化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然而在古代衆多的才人佳子,帝王上將中,我鍾愛一個人物,他不是別人,就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大梟雄——曹操。

無論是在京劇中還是在人們的談論中,只要談到曹操人們總會把他歸爲白臉一類,說他是奸詐狡猾的小人。

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可以快快樂樂,平平安安的度過。然而,在那樣一個時代更迭,殺戮漫天,不斷在發展的時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在那樣的環境裏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誰還敢去奢求那樣的生活呢或許曹操的陰險狡詐是他的性格,但他也是靠着那樣的性格來保護自己和自己一手建立的國家。

所以,無論他是怎樣的一個人都是無可厚非的,我依舊最喜歡他。

當然說到曹操就不得不說起官渡之戰,這官渡之戰打得可所謂是驚天動地,精彩之極啊。

在當時,袁紹的兵力是羣雄之中最強大的,曹操預作佈置,解決一切狀況後,親自率軍隱在官渡,準備迎擊袁紹。

劉備也曾一度投靠過曹操,但那僅是權宜之計,失敗後又投奔了袁紹。

袁紹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袁氏一門勢力本就很大,之後又實力大增,有軍隊數十萬人。因袁軍兵精糧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裏。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志在一舉消滅曹操。

袁紹自率大軍向曹操發動進攻。曹操的實力比袁紹弱得多,曹操所佔的大河以南地區,地盤既小,又是四戰之地,殘破不堪,還沒有完全恢復,物資比不上袁紹那樣豐富。曹操的兵力也遠不及袁紹,他的總兵力大概不過幾萬人而已,遠遜於袁紹。

袁紹大軍來攻,許都震動。曹操卻安慰衆將,在袁軍逼來之際殺向劉備。

袁軍顏良等人圍攻白馬,拉開了大戰的序幕。曹操親自率兵北上解白馬之圍,他做出要渡河襲擊袁軍的態勢,迷惑袁軍,吸引袁軍分兵西向,然後突然轉向迅速趕往白馬。曹軍的突然殺到,讓袁軍措手不及,袁軍大敗,白馬之圍被解。而後又用一記,戰勝了袁紹另一大將文丑。袁軍大震,曹操初戰得勝。

幾個月後,袁軍向曹營發動的各種方式的戰鬥,都被曹軍同樣以各種方式破解。兩軍一攻一守,相持近二個月。久而久之,曹操處境變得極爲嚴峻。

袁紹運來糧草停留在烏巢。這時袁紹謀士許攸因不滿袁紹,而來投靠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曹操攻破烏巢卻又保得曹營,而袁軍幾名大將全部投奔曹操。曹軍大獲全勝。而當曹操清點袁紹書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結袁紹的信,卻全部燒燬,不去追究任何人的責任。

雖然曹操本處於劣勢,但由於他能正確分析事態條件,善於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所以扭轉了戰爭的趨勢。從而終於贏得了勝利。官渡之戰,曹操擊潰了最大的敵人袁紹,統一了北方。

我喜歡曹操不僅僅因爲他身份顯赫,更因爲他有着清晰的頭腦,明白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怎麼做,這是常人沒有的。然而,史實不也是證明了這一點嗎。

寬容忍讓的曹操;臨危不懼的曹操;善用人才的曹操;聰明智慧的曹操;威嚴於世的曹操……都是我喜歡的曹操。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4

踏着青石路,我追尋着當年你留下的氣息,水墨丹青,我依舊沉浸在你的過往之中。

——題記

家庭背景的優越使你從小就飽覽羣書,書籍是你清新的詩詞來源,也讓愛國情懷在你的心裏深深地紮下了根。幼年時期,你隨父母遷至東京汴梁。雖然你不能像男子一樣走出家門,接觸整個社會,但你可以划着小舟,嬉戲於藕花深處;可以跟着家人觀賞奇巧的花燈和繁華的街景……你看到了那個時代的大多數女子所不能欣賞到的風景,這爲你的詩詞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你的詞,你的思想,衝破了那個時代令人窒息的禮教。你用細膩的筆尖將風景繪於詩詞之中,你大膽地歌頌愛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滿懷至情,連篇癡語,自然率真地體現出女性純誠細膩的靈性;你在詞中流露出的感情,貴得其真。“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些詞句,在紙上暈開了淡雅的色彩,繪出了你的如花姿容——似是那空谷絕美的蘭,又似是那多愁善感的秋棠。

你的人格和你的詞一樣令人崇敬。你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鬚眉之剛毅。那一年,金兵攻破了汴梁,你流落江南,漂流異地,多年蒐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你心力憔悴,曾經語新意雋,清俊疏朗的詞風也被留在了回憶中那個繁華一夢的汴梁。淒涼、低沉之音漸漸瀰漫了你的詞句。你的心緒在“瑞腦消金獸”的煙霧裏消失殆盡。同樣的事物,一個隱逝在繁華之中,另一個卻處亂世動盪之中,你的心境可想而知。“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不必更多言語,心碎不思則明。

目睹了國破家亡的你“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你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你強烈的愛國情感,你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爲幻影。你在南渡初期,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你是那麼深愛着自己的國家,無奈國破家亡,你憤恨卻無力挽回,於是滿腔的憂國之心化作了短短二十字的精華。《武陵春》、《聲聲慢》,字字血淚,聲聲嗚咽,一派悽楚,動魄驚心,這“載不動”的“許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淚”,“悽悽慘慘”的情懷,元地傾訴的“萬千心事”,全是發自肺腑的心聲,沒有半點雕琢矯飾。最終,你還是在這樣憂愁中離去,再也無法將思緒宣泄,可是你留下的不只是千古佳句,還有你不朽的精神。

這就是我喜歡你的原因。踏着青石板路,淋着江南的小雨,你留下的文字之香若有若無,我在聆聽你依舊在傳遞的心聲,體會你溫婉而偉大的胸襟……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5

有這樣一個人,他把清朝推向了盛世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經歷了種種磨難,卻成就了千秋大業。對,他就是勵精圖治的康熙大帝——玄燁。(作文-)

我之所以喜歡康熙大帝,是因爲他“勤於政事”,“重視學習”,“熱愛國家”。

一、勤於政事

康熙管理國家事務分爲五個方面:一是御門聽政,二是接見官員,三是批答奏章,四是後宮問安,五是明經讀書。無論酷暑寒冬,也無論風雪雷雨,康熙帝都堅持做到這幾點。御門聽政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康熙帝御門聽政時態度謹慎。他還對“執拗”的大臣十分讚許。他認爲大臣都是爲皇帝出謀劃策的人,應該各抒己見,直言無畏,應該多給皇上提意見,即使有小差錯,他也不會怪罪大臣。康熙堅持了五十五個春秋的御門聽政,除了個別特殊情況外,寒暑不輟,堅持不懈,從不間斷,始終如一。我想起我自己的學習,總是三分鐘熱度,並沒有堅持到底。刻苦學習一天兩天,誰都可以做到,但堅持十天半個月,恐怕就很難做到了。做事貴在堅持,他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很值得我學習。

二、重視學習

康熙帝是一位讀書學習型的皇帝。他的“康熙語錄”共246條,其中有41條講讀書學習,佔總條數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見康熙對學習的重要認識。康熙學習分爲四個階段,分別是少年好學,就是說康熙少年非常好學,已經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中年苦學,就是說康熙中年能夠勤奮刻苦得學習;盛年博學,就是說康熙在盛年的讀書學習能夠博覽衆取,吸取各類精華;老年通學,就是說康熙晚年的讀書學習能夠融會貫通,並加以運用。康熙不僅在少年時候學習,還在自己已年暮的時候進行讀書學習,康熙是多幺重視學習又喜愛學習啊!我現在總是抱怨學習太苦,不願學習。現在看看康熙大帝的學習之路,引起我的萬千感慨:真是活到老,學到老啊!

三、熱愛國家

康熙熱愛國家的最重要表現是修建北疆長城。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建築史上的一塊光彩奪目的瑰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秦始皇爲什幺修長城?爲了防匈奴;戚繼光爲什幺在長城上建敵樓?爲了防蒙古。匈奴,蒙古等遊牧民族不斷對中國進行騷擾,而康熙帝爲了保衛自己國家的領土,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不惜花費自己大量的精力,在幾代人的努力下,終於解決了難題。這難道不是熱愛祖國嗎?我們也要學習康熙這種精神,熱愛祖國,好好學習,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康熙大帝勇武,奮進;他大度,仁愛。如果把他比喻成一匹馬的話,它既能在廣袤的草原山馳騁,又能在征戰中廝殺,還能忍耐馴順並忠誠效力。康熙大帝,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6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早晨起來,我又在背誦《滿江紅》,我爲這首詞所表現出來的氣勢而驚歎,同樣,我也喜歡這首詞的作者正義的化身——岳飛

岳飛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的家庭,他的父親在他出生不久後的一場暴雨中淹死了,岳飛和他的母親逃了出來。他學習認真,進步很快,十幾歲就成爲一個武藝高強的人。北宋末年,岳飛建立起岳家軍,去攻打侵略軍,收復國土。那一年,岳飛才20歲。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那一段恥辱令我們難忘。遼宋時期,東北地區興起了一支強大的武裝部隊伍——女真族。12世紀初期,女真的傑出首領阿骨打,起兵抗遼,然後又在會寧稱帝,國號金,他就是金太祖。那時候,遼宋的國基搖搖欲墜,不少人不斷起義,不久,金滅了遼,又與1127年滅了北宋,趙構又與同年登上了皇位,定都臨安,南宋開始了。

略者的狂暴與貪殘令人怒不可遏!當中原大好河山踐踏在金人的鐵蹄下,岳飛就決定長驅北進,摧毀敵人老巢。岳飛很愛護士兵,士兵也很願意和他打仗。岳飛說過,有傷的人可以不用去打仗,而傷員們卻從不把上市放在心上,沒有一個人掉隊。金軍猛將兀朮曾派10萬大軍要和岳飛比個高低。這大軍中有3000多名鐵浮圖和柺子馬,被人稱爲常勝軍。而岳飛身邊只有5000的士兵。岳飛吩咐大家把軍斧綁在長杆上,每個士兵都拿一把鉤鐮槍。士兵按岳飛的吩咐‘上砍敵頭,下砍馬腿’的方法,把敵人殺得血流成河,屍積如山。岳飛則揮動八十多斤的大錘,把兀朮打得一下子跑開了。岳飛帶領岳家軍把金軍打得像喪家的狗,金軍的將士都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他們只要聽到岳家軍來了,就嚇得掉頭跑。

岳飛還是一名忠將。大家也知道,岳飛是一個聰明的人,他明白,這次回去,肯定是有去無回,可他義無反顧,果斷的選擇了回去,這是爲什麼呢?因爲,他知道無論宋高宗是怎麼樣的人,自己終究是他的臣子,所以,無論如何,他一定要回去,哪怕那裏是龍潭虎穴,他也一定要跳下去。他也一定要誓死扞衛他的國家。”

岳飛一生廉潔正直。一次,有人問他:“天下什麼時候才能太平?”岳飛答道:“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秦檜等人強加給岳飛‘莫須有’的罪名,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臣子究竟是有罪,還是一片精忠報國之心?即使歷盡萬古千秋,當論功行賞時,也永遠不會輪到往日奸臣的頭上。人世間的黑暗,總有過去的時候,光明不久就會到來!岳飛雖然離開人間已幾百年,但他那種大義凜然的愛國之情不會泯滅,他那高大的形象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岳飛抗金保衛了人民的生命財產,保衛了中原地區較高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他,就是正義的化身,民族的自豪!我們爲他而驕傲,請記住他說過的話吧!“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古人並未遠去,他們是用自己的身軀爲下一代的人搭建了一座前進的橋,那是一座永不放棄、凝聚着愛國之情的橋。那應該是每個人一生的必經之路。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7

清冷的月光給萬物抹上一縷銀輝,我漫步走進幽寂叢林深處的一個古亭裏。只見李白一襲白衣,坐在石凳上,輕抿着小酒。李白是我最愛的詩人

我走上前,禮貌地說:“久仰您李太白之名,今日我有幸與您交流真是三生之幸,有勞您在百忙之中指教。我從小拜讀您的大作,您的大作使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歎爲觀止、敬佩不已?我深深地爲您那‘安能摧眉折腰’;深深地爲您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所折服。”

“幸會,幸會,如此之讚揚我乃愧不敢當啊!”

我連忙作揖:“您言重了,何來愧不敢當?我可是您忠實的‘粉絲’啊!”

“粉絲?”李白疑惑了。

“噢,這是我們現代人的語言,有崇拜、崇敬之意。我和您一樣,喜愛賞月,再次之前我特地作了一首關於月的現代詩。晚輩想請您指點指點,不是您是否願意?”

“這是自然,我必洗耳恭聽!請!”

“那晚輩便獻醜了!月兒緩緩升起,有雕歸巢的聲音,魚兒躍出碧潭;有琴聲演繹的美麗傳說,浪兒輕怕海岸。清亮的心曲繪成河上的倒影,激動的心絃匯成詩的情緣。虔誠仰望月之清亮,感悟月之風韻。”

一陣掌聲響起,李白捋了捋鬍子:“好好!好一首月之詩!完全不拘尼格式和韻律,頗有風範啊!那我也即興來一首!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覺雲林幽!”

“多謝您的讚揚,我與您乃是差之甚遠!至今,我有一事不明。我聽說了您辭官之事,試問,酒,乃是歷代文人墨客們皆愛之物。蘇軾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吟頌,曹孟德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寫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慨嘆。您也可謂詩壇中以愛酒而著名的人。您是否亦是爲了逃避政治的黑暗而用酒來麻痹自己的心靈,用酒爲自己的處境訴不平,用酒爲自己的靈魂療傷呢?爲何不學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爲何不像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與其一味地四海遊走,不如去與那污濁的社會一搏,哪怕是以卵擊石,也可留得千古美名啊!”

“蓮,好啊!蓮可以淨化我愁怨之心靈;梅,好啊!梅可以陶冶我不屈的心志;酒,好啊!可以忘卻亂我之今日,可以找回棄我之昨日。奸臣當道,政治黑暗。即便滿腹經論也是無用功,我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我胸中的大志未得以實現。我李白傲視權貴,最後縱酒山水,我李白直言相諫,最後流落他鄉;這一切,又未嘗不是一種宿命?寧可辭官不做,四處遊走,享得清閒,我也不願阿諛權貴。我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那如炬的雙眼異常明亮。

“原來如此,晚輩之前未能明白,真是慚愧啊!”

我想我永遠忘不了這一幕。

李白,這個如詩如謎、才華橫溢、心懷壯志的浪漫主義詩人,實在令人折服!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8

古人不遠: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陽原山野不隨流年更迭,西北風悲壯矣,聞訴稼軒河山之志。

“挑釁而起,以紓君父所共戴天之憤。”他生長於金疆,卻深知遍體大宋熱血。自幼無數次地目睹金朝對漢人殘酷的欺壓,這些畫面早已刺痛他的雙眼,他的拳在默默地握緊、握緊……雪洗國恥、還民山河,凜然是他生命至高的追求,他絕不卸載的抱負!

“燕兵夜娖銀胡錄,漢箭朝飛金僕姑。”時年二十餘二,他率家鄉二千父老兄弟毅然起兵抗金,二十載的金戈鐵馬,他氣吞萬里如虎。他的軍政雄才、報國壯志,流灑在塞下明晃的利刃尖槍,傾瀉在《九議》、《美芹十論》的字裏行間。無奈朝廷昏庸無道,投降派操掌大權,他屢遭掣肘被迫中止滅金大業。但他心中的烈火又何曾熄滅了?重重複復的閒職流轉,即使革職賦閒長達二十年之久,即使被放逐到南方作個手無實權的`小官,他也依舊兢兢業業,整軍練兵無疑是他生命的全部!

“秋江上,看驚鴻雁避,駭浪船回。”既光復大宋無施展,則一腔豪情注詩詞。賦閒年間,他遊靈山賞帶湖,鵝湖山上抒逸興,博山小徑覽幽境,揮毫墨成千古芳。他的文風清爽灑脫,質樸而大氣的文字彙聚成他心中波瀾壯闊的大江,澎湃不息地流淌、流淌!若他從來如此詩詞一生,又何嘗不是一個完美的結局?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賦閒的他道是遊山玩水,盡享怡然之樂,心中抱負又何曾擱置在旁了?他的一生矛盾錯綜,時而心潮澎湃,爲理想橫溢激情;時而捶胸頓足,爲現實就此頹然;時而又強自寬慰,重新描摹褪色的追求…..

句號畫在開禧三年,他裹挾着未酬的大志,溘然睡去了。

他是宋金戰場上的辛棄疾將軍,也是帶湖莊園裏的稼軒居士。

我喜歡他的才能,他熟稔軍事、勇冠三軍,是沙場真英雄;我喜歡他的天賦,他予筆下文字大志之勢、豪情之魄、至真之情,他是文學天生才;我喜歡他的愛國,他從未訴說過他多愛大宋,卻用一生去力書這“愛國”二字,他是真正的大宋子民;我喜歡他的執着,世道的黑暗阻止不了他一輩子行走在光明的崎路上,他的一生是真真正正的有意義!……

辛棄疾,他在華夏文明的扉頁閃耀永恆的光輝,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訴世人,一個人生命的價值是什麼,一箇中國人生命的價值是什麼!

合了《稼軒長短句》,我坐望祖國大好河山,耳畔分明傳來一男子雄渾的聲音,他念着我最喜歡的詩詞,道:“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

驀然回首,恍惚中我見稼軒他就在我身後,會心地微笑。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9

白浪滔天,觀海聽濤,濤聲如雷震耳。不禁意間腦海中凝固出千年前的模糊畫面,眼前驀然化作金戈鐵馬的修羅戰場。風如刀割,紅纓高揚,刀光劍影中那抹快如閃電的身影,如死神般漠然無情地掠奪着生命,介冑之下是猙獰的鬼面駭人心神。這便是北齊赫赫有名的戰神“蘭陵王”——高肅。名孝瓘,字長恭。

沿着歷史長河,思緒成舟逆流而上,回到那個混亂的年代——南北朝。我的思緒之舟在這停泊,尋找那令我難忘的身影。

腳步停在金墉城下。腦海裏閃過一段話:“邙山之敗,長恭爲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冑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爲《蘭陵王入陣曲》是也。”斑駁的老城牆巍巍屹立如巨人般守護着金墉,正向我娓娓道來那日的故事。

那一日,炙陽似火;那一日,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圍困,受命爲中軍將的蘭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鎧甲,手握利刃,率領五百精騎,奮勇殺入周軍重圍,勢如破竹,一直殺到洛陽城下;那一日,守城的北齊軍隊被困多日,不敢貿然開門,但當他褪去“大面”的那一刻,驚爲天人,日月皆因他而失色。縱使烈日炎炎,但籠罩在陽光下的他卻比烈陽更耀眼。那一刻的美,驚心動魄,翩若驚鴻。守城齊兵,軍心大振,內外夾攻,潰重圍、敗周軍,解了洛陽之圍。將士們爲歌頌他,而譜了《蘭陵王入陣曲》流傳千古。

戰場上他是令人聞風喪膽的鬼面修羅,面對敵人,他從不心慈手軟;戰場外他對自己的將士下屬“爲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

《北齊書》記載:一次他上朝,“僕從盡散,唯有一人,長恭獨還”,事後長恭竟不以爲意,“無所譴罰”。他對待下人,極是寬厚仁慈。在北齊“不把人當人”、動輒砍頭殺人的瘋狂時代,他寬厚仁和的一面獨具風範,煥發着溫暖的人性光輝,不由得讓人心生敬佩。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功高蓋主,禍必降之。”人生的輝煌,往往可能是悲劇的起點。對蘭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出生在一個瘋狂得近乎變態的帝王家族。儘管蘭陵王容貌柔美、軍功顯赫,終其一生小心翼翼,想盡一切辦法避禍自保,可終是躲不過悲劇宿命。長恭“有千金責券,臨死日,盡燔之”,火中別人所有欠他債的借據都成灰,而不滅的卻是那顆慈悲的心。

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他驍勇善戰,才武而面美;他忠以侍上,和以待下……蘭陵王,我追着你的足跡,回到了一千四百多年前,記住了金戈鐵馬中你如鬼神般的身影。孝瓘,我追着你的背影,回到了你埋下光芒的地方,記住了亂世中你短暫而不凡的一生;長恭,我追着你的名字,來到了你身邊,記住了你的音、你的容、你的名字……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10

採菊南山之樂

淨土何在,污濁喧囂人世間。

隨遇而安,家旁五柳。陶淵明不受塵俗煩擾,住在車馬來往的喧鬧之地卻因心靈的與世無爭坦然淡定。遠離了齷齪的官場,過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生活自然處處皆趣。悠哉悠哉籬下采菊,飛鳥相伴歸往山林,萬物自由自在,南山之景實謂佳好。陶潛心中自是愉悅,於是脫口而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你那超凡脫俗的牧歌生活,令我怦然心動。在衆人爭先恐後追逐名利的年代裏,你不像他人詞藻堆砌造作。你的詩詞更多的是自然的本真,不粉飾,不浮誇,清新樸素卻寄情深長。我曾想,如若有機會像你那般生活——看自己喜歡的書,吃自己種植的蔬菜,賞自己獨愛的菊,與知己盡興言歡,豈不快哉。感謝你,陶淵明,你的純樸簡單讓我安寧,像在炎熱難耐的夏季裏感受到的絲絲清涼之意。

水調歌頭之愁

月明如水,皓月當空銀光瀉。

團圓節裏無團圓,一人一月一壺酒。蘇軾醉意微薰,把酒問天,瀟灑之中又帶鬱憤。遙望月宮他心生羨意,想那無暇的明月寒宮會比這混世好上百般,可月常圓缺,又恰如人間,時也缺憾。無眠的孤清更加釀深了思念之情,千里外的弟兄是否安好,只聞他念“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以解心中之愁。

蘇軾,你的詞曾被人稱須關西大漢,鐵板銅琶,唱大江東去。不想向來豪情萬丈睥睨天下的你,也總有寂寞一刻。正因落拓與憂愁的共存,演繹了一個精彩真實的你。我曾想,生活亦是如此,時而一馬平川直指東去,時而蛇形北斗朝向難分。感謝你,蘇軾,你的灑脫與哀愁領我走向了更加遼遠開闊的一方天地。

過零丁洋之嘆

驟雨打萍,疾風捲絮山河碎。

學而入仕歷經苦幸,一心報國壯志不屈。爲扶正國家傾倒之勢,文天祥在荒涼冷落的戰火中煎熬四年,怎奈卻未能扭轉乾坤,僅而淪爲階下囚。國家的仇恨與個人的屈辱讓他受盡折磨,但歷史卻記下了他那刻骨銘心的一聲千古嘆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你是正義凜然的鬥士。你勇敢地接過那些苟且偷生的人不敢擔起的責任,奮勇迎戰,誓死保衛自己的家園不受侵略與踐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僅是這一點就強過其他千萬只爲安身立命的奉迎小人。我曾想,你最終的無奈抱憾怎樣一種鬱結?怎樣一種不甘?感謝你,文天祥,你用自己的一腔熱血教會我懂得什麼是國,什麼是家。

品味陶淵明,樂在素人心;閱讀蘇東坡,愁于思家親;感受文天祥,嘆因爲國屈。當你們輕輕走過我的身邊,答案昭然若揭。

中華三千,古人,不遠。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11

在歷史的文化豐碑中,鐫刻着無數立下豐功偉績的人物,是他們推動了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發展。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他以其智、勇、忠、貞、廉等諸多美德贏得了身前生後名,世世代代爲之傳頌。

我驚歎——驚歎於他的雄才大略,身居草廬之中,卻能將天下三分的形勢分析得如此透徹。

我驚歎——驚歎於他的足智多謀,他並不擅武,卻能不費一兵一卒退敵兵千里。他造木牛流馬,他名成陣圖,他革新連駑,他留給世人太多太多的驚喜。

他有呼風喚雨之能,未卜先知之才。他憑藉鬼神莫測的謀略威震八方,他任借三寸不爛之舌名揚四海。奸臣爲之驚心,國賊爲之喪膽。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這些神話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歷史長河裏閃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徵,“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給後人留下無盡的慨嘆和唏噓。

建安十二年,諸葛亮27正值風華正茂之時,是劉備的三顧茅廬結束了他的隱居生活,正如《出師表》中所說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險之間。他開始輔佐劉備完成他的統一天下之大業,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病逝于軍中,時年54歲。整整二十一年,諸葛亮用它的忠心幫助劉備一步一步打開統一天下的理想之門,可是就在最後一步中卻未能完成劉備的臨終託孤,遺憾而去。

最令人感動的是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在漢中前線向北徵軍團公佈的檄文,公開表示希望今後請將士能勤於攻擊諸葛亮的缺點,纔算忠於國家的人。他曾聽從楊洪的建議,急速派兵馳援在漢中和曹操陷入若戰的劉備,以穩定北方防務,徵求鄧芝和孫權的策略;遵從馬稷“攻心爲上”的戰略,以爲南征蠻夷的主要精神指導。或許這些也是他個人心中早作的決定,但他絕不居功,讓優秀的部屬不要被自己的光芒所掩蓋,使每個人才都能樂於發揮自己的才幹,用心於公事。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時,蜀漢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纔有力量屢次向曹魏攻擊。這些優異的人才,的確都是因諸葛亮“不居功,不情才;虛心納諫”的作風,才能獲得。

我欣賞他的智慧,他的忠心,他的廉潔,他的偉大人格深深影響了我。天時、地利、人和無不樣樣精通。我常把它想像成自己心中的燈塔,照亮我前行的路。

戰場上的每一場戰績都證明着他巧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智慧,他的一生無人可及。但可惜的是最後一步失敗了,他帶着遺憾結束了他的一生。

一篇《出師表》見證了他偉大的一生,一部八卦圖勾勒了他卓越的智慧,一場空城計再現了他的指揮。是他——一個完美的偉人諸葛亮,讓我如此欽佩,如此仰慕,如此想走近他!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12

記得有一位思想家、文學家,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當中,他的思想和論著可能不是最出色的,卻以自己的成仁取義讓後人景仰。這就是方孝孺,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最初瞭解他是因爲六百年前的那場殺戮,那時便認爲他是一個殺身殉道的了不起的人物,可之後又讀了一些書,才拼湊出一個完整的他。

唐代的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寫得很好,而方孝孺,卻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家鄉人稱爲“小韓子”,可見其天資聰穎。父親方克勤對他一生的爲人立世有着深遠影響。父親清廉簡樸,體恤百姓,言傳身教在方孝孺的人生觀形成過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父親死後,方孝孺又遵照父親生前的安排,師從“開國之臣之首”的宋濂學習。宋濂稱讚他是百鳥之中的鳳凰,認爲他才思敏捷、端莊凝重,以後所取得的成就必然會超過自己。

一介書生,一代才子。在我看來,他應該在自己的家鄉過着閒適的生活,著書立說,教書育人;與名人隱士談古論今,寄情于山水。可在他的內心深處,卻又渴望着有所作爲。正是這樣的想法,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記得他在洪武朝就想爲國家盡一份力,不料兩次碰壁,最終也只落得一個漢中府學教授的小官。“三十知未老,已難同少年,功名謝時輩,心事愧前賢”便是他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到了建文朝,他終於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可這卻是一條不歸路。

我時常在想,如果他當初沒有步入仕途,或許我們現在就能讀到他更多的學術著作。退一萬步來講,如果他當初安心在漢中府學教書,或許一切的一切就不會發生。

在六百年前的那場血雨腥風中,明成祖朱棣從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成功奪取了皇位,可這畢竟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朱棣就想讓德高望重的方孝孺給他寫即位詔書以裝點門面。方孝孺對建文帝忠心耿耿,自然對於朱棣的篡權很是不滿。他沒有理會朱棣,存心要爲建文帝鳴不平。他在要寫詔書的紙上寫下了“燕王篡位”四個大字,說:“你就是殺了我,我也不會給你起草詔書的”,朱棣問他怕不怕誅九族,方孝孺卻說誅十族也不怕。朱棣本身就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聽到方孝孺這麼說也很生氣,就把方孝孺的門生故舊也算作一族,全部殺掉,造成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十族之誅。

誅方孝孺十族,死者達八百多人,行刑七日方止。

“降亂離兮孰知其由?三綱易位兮四維不修。骨肉相殘兮至親爲仇,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這是他臨行前的《絕命詞》,詩中悲憤的心緒令人不忍細讀。曾經聽到過這樣一種說法,認爲方孝孺是中國封建社會愚忠思想的代表。我卻認爲他是一個英雄,一介書生爲了正義和自己的信念,無懼殘暴的統治者,坦然走向死亡。他死時只有46歲。生命的長度無法掌握,但生命的寬度卻可以擴展。滿腹經綸的才子,成仁取義的英雄,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方孝孺,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13

歷史的車輪碾過公元前771年的時候,開始變得沉重,刀光劍影中。一羣兇蠻的犬戎人圍住了鎬京,鎬京淪陷,西周滅亡。“禮樂征伐天子出”的狀況一去不復返。諸侯們征戰不絕,整個社會演繹着“武君五十二,亡國三十六,諸侯奔走,不得不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的鬧劇。於是此起彼伏的戰鼓顫慄着華夏,四起的狼煙籠罩了大江南北。一個還未成熟的社會在戰火中開始迷茫—拯救它的將是哲學。

於是衣帶飄飄的孔子帶着他的弟子們緩緩走來,帶着一種神聖的憫世情懷,帶着一種似乎是上天賜予的責任感開始關注這個世界——惱人的戰鼓,恢復它的一片寧靜;驅散吃人的狼煙,還原它的一片透明。

從此神州大地上便出現這樣一個忙碌的身影。他一遍一遍地教導他的學生諸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方法,“不恥下問”的道理,“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精神,不厭其煩地說服他們,他還身體力行,以自身爲典範,向廣大民衆表演他的“食不言,寢不語”,坐在車上則不張望,不大聲說話等有着衆多規範的行爲,然而在繁縟的禮儀下,他卻如同戴着腳鐐的舞者般自由而灑脫,因爲這一切只爲了心中的“烏托邦”。

那裏沒有戰爭和苛稅,那裏一片祥和安寧。人們自覺的用道德規範着自己,因此就無所謂偷盜、搶劫。君主用自己高尚的道德讓大家信服,因此就無所謂征伐、權謀,人們的生活必定是幸福的。

還是這個理想的世外桃源,讓他做着這一切,成爲他一心的信念,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差異並未使他沮喪,反而使他對理想更加渴望,他的原始的人道主義與博愛精神告訴他實現這種理想不能靠武力,只能靠“仁政”。

於是,這個倔強的老人便開始了無休無止的講學與說服。他沒有莊子持竿而不顧的不屑與灑脫,他同下大夫說話,溫暖而快樂,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恭敬,他沒有阮籍的放蕩不羈,他喝酒從來都適可而止,生活有規律,他甚至衣着打扮都很講究,不用深青色的布鑲邊黑色的罩衣配黑色的羊皮襖,白色的罩衣套白色的鹿皮襖,他的禮儀與規範數不勝數。

他自信一片陽光可以照亮哪怕再黑暗的角落,他也自信每人都是一片樹葉,對道德的渴求如綠葉之下的陽光,他以爲整個世界就是暫時進入了黑暗的一片土地,道德的恩澤將使它生機勃勃,容光煥發,於是他盡力發光,然而他換來的卻是其他學派的冷眼相看,國君們的一笑了之,就連勞苦大衆對他的理論頂多也只是擡頭仰望,但他從未放棄。

這個執着的老人又一次揮鞭驅車前行,下一站將在哪裏?或是永無盡頭?一切都是如此迷茫,然而老人毫不在意,黃昏中,他微笑着遠望,或許他以看到理想中的聖地……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14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關羽,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住民將領,自劉備於鄉里聚衆起兵開始追隨劉備,是劉備最爲信任的將領之一。在關於去世後,其形象逐漸被後人神化,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爲“關公”,又經歷代朝廷藵封,清代時被奉爲“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爲“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關於被描寫爲“五虎大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爲“《三國演義》”中的“義絕”。另外,古代有地名關羽,但其確切位置不明。關羽在涿郡,遇上東漢政府動員各地豪強地主組織武裝,共同正壓黃巾起義,他在這裏結識了當地正在聚衆起兵的劉備(劉備自稱是西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六省的後代)和張飛三人志同道合,一見傾心,友愛異常,親如兄弟,後市傳說,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曾在桃園結義。《三國演義》則“演義”出他們的誓詞:“雖然異姓,既結爲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危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雖然是小說家言,但由於符合了動亂瀕仍的時代中下層百姓的心態,影響

巨大。後市好多農民起義,都效法起義的形式,來鞏固隊伍,加強團結。三人組織了一支武裝力量,參與了進攻農民起義的行列。關於也就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從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關羽始終忠心耿耿的追隨劉備,“隨其周旋,不避艱險”。我喜歡他因爲他驍勇善戰。在與董卓的戰爭中關羽長提刀清戰,曹操說喝完酒再去,雲長說回來再喝,當把華雄的人頭提回來時酒還是

溫的。這就是著名的溫酒斬華雄的故事。他文武雙全,一次與曹操作戰,關羽用了水淹的計謀,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裏,命人放水淹了魏將於禁的七軍。他義薄雲天,在於自己的兄弟劉備張飛失散後,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奔曹操,但得知自己大哥的下落後,他在三次別曹操,曹操迴避不見。關羽只得掛印封金,留下美女和書信,只帶原有隨從和行李,離開曹營立即去找劉備。但是,人無完人,他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驕傲自大,過於傲慢,東吳陸遜利用這一點,假意讚許關羽功勞,讓其對自己放鬆警惕。果然關羽中計,撇下荊州北區抗曹,結果呂蒙藉機白衣渡江,火速奪取荊州只落得關雲長最後敗速麥城。之後又敗於江東呂蒙,招來殺身之禍。在關於失敗的例子中,讓我瞭解到,不驕不躁才能取得徹底的勝利。所以,我們做人要謙虛,做事要謹慎。

我喜歡關羽的忠義,黨曹操爲了讓他降曹,封官賜寶,還打最愛心的赤兔馬賜給他,但關於卻始終忠於劉備,沒有絲毫降曹之意。最後,關羽得知劉備所在之處,丟下曹操所賜的高官厚祿,金銀珠寶,毅然棄曹而尋劉備。從這舉動中,讓我感受到了關於終於蜀國,重義輕利的品質。

我喜歡關羽,雖然他沒有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他的大仁大勇,重情重義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我最喜歡的歷史作文15

竇漪房,又稱竇太后(公元前205-前135),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縣)人,漢文帝之後,西漢景帝之母,漢武帝之祖母。

竇氏出身貧寒,她的父親爲了逃避秦亂,隱居於觀津釣魚,卻不幸墮河而死,遺下三個孤兒,漢初,朝廷到清河召募宮女,竇氏年幼應召入宮。公元前195年,高祖劉邦駕崩,呂雉作爲皇太后操縱國政。當時,呂后挑選一些宮女出宮賞賜給諸侯王,每個王五名,竇氏也在選中之列。

公元前195年的時候,漢高祖劉邦駕崩。此後,太后呂雉開始操縱國政。一年,權傾朝野的呂后不知道出於何種考慮,竟然想到要去討好各諸侯王。她從衆宮女中挑選出一批送給各王,每王各五個。竇姓宮女恰好被選上了。從入宮到高祖駕崩,年輕貌美的竇宮女從未被臨幸。她早就泄氣了,思量着留在這深宮還不如到近自己家的諸侯王那去。於是她就去找負責這件事的遣官,把自己積累的財物盡數送出去,請求他通融通融,把她派到離家近的趙國去。遣官答應了她的請求,可是這個遣官的人品卻不怎麼樣,受人財物卻沒幫人辦成事情。由於太忙,遣官忘了這個小宮女微不足道的請求,把她分到代國了。於是,竇小宮女只有含淚去了代國。

代國王劉恆挺喜歡她的,她先後生下了長公主劉嫖,劉啓和劉武。在竇宮女進代王府之前,代國王劉恆已經有王后,並且王后還爲他生有幾個兒女。有時候人的命途走順了時,所有擋在前面的東西幾乎都自動靠邊站。代王后偏命不長,生了一場病然後一命嗚呼。之後竇小宮女被劉恆扶正了,立爲王妃。更不可思議的是,劉恆做皇帝之前,前往後所生的幾個兒女都追隨其母去了。

呂后專政4年之後,外姓叛亂,朝臣們一舉消滅了呂家勢力。

朝臣們經過各種權衡,決定迎請代王劉恆入宮登基。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的其中一位,孝文帝。劉恆即位後次年,朝臣請求冊立太子。正月時,劉恆的長子劉啓被立爲太子。而此時的竇王后已貴爲皇妃了,真實版的麻雀變鳳凰。又因爲劉啓被立爲太子的緣故,母憑子貴,在其長子劉啓成爲太子的同年三月份,孝文帝封立竇姓皇妃爲皇后。後來劉恆駕崩,她便是尊貴的竇太后。因爲漢朝是以孝治天下着稱的,她兒子景帝對她極盡孝心。再後來孫子劉徹即位時,她已是權撼朝野的太皇太后了。

聰明的她,處理後宮,她一直拿捏得很好,要不然不會登上權力的巔峯,就算曾經逼迫薄太后蓋印,也是爲國家,爲劉恆,爲周亞夫,她無錯,薄太后也知道,只是,她到死也說了,她是嫉妒竇漪房又得地位有得愛情。

她也很幸福,劉恆對她許下了永遠不相問的諾言,劉盈爲她放棄了自由,那一句爲你保駕護航把我感動的淚奔~~·

她芳留觀津名留汗青,幫助劉恆成就了文景之治,爲大汗寫下了上承漢高祖偉業下啓武帝雄風的漪房時代,卻只留文景在人間。